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近代图书馆选介(二)

上海市立流通图书馆

民国18年5月,上海通信图书馆(见第二节)被查封后,由市教育局接收。将它改组为上海市立流通图书馆,对原有藏书经过所谓审查,分别弃取,并商得南市豫园董事会的同意,借邑庙戏台充作图书馆馆址,于民国19年10月1日正式开放。每天到馆阅览和借书读者约100人。据《申报年鉴》统计,民国24年该馆藏书9544册,年经费3120元,工作人员5名。该馆隶属于市教育局。历任主任有胡月梅(筹备期)、吴保萼、蒋树淑。

上海市图书馆

民国18年,上海市政府划定江湾一带为市中心区,民国21年将市政府迁入该地区。当时上海已有近350万人口,为全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城市之一,而公共文化设施落后不堪。于是计划在市中心区内的行政区,位于市政府大楼的前面辟文化中心。民国22年8月开始筹建一所新的市立图书馆(后定名上海市图书馆)。市政府拨款30万元,9月动工兴建。民国24年3月,正式延聘蔡元培、王云五等16人组成上海市图书馆临时董事会,蔡、王分别为正副董事长。洪逵、杜定友任筹备处正副主任。同年10月新馆竣工。大部分为二层建筑,各层面积合计3470平方米。约可藏书40万册,阅览座位300个。民国25年5月1日,上海市图书馆正式成立,市长吴铁城举行招待会。同年9月,试行开放。该馆直属市政府,洪逵任馆长。据当时藏书统计,除订购及入藏未编目者外,计有中外文图书2500种,阅览室陈列各种丛书及新到图书约6220种,册数未详。

上海市图书馆的成立,从其建设规模来说,在当时可算是上海市公共图书馆史上的一件大事。但从它所起的作用来说,由于馆址偏远,虽名为位于“市中心区”,实则远离包括租界在内的居民比较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开放未满一年,即逢抗日战争爆发,活动停止。

上海市立图书馆(福州路)

上海市立图书馆是抗战胜利后将江湾市中心区前上海市图书馆,福州路前工部局图书馆(后改称伪上海特别市市立图书馆),及南市文庙前上海市立图书馆合并组成。三馆藏书,在抗战期间,除工部局图书馆幸免损失外,其余两馆,已荡然无存。改组后的新的上海市立图书馆于民国34年10月1日在工部局图书馆原址正式复馆,对外开放。前上海市图书馆馆舍后移交其他单位。前文庙市立图书馆改设第一分馆。据民国36年6月统计,馆藏中西文图书合计117280册,中西文合订本期刊2225册,另有少量古籍善本特藏。设有普通阅览室和儿童阅览室。除文庙内一分馆外,还在虹口塘沽路市参议会内设第二分馆(民国37年停办)。另在一些学校和市郊一些民众教育馆内设有14个图书流通站。民国37年元旦曾举办“中国历代图书版刻展览会”。全馆每天到馆读者约300多人次。民国36~37年出版《上海市立图书馆馆刊》3期。隶属市教育局。馆长周连宽。

来源:《上海图书馆事业志》

Hash:8e3025e0622acb8e809da257e22b732dc4b7924a

声明:此文由 方志上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