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故事:大华纱厂涅槃重生大华1935,曾经的故事鲜为人知
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东侧的太华南路上,有个大名鼎鼎的大华纱厂,即大华纺织厂,1935年由西北首富、中国纺纱大王石凤翔先生始建,原名长安大华纺织厂。
大华纺织厂曾是国军的军需厂,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曾遭到日军飞机的多次轰炸。西安解放时,石凤翔仓皇离开大陆,西北的所有产业都没来得及搬迁,最后只把在上海的大秦纺织厂的设备搬运到台湾。大华纺织厂1951年实行了公私合营,1966年12月收归国有,企业改名为“陕棉十一厂”,2008年因负债积苛、无力回天,申请政策性破产。
作为陕西省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其旧址已入选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之一。如今,这个被“改造”为西安第一个工业遗产博物馆——【大华1935】已经开馆迎客。主要遗存:老南门;厂房、库房、锅炉房;纺织设备、发电设备、蒸汽管道;公馆、老院子等,以“抗战内迁企业,西北地区历史上建立最早、规模和影响较大的现代机器棉纺织企业,西安地区第一座工业发电厂”等理由而入选。作为普通游客浏览其间,只能感受岁月的变迁,但作为与曾经的大华纱厂有过交集的人,旧址重游感慨万千。
1980年一个瘦弱的高中生在长安县祝村,经历了四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后,被招工进城当上了工人,这位学生叫王喜凤,那年她22岁。
回城后,妈妈看着她消瘦的脸庞心疼的对她说:“姑娘,你受罪了。”她淡淡一笑说:“受罪的又不是我一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一种磨练,虽然吃了不少苦,但值得。”1980年3月,她被安排到大华纺织厂。
刚开始的工作是清苦的,每天跟着师傅熟悉机器和工作流程,不长的时间就逐渐熟练起来。由于还在学徒期,虽然干着熟练工的工作,还是拿着18.5元的工资,偶尔加班有几块钱的补贴,让她常常喜出望外。繁忙简单的日子很充实,也让她很满足,她常想“和下乡相比,简直天壤之别!”
这样的工作她一干就是18年,从刚进厂时的学徒工干到熟练织布工,四班三运转,走进车间扫车、接班、巡回、布面、接纱、拆坏布、补坏布……每班看管48台织布机,行走6、70里路,如果没有4年农村耕作实践真顶不下来。每当走进高大宽敞的车间就感觉亲切,听着机器唰唰的声音,就像听着革命歌曲。下班后还要开例会总结工作汇报思想,有时候开着会就睡着了,怎么走回家都不知道。
常年超负荷的工作强度让她中年后颈椎、腰椎、腿都病患缠绕,即便如此她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1998年,年届40岁的王喜凤退休(政策性)了,虽然告别了大华纺织厂,但一有空闲还会去厂区转转。厂子让她惦记的不仅是斑驳的大门、空旷的车间,还有唰唰作响的机器、细纱间穿梭的梭子……一景一物、一点一滴,都倍感亲切。
从1935年建厂开始,大华纱厂就是当时政府的管控企业,抗战时期则发挥了“补给”的重要作用,因此被日机多次轰炸。据《新城区大事记》(1911-1949)记载:民国28年(1939年)10月11日 日机12架轰炸大华纺织厂,投弹30枚,死伤40余人,炸毁棉花2.5万担,厂房、机器严重受损,全厂停产。5月6日 上午7时40分,日机17架空袭西安,于尚仁路、大华纺织厂等处投弹25枚,炸死炸伤30人,炸毁房屋10间。8时20分,又有9架日机给火车站投弹20余枚,炸死炸伤32人。12月2日 日机空袭大华纺织厂,投燃烧弹4枚,烧毁库房棉花1456包。
大华纱厂的经历,是民族企业发展的缩影,从它诞生之初就与国家的命运绑在一起,浮浮沉沉,起起落落。中间偶有浪花泛起,演绎出令人瞩目的传奇故事。蒋委员长次子蒋纬国与石静宜的爱情故事就令人惊奇。
关于蒋纬国与石静宜的缔缘,有一个颇具戏剧性的传说。1940年,蒋纬国从德国留学归来,入西北军胡宗南麾下,在陆军第一师步兵三团第二营先后担任排长、连长、营长职务,经常往返于重庆与西安之间。有一次,他搭乘火车,见到一位时髦而漂亮的小姐正在看一份英文报纸,便前去借阅。不料,此小姐见搭讪者是个小军官,竟丝毫不予理睬。
蒋纬国邂逅的这位小姐即是后来成为他妻子的石静宜。石静宜是当时国内著名企业家、西北工业界首富石凤翔之女。石凤翔祖籍湖北孝感,早年留学日本,专攻纺织工业,学成归国后先后经办各种纺织工业学校和工业实体,成为国内纺织界的重量级人物。抗战爆发后,为避战乱,将其在上海的产业大部迁往西北,长安大华纺纱厂就是其产业之一。石静宜是石凤翔最为宠爱的女儿,一直被视为掌上明珠。在抗战期间,她就读于国立西北大学,由于聪明伶俐,天生丽质,所以石凤翔每逢社交场合,总是携爱女相随。
1943年秋,西安知名人士刘楚才摆设家宴款待各界名流,石凤翔与石静宜自然被奉为上宾。当时蒋纬国所在部队驻守潼关,他有事滞留在西安,也被邀出席。在宴会上,蒋纬国与石静宜经人介绍,得以正式相识,叙谈之下,颇为契合。从此,你来我往,逐步建立了感情。后来,两人追述当初火车上的那次“有眼不识”,均笑称为“缘”。
1944年12月25日,正当圣诞节那天,蒋纬国与石静宜在西安举行了婚礼,由胡宗南主持,蒋介石、宋美龄专程前来致贺。
这段往事在过去的岁月里一直被人们(大华纱厂)所忌讳,除了第一代老职工有个别人知晓外,像王喜凤这样的青工根本无从知晓。当时厂里效益下滑,她们提前退休工资待遇很低,后来转到社会保障体系,现在每月仅2100元,生活捉襟见肘。每当谈及这个话题时,她们(同退休者)就抱怨,大家为厂子出了力,而得到的连最低生活都难以保障,最后厂子倒闭卖了土地,职工们并未分到一分钱,不念令人嘘唏。
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企业有过曾经的辉煌,但市场转型后下岗和政策性退休成为常态,像王喜凤这样的工人,兢兢业业干了近二十年,为企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与企业一荣俱荣,本应得到好的礼遇,但却面临病痛、收入低的双重压力,这是一种极具讽刺的现象,也是一代产业工人的悲哀!她们曾经忍辱负重为社会作出贡献,社会进步了更应该让“工厂的主人”得到基本的酬劳与尊重。
大华纱厂变身大华1935,终结了做为工厂的一个时代,被保护的工业遗产——博物馆,是流逝时间和历史事件的记录者见证者。它见证了新中国和西安工业发展的历史,寄托着民族工业复兴的梦想。从凝固的遗存里可以映照出它昔日点滴,仿佛一滴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熠熠的闪光。
(本文部分文字引用吴玉才《悬崖边的王朝》,在此致谢!)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Hash:ad5cb7e0e1aba518a75ecd59993d4cdbc20dfb07
声明:此文由 李连源.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