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追寻红色足迹:石库门里星火初燃,红色基因融于生活

提到上海,你想到的关键词是什么?

“在我心中,上海最重要的关键词只有一个:红色。”中共一大纪念馆副研究员杨宇说,上海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这里既可以看见革命先辈们砥砺奋斗取得的成果,也能感受薪火相传的革命初心,红色是这座城市的底色。

近日,中宣部组织的“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红色足迹”主题采访报道活动在上海开展。记者追随革命志士的足迹,走访《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国歌展示馆等红色地标,追忆历史;沿着上海发展的印记,步入陆家嘴金融城党群服务中心、浦东展览馆等地,寻觅新时代的红色传承。

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标牌。澎湃新闻记者 陈悦 图

石库门里,星火初燃

石库门弄堂深处,1920年,革命的火种在上海初燃。

1920年初,陈独秀从北京来到上海,搬入老渔阳里2号(今黄浦南昌路100弄2号),《新青年》编辑部也随迁于此。

6月,陈独秀等5人在这里发起成立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马林先后来此对接指导,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各地共产主义者也在此联络建党活动,培育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干部储备。

《新青年》杂志影印版。澎湃新闻记者 陈悦 图

1920年9月,在《新青年》第8卷第一号,陈独秀发表了《谈政治》,提到用阶级斗争的方法改造社会。“这反映了陈独秀重要的思想转变,由以前的民主科学转向阶级斗争。” 黄浦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张健称,当时,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都在酝酿中。

1921年7月23日,在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革命的前程由此被照亮。

然而,革命之路道阻且长。

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先后发生,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中共中央决定将领导机关从武汉迁回上海。

1928年春,在“福兴”商号的掩护下,云南路447号楼的三个房间设立为党中央政治局机关。

此后三年里,周恩来、邓小平、李维汉、瞿秋白等中央政治局委员在这里工作,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会议近100次,发出文件近200份,其中包括“九月来信”等关系中国革命前途的重要文件。

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内景。澎湃新闻记者 陈悦 图

云南路447号,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上海期间使用时间最长的机关旧址,见证了中国革命的风云变幻。在这里,坚守上海的党中央,领导了最为艰苦的革命斗争:恢复发展党组织、加强情报保卫工作、指导根据地建设、确立政治建军的根本原则、领导左翼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人用胆识与智慧书写了中国革命重要的一页。

守护革命旧址,保留城市底色

时光流转,见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艰难探索的地方一度隐于市井,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被发掘、保护和修缮,不过寻访和修复也费了一番功夫。

早在1950年,为了迎接次年建党30周年,寻访中共一大会址被提上日程。

近三十年过去,如何在大上海找一幢当年的秘密会议地址?人们只知道会址在原法租界贝勒路附近,而沿路有2000多幢几乎一模一样的石库门,经过多位线索人物的回忆和现场勘察,会址于1951年4月才被确认。

当时,建筑外立面已经被水泥全部磨平,墙上刷着巨大的“酱园”字样,还砌了“恒昌福面馆”的招牌,几乎看不出原先石库门建筑的样子。工作人员多次走访老邻居、房东,一点点拼凑出这幢建筑1921年的样貌。之后,展陈场景的布置几经变更,到1978年确定为现在的样子。

中共一大会址 郭长耀 图

近期,这幢百年石库门建筑被重新修缮,乌漆木门、朱红窗棂、清水墙、“熊猫眼”瓦当……再次焕发百年风华。一路之隔的中共一大纪念馆新馆也即将建成。

杨宇透露,目前中共一大纪念馆正积极投入布展工作中,即将对外开放。过去展出的文物是278件,而新馆展陈的文物将超过1000件。纪念馆还将运用数字化技术,让观众在云端观展,了解更多红色文物的背后故事。

行走在上海街头,历史就在身边。上海现存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上海解放这段时期内的各类红色资源612处,包括旧址、遗址497处,纪念设施115处。

“上海很多革命都是在石库门里进行的,如何开发利用是很重要的课题。“张健表示。

在黄浦区,从一大会址向西走七百多米,便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它既是《新青年》杂志办刊地,也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中共一大以后中共中央局办公地。1959年5月及1980年8月,此处旧址两次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6月,这里的保护利用工作正式启动。

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内,毛泽东、杨开慧当时的厢房。馆方供图

静安区,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还原了一处俗称“三曾里”的弄堂里的民居。中共三大召开后,中央局机关迁至上海,隐藏在“三曾里”弄堂里,外观毫不起眼,在当时却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和革命事业的领导中心。

国歌展示馆内景。澎湃新闻记者 陈悦 图

杨浦区,上世纪三十年代电影《风云儿女》的拍摄地,如今已是国歌展示馆,展出410件珍贵藏品。其中馆内珍藏的首版《义勇军进行曲》黑胶唱片,保存完好,放到唱机上仍能正常播放。激昂的旋律跨越时空,把人拉回过往,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在上海诞生,从上海唱响,迅速传遍全国。

红色基因,融于现代生活

100年前,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参会代表平均年龄28岁。用现在的观念来看,他们就是当时的“90后”,他们的革命实践完美诠释了“90后”精神。

100年后,天翻地覆,初心不变,红色血脉仍在上海这座城市、在人们心间流淌。

修缮完毕的中共一大会址尚未重新开放,却无法阻挡游客们前往打卡的热情。4月13日,记者在中共一大会址门口看到,站在石库门前留影的人络绎不绝。长宁区绿苑小学二年级学生朱逸弦就是其中一位,他佩戴着红领巾,举着印有英雄字样的明信片,让妈妈为他拍照。“这里是党的诞生地,建党百年,所以带小朋友过来看看,历史不能忘记。”妈妈徐海英说,他们前一站还去了四行仓库。

二年级学生朱逸弦在中共一大会址前留影。澎湃新闻记者 陈悦 图

转到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这里更加热闹,参观者在密室逃生中体验历史。时针被拨回到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两拨游客里应外合,根据历史知识对暗号、找钥匙、解密码,通过一道密室门传递线索,在20分钟内协作逃生。

这是党史学习的全新演绎,以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共中央机关为背景,参与者在沉浸式体验中了解历史故事,感受共产党人机智勇敢的魅力。在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主管陈旭丽看来,沉浸式党课可以让参观者更深刻地认识历史。

除了打卡红色场馆,红色学习已深入普通民众的工作生活中。

浦东新区推出“百年党史路 奋斗新征程”巴士党课,围绕建党的开天辟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和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开辟一条从中共一大会址出发,途经渔阳里、二大会址、陈毅广场、浦东开发陈列馆,至浦东开发开放主题展为终点的巴士线路,100分钟讲述百年党史辉煌历程,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主题展成为党史学习教育重要阵地。

党史学习 陆家嘴金融城 图

在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陆家嘴金融城党群服务中心服务382个党组织,9500多名党员,在陆家嘴楼宇内开展“午间一小时——楼宇党史学习大讲堂”,在楼宇内选拔培养了一支“金融城红色讲师团”;同时深挖楼宇、企业内的红色资源,孵化出一批诸如“邮票里的党史”、“金融博物馆里的党史”等具有金融城特色的品牌党课。

在上海,民众追寻红色足迹的热情正日益高涨。以中共一大会址为例,杨宇说,2017年以前,中共一大会址年接待量在50余万人次,2017年升至83万人次,2018年为142万人次,2019年为146万人次,“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走进场馆,渴望解读百年前的年轻人所坚定的理想信念。”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Hash:841d61e29fde26031f8593b65b0e0c3d9e64dbc6

声明:此文由 澎湃新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