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这7座百年高等学府,才够资格说“懂上海”!

最近爆火的《夏至未至》即将收官,高考录取时间也开始陆续公布了!校园风如此盛行,身在魔都怎能不提一提上海那些历史悠久的百年高等学府?!他们一路看着开阜后的上海发展成“国际大都市”,是历史的见证者,同时也是历史的创造者,甚至奠定了魔都的人文底蕴与气质……了解这些百年高等学府,才够资格说懂上海!

华东政法大学

中国首个全英语授课的大学

位于苏州河畔的华政长宁校区,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交融的地方。它的前身是被誉为“东方哈佛”、“东方剑桥”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始创于1879年,至今已经138年历史。

最早的时候,圣约翰大学只较西学、国学和神学三门课,还是上海方言授课的。

1881年圣约翰的美籍英语教师卜舫济牧师开始完全用英语教学,于是这里也成了中国首座全英语授课的学校。

1892年起学校正式开设其他大学课程,并且将英语作为最重要的学科教授。4年后年学校形成文理科、医科、神学科及预科的教学格局,同时也成为了沪上唯一高等学府。

圣约翰大学存世的73年中,曾培养出陶行知、邹韬奋、张爱玲、贝津铭、宋子文等一批精英泰斗式的人物,绝对是国内大学教育改革的领潮者。

圣约翰图书馆

1925年,上海爆发震惊各界的五卅惨案。圣约翰大学的师生纷纷组织抗议,但遭到校方的极力阻挠。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在6月3日当天师生共572人集体宣誓脱离圣约翰大学。

圣约翰礼拜堂

这一举动受到社会各界和家长们的支持,也被称为“六三”爱国壮举。1952年大学在全国院系调整中被拆散并入上海多所高校。原校址(万航渡路1575号)划给了华东政法学院。

华政图书馆

华政同仁

在经过一系列的组建合并后,华政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法律文献中心,法学数据库在全国政法院校中排名第一,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

如今走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古朴典雅的红砖建筑。这些从圣约翰时期就传承下来的教学楼,为学术气息浓厚的校园增添了沧桑感。

韬奋楼旧址

韬奋楼现址

怀施堂(韬奋楼):建筑外墙为红砖清水墙,屋顶覆盖着中国传统的蝴蝶瓦。怀施堂是中国式学院建筑的始端,也被誉为教会学校建筑之最佳校舍。

思颜堂:该楼为“U”字形的砖木结构设计,并采用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1913年,孙中山先生曾在这里发表掷地有声的演讲,使其更增添了些许豪壮慷慨的色彩。

交通大学

颁发全国第一张大学文凭

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是中国近代官办最早的大学——南洋公学,成立于1896年,由于经费“官督商办(一半自筹,一半由招商局和电报局出)者为公学”,所以定名为南洋公学(江、浙、闽、广等地统称南洋)。

初创时期的南洋公学,是一所培养法政人才的文科大学,首先招收师范生,设立师范院,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的开始。

中国第一张大学文凭

19世纪末因天津义和团运动,北洋大学堂的师生被迫转移到南洋公学继续教学,1899年,原本在北洋大学堂入学的王宠惠(民国年间的国务总理)却在南洋公学拿到了全国第一张大学文凭(法律科)。

南洋公学师生合影

早期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钳制十分严重,不但严禁学生集会、议政,甚至连改良派的《新民丛报》都是禁读物。1903年,全校学生最终因为过于苛刻的礼教束缚而爆发退学潮。当时担任教师的蔡元培,也因无法为学生求取公道“愤而辞职”。

上课

此后,创始人盛宣怀意识到文科容易引发思想浮躁,进而诱发学潮。因此将办学方向由政学转向商学,成为重点发展学科。

1921年,交通大学被划归民国交通部,为了便于全国大学的管理,其南洋公学和北京铁路管理学校、邮电学校以及唐山的工业学校合并为“交通大学”,上海交大为总校。

二三十年代交大校内的盛宣怀铜像

1952年上海交大院系调整,数理化以及人文社科划拨给了复旦大学;财经会计划拨给了复旦、华师大和上海财经大学;建筑土木,划拨给了同济大学;纺织系成了华东纺织大学;化学系城了华东化工学院;水利系成了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魔都一大批的高等学府,都流淌着交大的血夜。

121年里,交大曾培养出江泽民、钱学森、邹韬奋等一批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校友。如今与复旦、同济、华师大并称“上海四大名校”。

交大的徐汇校区已成为交大历史的象征。跨进华山路的校门,新老建筑交错比邻,随处可见岁月留下的厚重与沧桑。

原先的木质牌楼门

交大牌坊门:仿古宫殿式的交大校门十分吸引路人的眼球。基座以清水砖墙堆砌而成,拥有传统中式建筑的雕梁画柱,屋顶用鲜艳的红、蓝、绿三色彩画装饰。

南洋公学中院

交大中院:由当时“南洋”的第一任校长何嗣琨主持建造的,是南洋公学时期的主要建筑物,也是交大校园内现存最早的建筑物。现存的“南阳公学中院”六字就是当初的楼铭。

南洋公学创始人盛宣怀与中外教师的合影

复旦大学

第一所由中国人创办的高校

复旦大学原名为复旦公学,是1905年马相伯脱离震旦公学后创建的,具有112年悠久历史,首任校董就是我们的国父——孙中山。这也是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

复旦老校门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经费停发,校舍被光复军司令部占用,复旦一度停办。一年后大局初定,很多学校纷纷复课,只有复旦经费和校址问题得不到解决。孙中山了解此事后立即拨补助金一万元,同时复旦也迁址徐家汇的李鸿章祠堂

1917年复旦公学改为私立复旦大学,设了文、理、商三个学科以及预科(类似专科)和中学部。抗日战争时期学校曾迁到重庆,1946年迁回上海江湾的原址。到1949年时,学校已设立文、理、法、商、农五院20多个系(科)。

复旦校史馆

复旦历史上曾经拥有一大批学术大师和著名学者。鲁迅、郭沫若、邹韬奋、老舍、竺可桢、马寅初等曾到校演讲或任教。112年以来复旦共培养了超过18万毕业生,包括于右任、邵力子、陈寅恪、竺可桢、张志让、李岚清等杰出人才。

1980年代末的复旦大学

那些屹立在复旦大学里的老建筑,不但接受过近代西学的熏陶,抵抗过战争岁月烽火的纷扰,而且还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的跨越腾飞。

登辉堂(相辉堂):房屋主体结构为二层砖混结构,为纪念马相伯、李登辉两位前校长而建。该建筑现为学校大礼堂。

子彬楼(数学楼):房屋建于1925年,由潮州巨商郭子彬捐资五万元兴建而成。建筑风格近似欧洲哥特式,为二层混砖结构。

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

第一所男女同校的基督教大学

上理(军工路校区)的前身是20世纪前期一所由传教士建造的私立教会大学——沪江大学(最早叫上海浸会大学)。创办于1906年,最初的校长为美国人柏高德博士。

1921年,江户大学招收了4名女生入学,实行男女同校,开启了中国基督教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诗人徐志摩也曾就读于沪江大学。

民国时期沪江大学校门

20世纪20年代末,全国掀起“收回教育权”运动。沪江大学不仅增补了8名华人为校董成员,还聘请了年仅31岁的刘湛恩博士为校长,成为沪江大学历史上首任华人校长。

在刘湛恩一系列“中国化”整顿和改革后,学校的宗教气息几近消失。主要学科为教育、宗教、社会、自然4类,另外还有商业管理、医学可选修。1933年,学校还兴办了商学院建筑科(专科),成为当时上海最早的建筑教育基地之一。

刘湛恩任职期间主持建造了大学图书馆,教员住宅楼,女生健身房,男生新膳堂及大礼堂等,校舍也从最初的思晏堂等3栋增加到了44栋。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期间,沪江大学各科系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华东政法学院、交通大学等。原址几次升格后成为了如今的上海理工大学。

解放学校虽然因为基建陆续拆除了一些建筑,但却保留了最主要的36幢。这批具有西洋建筑风格的沪江大学历史建筑或处于绿树浓荫之中,或与现代建筑相晖映,成为上海理工大学一道靓丽的景观。

思晏堂:建于1908年的思晏堂是沪江大学第一座大建筑,耗资2.13万美元。取名思晏为了纪念传教士晏马太。因建筑遭遇过龙卷风的袭击,楼高从4层变为如今的3层。

馥赉堂:作为沪江大学最晚建造的建筑,建筑由美国礼会拨款建造,耗资16.95万美元。曾为沪江大学女生宿舍,今为上海理工大学第二教师公寓。

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

拥有普鲁士风格的经典建筑群

位于复兴路的理工大学建筑,是具有百年历史的第一批同济德文医工学校(历史见后面同济大学)旧址。经典的普鲁士风格建筑群,是市中心难得风景独好的一片区域。

1912年同济医工学堂校门

1912年同济医工学堂

尽管复兴路校园的构造较为紧凑,但是这片屹立着的建筑群成为了同济、乃至上海的最好历史见证者。

钟楼:钟楼是1909年建成的德式建筑,象征学院的精神——时不待人。

工科讲堂:建于1914年的工科讲堂是一栋“凹”型的二层建筑。入口处门廊和二层阳台形成的独特弧形墙面,带有明显的德国建筑风格。建筑墙面采用清水红砖砌筑而成,现为学习资源中心。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

最命途多舛的高等学府

同济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同济德文工学堂合并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7年才正式命名的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

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最早设立设医、工和德文三科。同济历史上第一批毕业生只有3人,毕业考试还是按照德国大学医科考试规则来的。

一战尾声阶段,美国与德国断交,原上海法租界以学堂是德国产业为由,当众宣布解散学校,并限令师生当日离校。为了妥善安排同济学生,教育部将学校转移至吴淞镇,而同济德文医学堂原址,后来成了上海理工大学校址之一。

1959年同济校门

学校在1937年先后增设了文、理等学院,从而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早的一批综合性大学。抗战爆发后,同济校园在侵略者的轰炸中严重受损,主要建筑如大礼堂、电气试验室等在日军飞机狂轰滥炸下毁于一旦。

40年代同济校舍

为求“一张平静的书桌”,学校开始内迁办学,经历了三年流离、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浙、赣、桂、滇等地,1940年落脚四川宜宾李庄古镇。直到1946年同济大学才回迁上海。

1952年前后,同济大学文学院和法学院并入复旦大学;医学院和附属同济医院全部迁往湖北武汉;理学院动物系、植物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数学、化学、物理等系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等学校,工学院机械系、电机系、造船系等并入交通大学。

文远楼

由于同济大学现址大多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建立的,所以四平路校区的建筑多数为现代派风格,采用了1950年代世界上最先进的结构和技术,在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二九”大楼:建筑为纪念“一·二九”学生罢课运动而命名。东侧的礼堂屋面采用坡屋面,结构设计精巧。由于设计得当,礼堂具有良好的音响效果。

大礼堂:建于1962年。礼堂大厅宽40米,长56米,正面入口是5间折板顶开敞式门廊,门廊内进厅上层为放映室,大厅内侧为舞台。大厅两侧开门,网架其拱处辟折顶老虎窗,拱顶网架组成的菱形网格,韵律感十足。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医学院

上海医学院的前身为国立上海医学院,是中国国立大学所创办的第一所医学院。

上海医学院老照片

1927年,国民政府以国立东南大学(原南京高师)为核心,合并江苏省九所公立高校,组建了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江苏大学,后来又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

上医第一幢教学楼

这次大合并的江苏省九所高校中,有一所学校是“江苏医科大学”。合并后,它作为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搬迁至上海。这就是中央大学医学院(位于上海)。1932年,中央大学医学院独立为上海医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复旦大学医学院。

首任院长颜福庆雕塑

踏进上医的校门,一幢幢中西合璧的建筑营造出庄严、大气的氛围。古色古香的清水红砖墙完美地衬托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细、华美。

东一号楼:建筑基座入口处的几何图案为中国传统样式,但楼前巴洛克式的庭院绿化和喷水池则带有西方的园林风格。目前,这幢中西合璧的多层建筑为上医校史馆。

上海音乐学院

我国第一所音乐高等学府

位于汾阳路的上海音乐学院,前身是1927年成立的国立音乐学院,始建于1927年,是中国所有音乐院校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所。创办人及首任院长是极负盛名的教育家蔡元培。

开院纪念照

专门学习音乐的院校登报招生,在当时可是个新鲜事。但毕竟这个事情过于前卫,即便是引领全国风尚的上海人,报名的也极少。好在当时蔡元培的声名在外,勉强还是招了二十多个人,成为首批学生。著名音乐家丁善德和冼星海都曾是这里的学生。

1929年,国立音乐学院更改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任校长。他把当时在上海甚至全国各地能够找得到的著名中外音乐家,或高薪聘请或苦言相劝,网罗在自己的麾下,世界著名钢琴家、俄罗斯的查哈罗。

就连国文、英文等共同课,他也是请水平最高的人来教。如易韦斋、龙榆生(时为暨南大学国文系主任)曾任这所学校国文课的教师。

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成立后的8年里连续遭受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事件。在帝国野蛮侵略以及国民政府不重视音乐教育的情势下,全校师生依旧创作出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爱国歌曲。

之后的上海音乐学院培养出了廖昌永、魏松等高水准音乐人才。对于历届上音的师生而言,一部分记忆是留存在上音校园的优秀建筑上。经过岁月风雨侵蚀的建筑见证着中国音乐史的不断发展。

专家楼:这座德国风格的建筑拥有错落有致的屋顶,以及别致的老虎窗设计。底层为砖墙,部分墙体采用了半圆门洞和窗洞的设计。内部楼梯、壁炉等装饰为西式风格,做工十分考究。

这些屹立在校园中的老建筑,凝聚着那个时代里校园精英和文化传承。时间过往,那些繁华与荒芜再无人忆起,唯有建筑留守在原地,诉说着过往的点滴。

联系我们:info@shanghaiwow.com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http://www.shanghaiwow.com/?ic=mksh

Hash:f6673d2cb737e7306b4cabe02c5ece8f56bce693

声明:此文由 上海沃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