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居•龙潭专刊 ‖ 三级联动蒙尘龙潭再生辉

文创兴村的种子为什么能在偏远的龙潭村生根发芽,茂盛生长?在林正碌看来,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各级政府提供的制度“土壤”和包容开放的“空气”比这里的青山绿水、古宅旧厝更珍贵。

两年间,龙潭村从一个只有约200位留守村民的破败古村转变成屏南文创之路上的先锋和品牌。

看不到高墙围合,没有森严的警卫,几幢错落分布在镇中心坡地上的小楼便是屏南县委、县政府办公区。每天,屏南县政府工作人员便在这开放式、公园般的大院里处理着各种大小事情。

4年前,林正碌被屏南县政府引进了屏南县,走进了这个独具一格的县委、县政府大院,向县领导阐述他构想已久的文创兴村梦。由此,屏南县迎来一场关于乡村复兴的嬗变。以龙潭村为代表的“龙潭模式”在短短的几年间孕育、生发,在这片土地上蓬勃出无限生机。

龙潭村古庙和古民居

一位女子和古村的故事

已经退休的屏南县政协原主席周芬芳记不清自己去过龙潭村多少次了。

她陪着来访的考察团队,沿着溪水边古香古色的雨廊前行,一级级迈上毛石铺就的阶梯,站在村中心的广场上环顾四周:远山如黛,近水微澜,一座座古香古色的传统民居沿河而立;土墙斑驳,瓦黑如墨,石板路随着地势蜿蜒成岁月最质朴的样子。远处,一座廊桥和几座传统民居正在被修复。游客三五成群在村里散步。古村悠悠,岁月静好。

谁能想到,在这个闽东小山村的古旧样貌下,潜藏着咖啡馆、画室、音乐厅、书屋、艺术工作室等众多“创客空间”。许多“新鲜”“沸腾”的创意在这里孵化成型。它们犹如蒲公英的种子,通过互联网飘向外面的世界。

福建省古村保护达人”、屏南县政协原主席周芬芳

亲身参与并促成与“龙潭奇迹”的周芬芳,每次来到龙潭村都会感叹它的变化。两年间,这里从一个只有不足200位留守村民、了无生气的破败古村转变成屏南文创之路上的先锋和品牌。对于一个小村庄来说,所谓巨变,不过如此。

周芬芳在屏南县从事传统文化建筑保护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从抢救四平戏,到抢救木拱廊桥,到研究和保护药膳文化、黄酒文化红色文化、甘国宝文化。她一直深深地为这片文化沃土自豪。但多年来,她也见证了太多古村落的凋敝和传统文化的消逝。

她从未像现在这样感到内心充满激情和力量,这般充实和畅快。“以前我们的保护是进行救命式的保护,但现在我们不仅保护,还要振兴,给村庄注入活力,探索发展的方向。我们在走一条全国都没有走过的乡村振兴道路,一条从文化创意到文化创收,到文化创业,到文化创富之路。”周芬芳说。

龙潭村水系保持得非常好,民居倒影在水中,形成天然图画。

一套全新探索的完备制度迎来人才

宁德市副市长、屏南县委书记吴允明表示,屏南县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年来,屏南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为之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这些投入也得到了丰厚回报。很多在大城市有所建树的文化学者、艺术家纷纷在屏南扎根,开展艺术活动,并带动群众参与进来,共建美好家园。对此,屏南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搭建平台、出台政策,引领文创产业发展,效果十分明显。

宁德市副市长、屏南县委书记吴允明

“屏南县的乡村振兴应该走一条和自己资源禀赋匹配的路。这是我们在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后得出的结论。” 时任屏南县委副书记、县长王旭东说。

屏南县是福建省的一个欠发达的山区县,乡村发展缓慢,农村劳力外流较多。但也正因为“落后”,整个县保存下一批国内少见的集中连片的保持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古村落。

时任屏南县委副书记、县长王旭东

2015年,林正碌的到来,给这条探索之路开拓了一个新方向——依靠文创助推脱贫攻坚和实现乡村振兴。于是,那些土墙、黑瓦、犁耙、镐头等传统文化遗存成为让屏南人引以为豪的稀缺资源。在龙潭村、四坪村、漈下村等走文创之路的村庄中,即便是坐在街边的老妪也能自豪地说出“老房子好,文创好”的淳朴话语。

“在文创兴村这条路上,幸运的是,我们本县就有一批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干部和能人,以及有很好的文物保护的经验和基础。但作为政府,我们非常愿意筑巢引凤,广纳人才,多方探索。”王旭东表示。

修复后的粬埕与廊桥相连,与溪水相伴,成为龙潭酒文化的历史见证。

屏南县专门出台各项“留人”政策:给予高端文创人才及团队“特殊待遇”,实行县领导挂钩联系、“一人一事一议”,并赋予文创人才在乡村建设治理中足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创新返乡创业奖补政策,对本地农民、返乡驻创的“新村民”或企业,给予5000元至30000元的开办补助和一定的租金补贴或税费补助;修缮古建筑、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级医疗服务、复办村级小学,增强新老村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政府很重要的作用便是把控方向、搭建平台和引领趋势。要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我们需要‘不拘一格用人才’的魄力和勇气。”王旭东表示,“我们也经常跟各级同事说,对艺术家我们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应给予他们充分的决策权和信任度,给他们发挥的空间。同时,做好服务和支持工作。”

龙潭村雨廊改造前后

2011年,屏南县就成立了古村落保护协会;2015年,由屏南县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文创工作;2016年,成立了屏南县村落文创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担任组长;2017年,成立了传统村落文创产业项目指挥部,实行项目化运作,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总指挥长,以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为发轫平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文创与传统产业融合。

屏南县引进的古村活化人才:瑞典籍华人、艺术批评家程美信(左),艺术家林正碌(中),复旦大学副教授张勇(右)

《屏南县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艺精品扶持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也相继出台。这些文件明确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目标、产业布局、政策支持等事项。屏南每年还安排专项预算资金1000万元,用于文创产业引导、扶持和孵化,推动文创人才和企业集聚。

屏南县逐渐探索形成了“党委政府+艺术家+村民+古村+互联网”的传统村落文创发展模式。2017年9月,屏南摘得“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示范县”殊荣;2018年,屏南顺利脱贫“摘帽”,其传统村落保护和活化利用推动乡村振兴的相关经验做法得到福建省住建厅的高度肯定并向全省推广,引发了各界广泛关注。

碧水如镜,倒映出龙潭村的如画美景和美好生活。

一个三级联动组织闯出一条新路

在屏南走文创之路的几个试点古村中,龙潭村属于“后起之秀”。这个位于屏南县东部的小山村,与闽地很多村庄一样平凡,甚至更偏远,资源更匮乏。但从2017年至今,仅用2年多的时间,龙潭村就成为屏南县文化兴村政策中落地效果最好、造血能力最强的村庄,并由此总结和开创了乡村振兴的“龙潭模式”。

“龙潭村交通不便,基础条件也不突出,当初很多人不理解我们为何选择这个村。但正因为她的普通,我们想通过文创之路来试试。如果在这样的村庄做出了成绩,那就更具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王旭东说。

福建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副校院长徐小佶,时任屏南县委副书记、县长王旭东为龙潭党校与教学基地揭牌。

乡村振兴需要各方力量的参与,更需要乡村本身的内生动力。在县政府的前期考察过程中,龙潭村所在的熙岭乡的干部和龙潭村的干部、群众强烈并积极地表达了改变乡村现状的愿望。他们向县领导表示,小乡村也想有一番大作为。为了争取文创试点的机会,熙岭乡政府迅速下拨10万元,动员龙潭村的干部群众,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卫生大整治,共清理出200多吨垃圾。

而对于像林正碌这样的艺术家或专家来说,他们之所以能安心留下来,很大原因是因为这里的乡村干部上下一心、干实事的政风和健康良好的创业环境。

“比青山绿水还宝贵的是政府的理解、支持。”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创产业总策划林正碌如是说,“屏南县的领导和基层干部给予我们充分的尊重、信任及大力的配合和支持,这是我走过全国那么多地方,最终决定在屏南扎根的重要原因之一。”

林正碌在龙潭公益艺术教育中心内授课。

屏南县、乡、村的干部和群众都非常珍惜这次历史性的机遇。为保障文创之路顺利健康发展,屏南县统筹和集中了县域行政、经济、政策资源,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长的传统村落文创产业项目指挥部,并抽调精干力量推进全县文创工作,构建县、乡、村三级力量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政府领导给了我们非常大的支持和信任。”龙潭村驻村书记夏兴勇表示,“我们的村民这两年不仅收入多了,而且长了见识,更自信了。省级、市级、县级领导是我们村的常客,艺术家、导演、作家都成为我们的‘新村民’。”

屏南县文创推进乡村振兴(龙潭)现场会

就这样,沉寂多年的龙潭村热闹起来了。

吴允明副市长经常到龙潭调研文创与乡村振兴工作,王旭东县长被大家戏称为“龙潭王”,周芬芳主席2018年就去了龙潭村53次。县里分管的领导经常驻扎在村里。县文创办更是提供跟踪式服务。小小的龙潭村像一块磁铁,时刻吸引和牵绊着各级干部的心。

龙潭村不是景区,而是意在建设成比传统农村拥有更高级的生活方式和创业方式的生机勃勃的村庄。

一场敢于创新的乡村改造

文创兴村的道路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屏南县只能在实践中摸索和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屏南县走文创扶贫和振兴乡村的第一步便是改变村民的观念,增强他们的自信。龙潭村选送了30多位村民作为“文创种子”到屏南县双溪镇安泰艺术城跟随林正碌老师学习画画,由政府补贴食宿费用。

屏南县副县长张仁寿

“我们把村民送去学习画画,主要目的并不是让他们成为画家、艺术家。而是希望他们在学习画画的同时打开眼界和心扉,更好地与外来人相处与沟通,增强自信,为将来‘新村民’到龙潭实现‘软着陆’做好铺垫。”屏南县副县长张仁寿解释。

但是,要让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放下锄头,拿起画笔谈何容易。为此,龙潭村的村干部们带头去学习,还不断劝导亲友和村民去。几个月后,学画归来的村民们面貌一新,也更加理解村庄走文创之路的重要性。

龙潭村七旬老人拿起画笔画古村。

对于屏南这个欠发达县来说,资金是另一大难题。屏南县改变了以财政资金为主的投入模式,创新推行了“文创搭台、市场唱戏”的模式,通过市场化方式直接筹集了2500万元资金。其中,龙潭村探索出“老屋认租15年”的新模式,即由村委会建立中介平台,从祖居户中流转旧民居,再按一定标准租赁给“新村民”使用15年。然后由新村民出资修缮、驻创艺术团队负责设计、村委会代为建设。这种模式高效简约,统一了标准,避免了新老村民之间的纠纷,新移民直接“拎包入住”即可。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这些传统民居的修缮和活化问题。

为了降低修缮成本,让每一分钱都发挥最大价值,龙潭村还大胆地创新了项目的管理模式,即没有采取招投标的方式,而是采用投工投劳及“工料法”计算工程成本。按照这种模式,整个修缮过程大大节约了材料和人工成本,也提高了建设效率。

龙潭村的不协调建筑拆除前后

不走招投标并不意味着放松管理。龙潭村所在的乡党委、政府摸索出一套符合“工料法”特点和农村实际的管理规范,出台了《熙岭乡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建设实施细则》《熙岭乡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财务核算实施细则》和《熙岭乡人民政府关于规范村级自建工程材料采购票据使用的通知》等文件,从管理机构及岗位职责、建设程序、建设管理、财务管理与监督、安全生产等方面进行系统规范。目前,屏南县采用“工料法”建成或在建的10万元以上的村级项目有79个。据测算,光前期工作时间就节约出两个月,效果显著。这种方式的相关经验目前已经被吸收到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坚持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并入选住建部乡村营建优秀实例。

去年10月,龙潭村成为福建省首个践行“居住证”制度的村庄。首批10位“新村民”高兴地领到了当地公安部门发放的居住证。领证后,“新村民”与“老村民”一样享受医保、社保等待遇。

一门一窗,窥见龙潭村不一样的水墨图景。

一个有选择的古村

张仁寿副县长坦言,他们没有想到龙潭村会这么快红起来。这是一个有点美丽又有点苦恼的意外。他们当初引进“新村民”时,不管是他们的年龄、职业以及未来的创业计划,都是有严格的筛选标准的。他们希望在龙潭建设一个比传统农村拥有更高级的生活方式和创业方式的生机勃勃的村庄,一个最有情怀、最具活力的乡村家园,而不是一个景区、一个景点,甚至是一个退休养老的康养地。

这种观念深深植入到了龙潭村的每一位基层干部和村民的思想中。

文创犹如一扇窗,冲破了古村与外界的壁垒,也打开了城里孩子与乡村孩子的心。

去年国庆期间,红起来的龙潭村突然涌进300多名游客。这么多人的住宿问题愁坏了村干部们。最终仰赖新老村民腾出自家的床位才化解了危机。

如今,龙潭村每天都有游客慕名而来。逢节假日和活动日,更是热闹。乡里和村里的干部们每天都会关注游客情况。但不同于很多古村镇政府认为游客多多益善,他们在意的是有没有大巴车进来,有没有人声喧闹。

村里的一瓦一木都有生命的韵律在流淌,让人驻足。

“我们村不是旅游景点,毕竟我们这个小村庄不到半小时就逛完了。我们欢迎喜欢乡村的客人来,但是又不希望太多人来。人一多,就变味了,长久不了。”开民宿的老村民陈大爷说。

龙潭村红得有点猝不及防。不管是政府还是村民都在积极地适应中。“新村民”和游客的到来,带来了用电量的激增、快递量的激增。对于刚刚迎来“新生”的龙潭村来说,这些都是新的需要探索的课题。

窗外美景,窗内人生。

一批扎根古村换群众真心的干部

龙潭村活了,关键是人心又聚拢起来了。新老村民从认屋到认亲,干部和群众从谈心、交心到同心。整座村庄处处流露出浓浓的乡情。而这份情义正是“龙潭模式”成功的基石,也是这种模式生命力的最顽强之处。

夏兴勇经常跟人说:“我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如今,来到龙潭村,我又吃起了百家饭。”这位军人出身的“硬汉”村干部经常被老百姓感动得不知如何言语。

龙潭村驻村书记夏兴勇

清晨,他走在村里,经常被“老村民”热情地邀请到家里喝蛋茶,也经常被“新村民”留下吃饭。有一次,他正在村里开会,村里一位80多岁的婆婆托人给他打了好几通电话,说有事请他去家里一趟。开完会,他急急忙忙赶过去。进门后,婆婆却让他坐下,颤巍巍地从厨房里端出一锅炖好的猪蹄,让他一定当着自己的面吃完。

真心换真心,群众的感谢是对这些基层干部工作最大的认可。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无论新老村民是生病住院还是修水电,夏兴勇等村干部的电话从不关机,随叫随到。

阳光下,村内的老妪相谈正欢。

“就算是兄弟姐妹都会有磕磕碰碰,“老村民”之间会有,新老村民之间也会有。但关键是,我们所有村民都想让这个村庄更好,他们愿意包容和妥协,也信任我们的工作。”夏兴勇说。在这条探索之路上,村干部和新老村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才有了龙潭村的今天。

去年,村里一位七旬老人流鼻血不止,急坏了整个村庄的人。村干部和新老村民一起送他到宁德市抢救。得知老人需要献血小板,整个村里的人又一起赶去医院验血。最终,只有夏兴勇的血型匹配,及时挽救了这位老人的生命。在龙潭村,不管是谁提到这件事,脸上都露出感动和自豪的神情。

龙潭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孝镇在村里修理电路。

县里和乡里,乃至福建省的领导们也经常到村里拜访新老村民,和他们吃住在一起,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去年大年三十晚上,周芬芳在双溪镇和画友们一起吃年夜饭。大年初一一早又赶到龙潭村,和新老村民一起庆祝新年

所有新老村民,谈及龙潭言必称“我们村”,谈及这些基层干部,必成“我们书记”“我们县长”“我们主席”。小小的龙潭村,在经历时代大潮的阵痛后,如今又以新的形势凝聚在一起。

龙潭小学的教师和孩子们

文/ 王盼

图/李忠民 夏兴勇 王盼 吴明峰 张峥嵘 李锐 张璘琳 卓育兴 李庆如

责编/方千春

本文选载自《中华民居》杂志 NO.175 期。欢迎转发,转发请在文章开头显眼处注明中华民居公众号名称。

Hash:7a5e08b0a975048235c2d1c6969d6d2567b7a1c4

声明:此文由 中华民居___new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