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00年庙龄,辉煌一时的许昌此庙,今凌乱破败!

【周末,跟着老梁逛许昌

第102站:天王寺

近2000年庙龄,辉煌一时的许昌此庙,今凌乱破败!‖老家许昌

文·图‖梁耀国

小召乡有个天王寺村,这是从二妹朋友圈里得知的。那天,她从郑州大巴走京港澳回许昌,快下高速时发了一张截图,图下显示的正是这地方。

天王寺村具体位置在哪儿?村里还有没有古寺?

我是个急性子,心里一有这个念想,就想赶紧去瞅瞅。从周四得着信儿,到周六成行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心胸本来如芝麻点大的我,犹如猫挠鸡刨似的,异常烦躁。

周六,看天气尚可,不到七点我就出发了,开启独访天王寺村之旅。(想看看上一站老梁逛了哪儿?欢迎点击以链接:许昌二郎庙啥来历?刘仅桥啥故事?一听就入迷!)

卫星定位是准确的,这点毋庸置疑。既然大巴在高速行驶过程中,跳闪出这么个地名,说明有两种可能,要么高速公路穿村而过,要么高速公路紧邻该村。抱着这一想法,我决计顺着车流如梭的京港澳高速公路往北寻。

以前,往北骑行通常走魏武大道,这是因为路宽车少,花繁树密,走一路,可以赏一路美景。如今不行了,由于修许昌到郑州的城际轻轨,使这里变得路脏车多。为安全起见,我放弃走魏武大道,改走水清花美的饮马河。

曲里拐弯,骑至大黄桥村,饮马河几乎与魏武大道并交一处,此地距许昌约15公里。十多年前,父母曾在大黄庄东面林地里种过菜,我时常陪他们来间苗拔草,浇水施肥,因此对周边的路况不陌生。我知道有条小公路穿过魏武大道,再穿京广高铁,左拐直行一里地再右拐,一直可到小召乡政府所在地。

骑到前冯村,下车问路,老乡说到前面的丁字路口往北拐,出庄进庄就是。我听糊涂了,问怎一个出庄进庄?老乡耐心解释说,出了前冯就是天王寺,它们庄挨庄。我省着说了,你才没听明白。

信马由缰,往北没骑多远,意外发现街东街西的门牌竟然不一样,街东是前冯村,街西是天王寺村。由此来看,它们不仅仅是村挨村了,原本的两个自然村,早已融合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个村,只不过它们都是独立的行政村。

天王寺位于天王寺村正中央

下图:山门。

天王寺山门前是个小广场。广场北边靠寺院的围墙,装了一排健身器材,遗憾的是没人在此锻炼。其它地方,皆被刚刚收割的油菜垛占据,这儿一垛,那儿一垛,散发着浓郁的青气。三个四五岁的孩子,各自拿一小木棍,在垛与垛之间的罅隙中追逐嬉戏。我是奥特曼。我也是奥特曼。孩子们脱口说出的,都是动画片中的人形象。

山门外的一对青石石狮足有两米高,显得格外威猛。它们均头朝里歪,一副咧嘴傻笑状,与其它地方凶神恶煞的狮子比起来,看上去舒服多了。

看笔迹和纸张,山门外的对联应该是自书的,笔锋苍劲有力。对联内容是:

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

佛号经声唤回苦海梦迷人

门头上的“天王寺”匾额,为释妙忠题,运笔时间是2012年10月23日。

下图:山门外的对联。

竖在山门西侧的石碑后面,刻有天王寺简介:

天王寺,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兴于南北朝。时,寺南僧房一百三十八间,僧众数百人,寺西塔院占地三十余亩。寺院建筑规模宏大,佛事隆盛。历史上曾遭屠佛之劫和多次兴废,现寺内尚保存许多明清碑刻和造像艺术品,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

恰在这时,寺庙对面响起“咣当”的锁门声。回头一看,见一头发几乎全白的老太太,正步履匆匆往东走。我赶紧追上去,问她有关天王寺的故事。

她说老早以前,有位皇帝领兵打仗落难于此,天王寺里支起几十口大锅,举全寺之力予以招待。皇帝很受感动,许诺打完胜仗回来扩修天王寺。不幸的是,战败未归,要不然寺庙规模肯定要比现在大许多。

我原本还想多问几句,看她像是有要紧事等着去办,只好欲言又止。

如果把天王寺简介与老太太所讲故事放在一起考量,可以透露出三个信息:一、假设该庙真是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那么其庙龄近乎2000年,可谓久矣。明帝刘庄,年号永平,在位18年,从公元58年开始,至公元75年结束。二、寺建于前,故事发生于后。至于故事发生在什么朝代,哪位皇帝身上,无法考证,或许就是瞎编杜撰的。三、国兴则佛兴,国衰则佛衰,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

目送老太太远去,我踅(xue)身打西偏门进了寺院。“天王寺的管理真差劲”,当我看到阔大的院子里东西凌乱,杂草疯长,马上生出这样的感慨。

天王寺只剩下大雄宝殿一座老建筑,虽然翻新过,但古味犹存。两侧门柱上的对联是:

法古今完人佛陀至上

养天地正气三宝为家

下图:大雄宝殿

主殿与配殿之间,竖了两排石碑,一排各三通,大部分是功德碑。其中西二碑文显示,天王寺全名为天王圆通禅寺,碑文因风化严重,字迹很难辨认,落款是皇清乾隆肆拾伍年岁次庚子七月重修天王寺暨金妆名堂神像碑记。东三是块断碑,可以断续读出碑文。

“拔迷徒,脱苦海,而泳游于慈云慧日之中,此兴中国。”

“今许昌迤北三十五里,有寺,曰天王寺,古刹迷踪,兵燹(xian)尾砾之场,毁拆前,代之文号。”

“剪荆棘,辟草从,结庵于前,谙同经典,操履益坚。成化间其寺久载,被风吹而雨欺,朽塌。”

“深喜其建造之勤,与复之功,尚刻石以诶焉,将以本末前后以示来者,所有考而察其功之,是为记。”

碑记虽然不完整,但从支离破碎的内容看,不失为一篇好文章。遗憾的是,由于岁月剥蚀,撰文者、铁笔者,以及勒碑时间均已无法认出来。

我俯身石碑上正看得专心,一着黑衣黑裤的小伙子从大雄宝殿走出,问我抄这干啥,我说我想了解天王寺的历史。他说他叫释妙忠,是这里的住持,上网一搜“许昌天王寺”,立马就能搜到,里面的内容都是他写的,介绍的可详细。

释妙忠,我突然想起来,山门和大雄宝殿上的匾额,都是他题写的。看笔迹,两处的对联应该也是他的墨宝。如此年轻的住持,如此老到的书法,让我对眼前这位年轻人肃然起敬。

下图:残碑。

网上是这样介绍天王寺的:

天王寺落成(农历2012年九月初九),象征着政通人和,社会和谐。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晨钟暮鼓,远震湖天。香火缭绕,经声一阵,给一方百姓带来人气、灵气和福气。人缘、佛缘和法缘,庇护华夏大地风调雨顺,人民福祉绵长。

天王寺,顾名思义敬奉的是四大天王,即南方增长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西方广目天王。

南方增长天王,因能使人增长善根而得名。他着青甲胄,持宝剑,表明他是用武力来惩恶护善的。职责司风。

东方持国天王,因能护持国土、维护道场安宁而得名。他着白甲胄,持琵琶,表明他是用音乐来感化人断恶从善的。职责司调。

北方多闻天王,因福德闻名四面八方而得名。他着绿甲胄,左手持银鼠,右手持伞,表明他一边引导众生向善,一边用武力来降魔伏怪。职责司雨。

西方广目天王,因能用净眼观察世界而得名。他着红甲胄,手持龙蛇,表明他是先抓人然后逼他改邪归正。职责司顺。

四大天王所持兵器的作用,合起来就是“风调雨顺”,这也是一种美好心愿吧。

下图:残存的碑文。

看西边存放废品的院落里有座佛塔,出于好奇,我跑过去一看究竟。嵌于塔身上的铭文这样写道:

释印西大和尚,俗名王喜财,许昌县河街乡苟王寨人,生于一九三三年,于一九八二年在铜山清凉寺礼上海下英师门下剃度出家,在九华山幸遇胜缘,敬聘十师传授三坛大戒,护登戒品。 大和尚于一九八九年八月来当天王寺寺院,住持道场,弘扬佛法,行佛事,护持净戒,为光大佛法作出贡献。于二零零六年八月二十六日圆寂,经年七十四岁。

从天王寺出来,我又进了路东的小卖部。听小卖部老板王海峰说,天王寺叫过竹林寺,还叫过林荫寺。十多年前天王寺小学、天王寺联中搬走后,他组织了一帮人才把老佛爷拉起,归到神位上。 王海峰说,寺里的老佛爷由一块大青石雕成。这样的佛像世界上只有三个,一个在故宫,一个在少林寺,另外一个就在他们的天王寺。

听王老板谈及此事如此自豪,我笑了笑,没有反驳,我想让这份美化永驻他的心里。

下图:碑帽。

推车准备离开时,看见路西有个饭场,我又凑了过去。

据王定州老人说,天王寺过去面积大着呢,从前有个说法:东至古路西至河,南至锅沿北至侯。说白了,寺院过去东面到古路沟,西边到小洪河,北边到侯家沟,至于南边为啥说到锅沿,没人说得清。他说他上小学一年级时,学生就在大殿里上课。学校害怕呲牙咧嘴的神像吓到孩子,就用黍黍秆系的箔挡着。尽管如此,胆再大,也不敢一个人在教室里待。那个时候,院子里长了二三十棵水桶粗的柏树,夏天往树荫下一躺,小风吹着,得劲着呢。

下图:佛塔。

【作者简介】梁耀国,现就职于许昌市房产交易租赁管理处,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Hash:1dabeb924e302dcc3a85e2097393056035610507

声明:此文由 百味中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