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厅回来了,一文告诉你它存在了90年的理由

原创 郑晓璐 档案春秋

9月6日,与观众暂别一年半的上海音乐厅重新开放,首场“相·见”主题开放日活动,便吸引了许多观众前来体验。

这座有着海上蓝雕花穹顶、充满海派文化底蕴的艺术殿堂迄今已有90年历史,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30年成立的南京大戏院。一座戏院如何摇身一变成为音乐厅?它又见证了怎样的历史?让我们穿越时光,回溯上海音乐厅的传奇之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南戏”存在的理由

1895年,法国里昂的青年实业家路易·卢米埃尔发明了电影,并于当年的12月28日,在巴黎放映了世界上最早的几部电影。七个半月后的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的“又一村”第一次放映了这种“西洋影戏”,成为中国最早放映电影的地方。“西洋影戏”的初次亮相,在上海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沪上时髦人士争相前往,一睹为快。

徐园原址上的“徐家园”门额

这种时髦,不是人人都可以消受得起的。在当时一只烧鸡不过两角钱、一筐鸡蛋只要一块钱的年代,一张电影票的价格是三四角钱,寒素之家自然无法问津。可这般令人咋舌的高价,却挡不住时髦人士的热情,电影业的蓬勃发展让老外们看到了巨大的商机。

1908年,外国人雷玛斯在虹口海宁路乍浦路口,建造了一座可以容纳250人的虹口大戏院。于是,上海有了第一座电影院。随后,雷玛斯又在海宁路北四川路修建了富丽堂皇可容纳750人的维多利亚影戏院。紧接着,大批由外国电影商人投资建造的电影院兴起。至20世纪20年代,电影拍摄、放映行业逐渐成为朝阳产业,电影院也继茶楼、西菜馆后成为沪上时髦的场所,沪上时髦人士的聚集地。

《申报》上刊登的徐园放映电影的广告

但这些电影院始终无法与上海这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直到南京大戏院(上海音乐厅的前身)的出现。1929年,一些留洋回来的人士决定建造一座具备国际水准的电影院。经多方集资,并通过社会名流何挺然名下的联怡公司向潮州同乡会会馆租地,在上海八仙桥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523号投资建造南京大戏院。

南京大戏院老照片

对联怡公司出资建造南京大戏院的缘由,世人众说纷纭。有说不愿电影院一直由外商把持,乃民族情感所致;也有说电影放映行业实在是块令人不忍舍弃的“肥肉”,商业利益驱动而已。不管怎样,作为一座由华人建筑师设计的具有欧洲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占地1381平方米、可容纳观众1500人的南京大戏院就此诞生。

♫. ♪~♬..♩

“南戏”是怎样造起来的

当时,南京大戏院选址何处,也颇费了一点周章。当年的爱多亚路是一条很长的商业街,有货栈、二流旅馆、大舞台等等,并非供路人漫步的小马路。彼时电影院虽然在沪上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但看电影仍然不是大众娱乐,消费得起电影的人家至少是家境殷实之人,家境殷实之人又大多自备小车。显然,选址爱多亚路是为了适应目标顾客的需要。

既然是国际水准的影院,南京大戏院自然是当时沪上一流电影院中的佼佼者,大光明和美琪只是后起之秀。能与之在地理位置上一拼的,唯有当时位于霞飞路迈尔西爱路(今淮海中路茂名南路)路口的国泰电影院。论建筑本身,南京大戏院堪称业内无人能及。

民国时期,一批从欧美留学归国的建筑师云集当时的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形成了我国第一代建筑师群体。他们既受到欧风美雨的沐浴,又经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建筑设计中,他们以现代的科学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养成功地将中西方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计出形式多样、富有震撼力的杰作。

在这些近代华人设计师中,第一代留洋归来的范文照、赵深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因而,南京大戏院的设计就全权交由他们主持设计。1929年5月份,范文照完成了南京大戏院的图纸设计,至此奠定了南戏的整体建筑风格。

范文照(左)、赵深

这是一座具有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立面为简化的古典主义构图,正门上方用了两根爱奥尼克半圆壁柱和两根爱奥尼克四分之一圆形壁柱,构成三开间的壁龛和三扇圆拱形窗。楣梁上方檐口下有一古典风格的浮雕,特邀请留学法国的新诗人兼雕塑家李金发设计,由音乐、舞蹈、戏剧的情节组成。人物的造型取材于西欧神话故事,特别强调抒情和诗意,富于动感和节奏美,以添艺术氛围。

走进休息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十六根合抱的褐色大理石圆柱,气度不凡。观众厅的构图明确规范,复杂而不凌乱,变化而又富有层次,色彩淡雅庄重。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南戏”的音响效果,其墙壁和柱子均由美国西电公司设计,场内音效极佳。富有戏剧性的是,修建时不知哪个环节的阴差阳错,将本该不超过0.8秒的电影放映混响时间做成了音乐厅恰到好处的1.5秒(判断音乐厅优劣的最重要指标是混响时间,混响时间长,乐声就丰满圆润,相反则单调干瘪,但如果过长的话,又会影响清晰度);再加上南京大戏院的造型与音效最佳的窄靴型音乐厅吻合,音质当然无与伦比。这也为“南戏”日后变身为“上海音乐厅”打下了伏笔。

1945年,南京大戏院填报的戏院剧团申请登记书(上海市档案馆藏)

上海音乐厅的舞台总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这也有其历史渊源。许是由于当时“国情”,开业后的南京大戏院除了放映电影外,还兼营其他的一些演出,而且其舞台的规模和结构与几十年后我们所看到的有所不同。据说这可能是缘自一个叫郎德山的人。郎德山是一个家庭马戏班的班主,在欧美各国巡演并功成名就,后率团回国,组织了一个更大规模的“潘家班”,并投资、入股联怡公司。

在建造南京大戏院时,他作为一个重要的股东,提出大戏院的舞台要适合“潘家班”的演出,所以,南京大戏院的舞台造得既小又浅,乐池也不大,完全满足了郎德山的要求。但是无论如何,拥有1540个座位的南京大戏院,仍是当时上海最豪华的影戏院。

上世纪90年代上海音乐厅内景(上海市档案馆藏)

♫. ♪~♬..♩

“南戏”盛况空前

1930年建成竣工后,于同年3月16日第一次在《申报》登成立广告:“应社会之潮流,文化之进步,为国家之光荣,民众之娱乐,同人等本不折之毅力,在本埠爱多亚路自建南京大戏院,建筑业已工竣,行于日内贡献于社会,谨先闻达。上海南怡怡股份有限公司谨启。”并于同月26日正式营业放映。

首映的是美国环球电影公司的歌舞片《百老汇》,广告词登得天花乱坠——“全部歌舞对白悲欢离奇巨片”,由此可以想象当时其隆重热烈的放映盛况。“南戏”的首映,一时成为沪上的一大新闻。

1930年3月19日《申报》刊登南京大戏院即将开业的广告

作为上海第一家放映外国影片的戏院,南京大戏院获得了美国米高梅公司和福克斯公司的新片专映权,即便当时沪上电影院均热衷于播放外国文艺爱情片,“南戏”的独家仍使其在电影界独领风骚。当然,当中国电影从原始的放映阶段逐渐发展到拍摄、制作阶段时,国产电影也成为沪上电影院的主打。1932年12月13日,南京大戏院就放映了第一部国产片《银河双星》。它曾放映的美国影片《泰山情侣》,创造了数月客满的纪录。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豪华影院南京大戏院的电影票价格在同类影院中偏高。和现代影院一样,三个放映厅以及日夜场均对应不同价格:日场一般为下午3点一场和5点30分一场,正厅大洋六角,楼厅大洋一元,花楼一元半;夜场为晚上9点15分,正厅大洋一元,楼厅大洋一元半,花楼大洋二元。同类影院,如北京大戏院其日场花楼票价仅为大洋一元。

1930年代美国影片《泰山情侣》在南京大戏院上映时的盛况

1930年代的“南戏”应该是一个与今天很不相同的地方,用著名文史学者鲲西的话来讲,就是安谧。当时买票进入大厅找到座位,即使已接近满座,即使穿制服的贩卖食品的小童来回走着,厅内却静悄悄的,更不用说大声喧哗了。那时没有广告,但在放映正片前有新闻短片或预告片。

一位老先生还充满感情地回忆起七十余年前的“露背装事件”。那天他坐在正厅稍靠前的位子,一位30岁左右、身着露背装的西欧女子飘然入座。在上世纪30年代,露背装出现在晚会上尚能被接受,在街头依然是禁忌。不难想象,该女子的露背装是如何引得厅内暗潮涌动,几位英国老太太更是交头接耳,忙得不亦乐乎,就差没有直指其人了。

1946年,南京大戏院关于夜场由梅剧团公演平剧报请上海市社会局核备的呈文(上海市档案馆藏)

♫. ♪~♬..♩

从“南戏”到“北电”再到“上音”

1949年(也有一说为1950年11月18日),经过公私合营,南京大戏院改名为北京电影院,仍以上映福克斯、米高梅等电影公司的电影为主。随着国内的音乐教育走上了正轨,各种音乐演出活动也日趋频繁,但偌大的上海,却没有一座专门演出音乐会的场所。

1950年代南京大戏院改名为北京电影院

1959年,为举办第一届“上海之春”音乐会,需要物色一个专供音乐演出的剧场;而且建国以来,上海交响乐团、广播乐团、民族乐团以及歌舞剧院相继成立,也迫切需要一个专业的演出场所。经多方查检后,发现还是北京电影院的音响效果最好,最符合专业音乐厅的要求,决定改建北京电影院。于是进行了一次重大的设备整修,填掉了原乐池,拆除了前排的一些位子,拓展了舞台的深度以满足乐队演出要求。

1959年9月20日,整修一新的北京电影院正式更名为上海音乐厅,上海音乐界为上海音乐厅的开幕式举行了联合公演。1960年5月10日,第一届“上海之春”音乐会演在音乐厅举行。

1959年9月,北京电影院正式更名为上海音乐厅。上海音乐界为上海音乐厅开幕式举行联合公演,图为联合公演节目单(上海市档案馆藏)

1960年,第一届“上海之春”音乐会演在上海音乐厅举行,图为音乐会演节目单(上海市档案馆藏)

此后,1973年和1991年上海音乐厅又有过两次大修。但由于“年事已高”,上海音乐厅疲态渐露:音乐厅门口就是上海车流量最大的延安高架路,汽车尾气形成严重侵蚀;如果车行在延安路高架上,破旧的室外空调机在正面欧式装饰上触手可及;音乐厅西侧,整片露在外面的西墙满目疮痍;南侧则紧邻居民居住区,巡夜人提醒居民“小心火烛”的呼喊,对演出构成不小干扰;舞台面积小,合唱队加上乐队就会显得异常局促……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音乐厅

2002年,为配合城市改造,上海市中心综合改造规划决定对上海音乐厅进行保护性迁移和功能完善性修缮,使之远离车水马龙,走进绿荫丛中。带着一种淡淡的哀愁,2002年8月31日,上海音乐厅举行了平移重建前的最后一场告别音乐会——《再见,我的珍爱》。告别音乐会的第二天,上海音乐厅就被重重包裹起来……

经过地基移位后的上海音乐厅

地基移位历时两年,整座老建筑向南移动66.46米后,以崭新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平移后的音乐厅,除了作了大量改建和装饰外,仍保留了入口大厅两旁蜿蜒而上的楼梯、屋顶及四周极典雅的装饰。这是旧南京大戏院在视觉上予人最富丽的感觉。

♬..♩~ ♫. ♪

♫. ♪ ~ ♬..♩

此次重归的上海音乐厅,历经了一年的半封闭式修缮,为了维护建筑原有风格,2000多平方米的“文保区域”严格修旧如旧。据媒体报道,为了修复距今已有90年历史、被称为“欧特碧之瞳”的海上蓝雕花穹顶,技术团队进行了拍摄扫描,逐块对比选色,再通过人工手绘的方式还原。穹顶造型天花及顶角线出现老化、变形、饰面开裂问题,修缮中也以纯手工的方式进行了修补与加固。此外,穹顶还贴上了800多处金箔,更显富丽堂皇。

大厅穹顶

“海上蓝”座椅

舞台已换上全新音罩

恢复最初模样的海上蓝雕花穹顶

二楼北厅长廊

二楼东厅

夜幕下的上海音乐厅外观

对于建筑的改建,年轻人往往赞叹于其益发的美轮美奂。而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而言,总带来淡淡的惆怅——往昔的记忆在不可避免地淡去。

然而,从1930年成立、1949年改名、1959年正式定名,到2003年地基平移,再到如今的重生……上海音乐厅本就像是一首歌,在岁月长河中婉转流淌,固然会遇到起伏,但终究奔流不息。

(部分图片由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提供)

杂志编辑:张爱平

新媒体编辑:王良镭、雷 蕾、方亚琪

原标题:《上海音乐厅回来了!一文告诉你它存在了90年的理由》

阅读原文

Hash:6fbe43d0bbce14b9811e59140477d0e6b29b418f

声明:此文由 澎湃新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