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抗联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

  本报讯 (记者吕航)拥有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美誉的集安市,是我省新兴的边境、生态、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城市。近年来,集安市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对当年的东岔抗日游击根据地的红色资源进行了分批、分步骤的有序开发利用,围绕抗联军校、红军洞、刘金铎烈士墓等遗址遗迹成功打造了众多红色旅游线路

当年,为了牵制侵华日军南下,杨靖宇将军率军部直属部队,突破日伪军的围追堵截,由桓仁北上回师辑安县,也就是今天的集安老岭山区,并创建了东岔抗日游击根据地。在集安市榆林镇治安村旁的深山里有这样一个天然的溶洞,最早的时候这里被称为蝙蝠洞。全洞长大约70米、宽14米。在这个岩洞前,有一块刻有“抗联军校”的石碑。据当地的党史专家介绍,从1937年9月到1938年8月,东北抗日联军曾经在这个溶洞里,举办过9次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培训班,因此这个溶洞也被当地人称为抗联军校。

“因为这种溶洞隐蔽性强,且易守难攻,在这里开展活动比较安全。”通化市委党校客座教授丛培仁是抗联后代,他的外祖父曾多次为抗联运送给养并最终加入抗联,从小听着外祖父讲述抗联故事长大的他,对东北抗联有着特殊的情感和兴趣,“由于部队人员出身不同,素质参差不齐,对抗联队伍抗日宗旨认识需要提高,所以有必要对这些刚加入抗联的人员进行政治、军事和文化素质教育。”

25年前,丛培仁带着外祖父的遗愿,和对抗联的那份特殊情感,开始搜集和整理集安当地和抗联相关的遗址遗迹,如今,他的足迹已经遍布集安的山山水水,刘金铎烈士墓和五女峰抗联遗址的事迹,丛培仁说起来如数家珍。

“刘金铎烈士墓坐落在治安村一处被当地村民称为"窝棚窝子"的山坡上。”丛培仁介绍,刘金铎烈士是抗联一军警卫连连长。1936年冬,他带着怀孕的妻子和1名抗联战士,来到集安市榆林镇治安村附近一处烧炭的窑洞里等待妻子分娩。因被叛徒出卖,刘金铎等人不幸被日伪军警包围。刘金铎等人在窑洞附近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在杀敌数名后,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为纪念刘金铎烈士,后人将其牺牲的窑洞取名为“红军洞”。

而在风景秀丽的五女峰上,一个碾盘出现在记者的眼前,这就是碾盘会议遗址。据介绍,1938年初,杨靖宇率领抗联一军主力部队冲破敌人的冬季“讨伐”封锁,沿着老岭山脉向北进发,进入集安境内,开辟老岭抗日根据地。同年5月,与抗联二军政委魏拯民率领的二军军部、新编独立旅及一军二师在这里胜利会师。在抗联历史上著名的袭击阳岔工区战役正是在这里通过召开的碾盘子会议研究制定的作战计划。同时,这里也是当时革命群众支援抗联部队的重要中转站和抗联密营所在地。

早就过了退休年龄的丛培仁老人,为省内外甚至是来自国内外的游客们当义务讲解员:“我今年64了,只要我还在,我就会把这个工作一直做下去。因为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承担着弘扬抗联精神的责任,抗联文化、抗联历史需要我们挖掘,更需要广泛地宣传,才能把它更好地传承下去!”

作者:吕航

Hash:330716a95aad5f2f842f5701cc7a15ff396cea35

声明:此文由 吉林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