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这个小庄了不得出了个教育局长并且还身兼初级中学的校长
淄川区龙泉镇有个北旺村,这个村座落于龙泉镇的最北边,东临省道湖南路,北依淄川城区,般河绕村而过。在这里富硒沃土养育着勤劳善良的北旺村民,这个庄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底蕴厚重,自然环境优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淄川教育名人张志亮
在整个龙泉镇中,北旺村虽然是个不大的村庄,但这个村的文化教育在历史上却是很有名的。究其原因,可以说这与该村的淄川教育名人张志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张志亮,字伯明,号镜如居士,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生于淄川北旺村一个书香人家。父亲、伯父均为清末举人(伯父树梓,同治癸酉科;父亲树桂,光绪己卯科),启蒙即受教于私塾,所读皆四书五经。1905年父亲去世以后,张志亮始入淄川县立高等小学堂,三年后任教乡村小学五年(在本县城南寺教学二年,又往渭头河村教学三年)。1916年春,考入省立青州第四师范本科读书五年。
1916年3月北旺村开始成立初级小学,时任校长高英继,招收初级班1个,教工1人,学生31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5人,每月经费98元(《淄川教育志》111页)。1919年正在青州师范读书的张志亮受“五.四”运动新文化思潮,特别是“教育报国”论的影响,立志投身教育,报效国家。于寒假期间,在家乡联络附近数村,利用北旺村甘露堂的庙产房舍,经当时淄川县政府批准注册,聘请青州四师毕业同学苏慎卿、刘可殿、邵锡吾、孟绥之、苏可庭等为教师、校长,在原来初级小学的基础上建起了淄川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校。
这是甘露堂的旧址,最初的学校就建在这里。
1922年张志亮于青州四师毕业后,往济南省立自治学校读书一年毕业后,回淄任农会会长。1928年考入泰安教育局长训练班,学习半年后回淄川,接任了淄川县教育局局长的职务。在此期间,倡议全县各地所有公地(包括庙田)、公树一律作为办学校底款,又联合地方士绅呈县批准随粮带征每丁银一两附加教育费一元,全县每年共征教育费48,000元。由于经费得以充实,学校因之有较大发展,完小由原8所增至16所,初小由300余处发展到524处,学生21,711人。在这同时,张志亮还设置了县教育会,以协助县教育局办好全县小学教育事业。1929年秋,张志亮又主持建立了淄川县第一所中学——淄川县立初级中学,张志亮在担任教育局长的同时还兼任学校的校长和教务主任。
1992年村委新建学校旧址
1923年北旺高等小学校改为淄川县立第七小学,又称:旺里乡国民学校,时任校长巫衍福,字占五。(注:现在村里很多人都叫他王占五,是巫还是王,待查。)最初的北旺学校位于村北首,占地十余亩。教室12间,办公室2间,学生60人,教师7人。学校西、北、东三面般阳河环抱,河中鱼虾相戏,两岸杨柳成荫,景色宜人。在北旺学校发展过程中,张志亮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当时庙舍破旧残缺不整,张志亮就联合周围的尚庄、土屋、韩庄、马家庄、涧北、麓村等村(庄)募捐集资,整建成了当时在淄川县数的着的名校。当时北旺周围十几个村的学生都慕名而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人才。建校初始校长和教师是高英继、张志亮、苏慎卿、邵锡吾、刘可殿、孟绥之、苏可庭、巫衍福、刘冠三、李永木、张素珍、孙即文等。1938年因日本鬼子轰炸了北旺学校,学校因此解散。1951年北旺学校重新建立,恢复招生。当时代课教师有高伦长、李泰义、吴继文等。1952年淄川教育局正式调王玉葵老师来北旺学校任教。1953年北旺小学建成完全小学,教师有陈京彬、王玉葵、田英祥等。1954年高年级合并到了“四小”。北旺小学继续保留“初小”。时任教师有陈京彬、王玉葵、牛爱清,后来又恢复完小。
学校内教学楼已被拆除。
1992年,北旺村委投资35万元在村北兴建二层教学楼。1993年6月新校舍竣工。是年8月学校全部迁入。新教学楼包括8个教室、4个办公室及各种功能室。占地面积1650平方米。时有教师12人,学生170名。北旺小学自创建以来,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各种人才。1996年8月北旺小学并入麓村小学。北旺小学后任校长有:吴振龙、高庆英、陈京芬、许立训、周爱芸、孙兆云。先后在北旺小学任教的教师还有:周爱芸、杨翠华、魏思兰、司玉莲、刘 香兰、刘秀芳、戚翠芳、张京花、魏传会、魏传宗、高水长、魏传瑞、李金城、高玉贞、陈冬云、陈瑞芳、王芸、张文静、牛仙织、高忠长、汪翠玲、魏传文、高亮等。(感谢王云老师为本文提供资料)
北旺村幼儿园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作者:蓝天白云
编辑:杨莹
监制/审核:孟令海
Hash:cc8b4719eab01a3cdcb6e67c266cbd78f233f1ab
声明:此文由 蒲翁乡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