鲅鱼圈地面上最古老的建筑,长时间代表着山海间的天际线

《白话鲅鱼圈》

是一档关于鲅鱼圈地方历史人文的电台节目,主讲人白旭为鲅鱼圈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的记者、编辑,营口历史学会理事。每周三、周四下午四点播出。敬请关注FM96.5。

鲅天下同步整理刊播节目文字稿。

【开讲】

上期讲了墩台山下发现了一门火炮,我推测是清代的。墩台山烽火台建于明初,明初的火炮是这样的:

这张照片是营口市博物馆阎海副馆长传给我的,拍摄于蓬莱博物馆。这个火炮像个手电筒,也叫做碗口炮。

西炮台的清代火炮是这样的:

从形制上看,墩台山下发现的火炮跟这个比较相像,这也是我推测其为清代火炮的原因之一。

本期《白话鲅鱼圈》讲讲墩台山上烽火台

公元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当东南季风吹起的时候,郑和率领他的船队正准备着再一次远行。北京大兴土木,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紫禁城此刻已具雏形。中央政府试图将政治中心迁移至北方。然而,来自渤海海疆地区的一封封军报却令朝廷头疼不已。

据《明实录》记载:“永乐九年(1411年),倭夷寇金、盖二州,劫掠沿海人民”。

在其后的数年间,倭寇“来若奔狼,去若惊鸟”,无恶不作,阻断辽东海运,威胁海疆安全。

就是在这一年,永乐皇帝下令,北起营口,南至复渡河,修筑烟墩八座,守卫海疆。其中,深井烟墩,正是如今鲅鱼圈墩台山烽火台最初的名字。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大概跟一口井有关。据营口历史学会顾问于阜民先生讲:山顶原有一口井,打出来的水是甜水,不是咸水,水位随着海水而涨落。

从此,鲅鱼圈有了地标一样的建筑,而这座山,因为烟墩的修建也有了自己的名字。作为军事预警通讯设施,深井烟墩遇有敌情,日间焚烟,夜间举火。台顶建有垛口,四周设水流,防止雨水冲刷台内夯土使台损毁。台上有守望房和燃放烟火的装备,如柴草、硫磺等,台下有居住的房屋和羊马圈等建筑。

1995年,那一年我还在念小学,住在如今二十五中附近的一幢居民楼里,虽然家在二楼,却足以看到墩台山的烽火台以及旁边的灯塔,那时候小学组织春游, 在烽火台下面,同学们总是争先恐后的找自己的家。那时候我家住楼房,总是一眼被认出。

二十多年后,做为一名记者,我又来到墩台山,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这一年,墩台山的烽火台正好建成六百年,烽火台长久以来作为一种地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鲅鱼圈人。我觉得我有责任把这一历史时刻记录下来,于是我做了一期节目《墩台烽火六百年》。

我做专题片的时候,发现了九十年代初拍摄的视频,当时烽火台倾圮不堪,残阳荒草,不免发思古之幽情,影像资料殊为珍贵,此应为烽火台最初的模样。

很多百姓可能好奇烽火台里面的样子,此烽火台是实心台,当时专题片用了航拍,可以看到烽火台顶。

数百年来,沧海桑田,鲅鱼圈与烽火台相看无厌,一边是历史的回响,一边是现实的脉动。下期《白话鲅鱼圈》接续为您介绍烽火台。

编辑丨白旭 美编丨李天娇

本期责编丨李季

校对丨潘健

主编丨李季

Hash:9dc1197c7b323f0eb026d296b1d03cf8fc97c5cc

声明:此文由 鲅天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