西大街|以影像留存记忆,也要以口述史塑造新嘉定人地方认同
最近,“印象西大街”主题影像展 在嘉定区文化馆、法华塔塔院、南翔印象城三地同时开幕。位于嘉定老城的西大街,是上海现存不多的、保存较为完整的老街。区域内名人旧居众多,河街相依的格局依旧。新一轮嘉定新城开发中,西门历史风貌区也被列为重点发展区域。因此,主办方希望通过影像征集与影像展览的方式,保存和传播关于西大街的记忆。
“印象西大街”主题影像展法华塔塔院展区
作为一个2015年移居此地的新嘉定人,我也想聊聊,自己对西大街改造的一些想法。
2019年,在“你的地方”项目中,我偶遇西大街。偶遇过程很神奇,沿着嘉定环城河步道来到西门,看到一段少见的弹格路老街。在好奇心驱使下,沿街漫步,加上翻阅史料,才得知原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嘉定西大街。
在爬梳资料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老一辈嘉定原住民和本地文史工作者对脚下这片土地倾注的感情和心血。原嘉定中心医院主任医师章丽椿退休后不断实地走访,挖掘整理嘉定各个古城镇历史风貌,编著出版了《嘉定觅痕——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嘉定县古镇市容图》一书,嘉定博物馆陶继明、徐征伟等几代本地文史工作者也不断在《疁城文博》、《练川古今谈》等期刊读物中讲述关于嘉定的风土人情和最新研究发现。
当下的工作也不可忽视。2015年,西门旧城区改建一期项目开始之时,嘉定城发集团还打造了一个公共智库平台——西友合作社,对变动中的西大街进行记录,诞生了诸如“西街佰人” 等生动鲜活也有历史价值的内容,还策划了多场关于城市更新、历史文化等主题的讨论与讲述。
可惜的是,2018年4月起,由于项目部重组等原因,西友合作社长期断更。直至2021年,才重启运营。
嘉定文史研究者陶继明认为,要发挥好西友合作社公众智库的作用,保持运营团队人员的稳定非常关键。在2015-2018年间,他多次参与西友合作社的活动。
陶继明已在西大街居住43年,是一位视西大街为“血地”的老人,又有着文史工作者的身份,想来已有不少媒体和机构征询过他的意见。但对我讲到之前在西大街的生活细节,陶老师依旧沉浸其中,娓娓道来。
他给我发来一段近千字的关于西大街改建更新工程的观点,包括“保什么、拆什么、改什么、像什么”。不过,关于西大街的研究,陶继明觉得,可能有一件事还没有系统性做过。那就是关于西大街日常生活的口述史。
去年,上海静安寺街道曾联合候车式文化工作室,对枕流公寓 进行系统的口述史收集与整理,以此来记录这栋历史建筑内居民的记忆,并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传承下去。
作为嘉定老城曾经最有烟火气息的街道,西大街很有必要在现在开启口述史项目。不管是名人后裔,还是阡陌百姓和商户等,都应被纳入口述访谈对象的备选名单中。陶继明老师提及,西大街的老居民们大多还在嘉定区内,具备进行系统口述访谈的条件。
而在这项口述史访谈项目中,也可创造机会让新嘉定人多多参与,让他们有机会与嘉定本地历史与原住民近距离接触。根据“七普”统计结果,嘉定全区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占比达56.5%,较10年前增长了25.2%。伴随着嘉定新城的新一轮建设,也会有越来越多新嘉定人在这里扎根,如何让他们了解产业背后的嘉定历史文脉,并塑造地方认同,进而与原住民一起形成共同体?此次西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更新,正是一个难得的契机。
2022年元旦伊始,我再次回到西大街。西门历史文化公园的建设工程已经启动,老街上部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兴建的公房,已陆续被征收或已拆除。不远处,护国寺重建工程已进行到中段,新建的木构建筑已初露端倪。
已被拆除的西大街老公房,远处是新建的护国寺庙宇建筑
沿着练祁河向老城内漫步,王敬铭住宅中的老居民已被迁走,嘉定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土地上的老屋岌岌可危。练祁河对岸一户人家正在重新装修自家宅子。屋脊等处,采用的是苏州民居的样式,而非嘉定传统民居样式。环城河旁的八大王庙遗址,新近又贴上了一张通知,告诫大家风干物燥,“要烧香,去庙堂”。
练祁河边重修的民居使用的是纹头脊
八大王庙遗址旁贴起的告示,草丛上还是能看到不少香灰
在对陶继明老师的采访中,他也提到,不管以后西大街改造的方向如何,最重要的是保持西大街的独特性。
这个独特性来源何处?我想,在合理规划设计好西大街新旧物理空间之外,也应系统记录和传承好曾在西大街上发生过的故事,这些世俗的、生活的甚至私人的经验和体悟是最能让人共情的内容。聚起人才能让西大街活力如初。
(作者王越洲系上海文史爱好者)
点击阅读原文,解锁更多内容~~
Hash:05ecbf868f6bb6fd79fe85fc161579853690981d
声明:此文由 市政厅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