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白沙琅史上最牛的简介,看完惊呆了!

沙琅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至今,反映客家风情、风貌和历史变革的月朗口围屋古建筑保存完好,历经百年沧桑的“榕木头”古木依然郁郁葱葱屹立在沙琅街头,甘醇的“四方井”古井泉水长年不涸,“三月三”、“九九重阳”等传统特色节日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沙琅名称来源

宋朝初期于罗坑镇红星村西侧河边沙地高处形成集市,以地形名沙琅圩。后因水浅,船仅到双峰,原地称旧沙琅,新址双峰改沙琅圩,镇延用沙琅巡检司名,得名沙琅镇。

隋、唐代为电白县城{现高州}南境,明立得善乡一图,明嘉靖五年(1526)设置狮子堡,清雍正九年(1731)设沙琅巡检司于狮子堡,民国为第四区。解放后曾为电白六区和十三区,1953年9月为沙琅、大历乡。1958年9月隶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6月置沙琅人民公社,1983年11月置沙琅区,1987年撤区建镇。

沙琅扼电白县北部交通要冲,明嘉靖五年(1526)修建狮子堡以资防卫,设狮子堡于沙琅,置守兵40人,设百户1员统率。至清雍正九年(1731)设置沙琅巡检司管辖电白县城8里至120里大半面积地区。乾隆八年(1743),于狮子堡旧址上建巡检司城修筑巡检司城。城呈正方形,周围长53.34米,开东西两门,上建有城楼。环城有护城河,宽6.67米。

沙琅巡检司管理的有18堡、8闸、2屯:筋勾闸,辖3村,在电城北45里至50里;大榕树堡,辖25村,在电城北90里;石角堡,辖48村,在电城西北8里;潭茶闸,辖74村,在电城西北100里;莲垌堡,辖57村,在电城北90里;鹅掌闸,辖100村,在电城东北70里;蕉林闸,辖13村,在电城北120里_;那藿屯,辖49村,在电城北100里;陀塥闸,辖40村,在电城北120里;黄牛洞堡,(辖村缺),在电城西北80里;东瓜闸,辖39村,在电城西北95里;平山闸(辖村缺),在电城北90里;白泥樟(又名白泥甲)闸,辖6村,在电城西北90里;潭儒堡,辖31村,在电城北90里;观珠岭堡,辖28村,在电城西北60里,;下博新村堡,辖14村,在电城西90里;潭院堡,辖7村,在电城西南80里;霞洞堡,辖71村,在电城西北70里;潭桥堡(辖村缺),在电城西70里;亭子堡,(辖村缺),在电城西70里;黄坑堡,辖69村,在电城西80里;长格堡,辖27村,在电城西北100里;秉志堡,(辖村缺),在电城西80里;白石屯,辖11村,在电城西北100里;绿段堡,辖15村,在电城西北100里;黄暂堡,辖28村,在电城西北90里;德善新村堡,辖37村,在电城西50里;瑶化堡,辖8村,在电城西北45里。

嘉庆十八年(1813),撤沙琅巡检司。重置狮子堡,驻防兵15名,设外委把总1名领之。

光绪三十二年(1906) 九月,高州府电白县电城设邮局,水东设电报局;开办霞洞、沙琅、羊角邮政代办所。

沙琅镇历史人物

民国5年(1916)1月29日,许国锋、杨初率国民党人1000余人,以"中华革命军"名义在白水岭起义,配合孙中山的反袁运动。开平的梁隆、黄福、朱炳侯联合鹤山新兴恩平台山等地绿林1000余人聚集开平响应。但这支仓卒组成的队伍,战斗力很弱,初次交锋就被打败了。许率残部退守沙琅、霞洞。

民国21年(1932)电白县沙琅几百名民兵攻打区公所,处决了区长,活捉巡官谢少藩,烧毁区公所的文件印章。

民国22年(1933),丘兆琛、李洁园团长率二团官兵进驻电白,以沙琅为指挥部,会同电白、茂名两县地方团队,围剿于鸦髻岭、金坑的温国格等股匪,匪首被歼,匪徒数百人被击毙,余皆投降,群众数百人被救。

民国25年(1936)沙琅平民医院(中医院)建成开业

民国28年(1939)2月 隶属广东省七区的化县中垌、合江两游击区办事处成立。秋,电白沙琅和茂西游击根据地办事处成立

民国30年(1941)10月,在沙琅创办电白县立第二初级中学,以旧、沙琅巡检司署为校舍,黎敬昌为校长

剿贼匪史

1968年7月17日发生大规模武斗,司派、核派动用"六○"、"八二"炮和轻重机枪,参加人数达3000多人,打死108人。其中沙琅和郁头鹅两次打死34人,枪杀人质18人。军队执勤人员4人被杀。在此期间非正常死亡达1022人。

(沙琅机场)

1969年开始,电白县沙琅农用飞机场对该县边远山区面积较大而且集中的荒山飞播造林。流寇黎汝诚,阳春人,纠集一群不法之徒,以黄三坑为巢穴,肆行劫掠。嘉靖四十一年(1562),黎部发展到1000人以上,由县境北部的蕉林岭进扎沙琅圩郊的莫水口,汇合得善乡民李友胜一伙,活动于沙琅、黄岭、霞洞等地。嘉靖四十二年(1563)活动范围扩大到那台一带。隆庆二年(1568),大掠卫城附廓四乡;隆庆三年(1569)七月十四日,贼众1000多人扎于校场,出掠城郊富户财物,然后从容退出。隆庆四年(1570)八月,倭寇40余人自莲头登岸东扰佛子村。通判夏宗龙领募兵300余人追杀,未能取胜。后又有倭寇100余人自白津登陆,与汝诚汇于高岗,势力更大。分巡罗向辰、指挥白翰纪领兵2000余人与汝诚贼众战于那台、题字岭,未分胜负。卫城戒严。倭贼联合大掠乡村后,汝诚派船送倭寇扬长而去。汝诚贼部继续在县内各地劫掠,官府也无奈其何。万历二年(1574)四月,游击将军徐天麟、知县王许之派人侦悉汝诚及其骨干分子100余人集于铁帽顶、筲箕届,遂出奇兵袭之。汝诚以下骨干100余人就擒,余众群龙无首,全部瓦解。

经济商业

沙琅镇自然资源丰富。水源充沛,有小水电站3座。道路畅通,交通便利,其中三茂铁路贯穿全镇。沙琅镇"三高"农业迅速发展,已形成了优质稻谷、荔枝、香蕉、南药甘蔗、北运菜、小耳花猪、山地养鸡和金钱龟养殖等农业生产基地。乡镇企业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药材加工、竹木器加工等支柱产业。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其中建筑、运输、修理、服装、文印、通讯器材、药材批发、休闲娱乐等行业已成为沙琅镇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建设日臻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美丽的沙琅新城焕发新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是电白山区的一个"聚宝盆",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美好发展前景。

特色产业

沙琅传统上有"三宝":豉油、通心菜、米粉皮

豉油来历:万历年间,一姓李制豉师傅到用当地产的优质黄豆和沙琅"四方井"优质矿泉水,用独特的发酵调配工艺酿制"沙琅豉油(老抽)",该产品具有味醇、浓粘、营养丰富、保鲜期长等优点,行销两广及港澳地区。"瑞兴店""黄公和记"为字号,百余年来"黄公和记"豉油畅销两广和港、澳地区,这是电白较早的商标。

药材产销

沙琅镇是粤西地区著名的药材集散地。黄连槟榔胡椒砂仁、八角、藿香、沉香种植。并设中药材经营市场,经营销售药材。药材经营专业户,专门从事药材调运的人员,药材年营业额近亿元。并于沙琅南部设南药加工工业园。

龟鳖养殖

2013年沙琅镇龟鳖养殖总量达60多万只,养殖户已遍布整个沙琅,共有4800多户,占本镇农户的30%以上,从业人员25000多人。沙琅镇在2014年4月举办了沙琅龟鳖文化节,6月举办了沙琅龟展活动,各项推介活动的成功举办,各地客商云集,沙琅的龟鳖产业更加广为人知。

沙琅镇租赁几百亩土地,引导养殖户集约发展,建成集养殖、观光、展览、交易一条龙的龟鳖生态观光园,把沙琅打造成为全国闻名的金钱龟养殖基地和生态旅游名镇。

沙琅传统住宅

传统房屋建造为瓦屋顶,其墙体有几种情况:

一是全部为泥砖(俗称"泥砖乸")砌成的;二是地基、墙角为红砖,其余墙体为泥砖的;三是外墙为红砖,内墙为泥砖,称"包皮"墙的;四是全部为红砖的;五是以白齿沙、黄泥、石灰"三合土"夯打而成的。依贫富而有所别。屋顶的桁桷有杉木的,也有杂木的,屋面一律铺大瓦,大瓦与大瓦之间复盖瓦筒,以泥和灰沙粘合。屋背也有飞檐、翘角的。

房屋布局多为"三间过",左、右为住房,中间为厅。二进式的前厅,后厅为客厅,中间有一小"天井",左右为厢房,作厨房和放杂物用,此种格局的为多数。富家则有大天井、大厢房的二进式或三进式的深宅大院。个别富裕户也有"四檐齐"式的走马楼。旧城镇临街住宅多为二层砖木结构的瓦屋,排门店面,门前有两方柱,二楼飘出,形成"骑楼";楼为桁桷等木料钉成,屋面为瓦,上有挡水墙,看不见瓦檐,瓦面水另有槽口外流。后进较深,有住房、过道、厨房,也有在过道房开"天井"的。此种楼房民国时最为普遍。现仍有遗留之房可见。

沙琅朗山庄,茂名最大客家屋

电白县内布局最大的一座瓦屋为座落于沙琅镇塘砥管区月朗口村的朗山庄,该屋占地面积2835平方米,格局为"三踏六笔塔九拖廊",中间主屋三进为大厅,厅宽为5.7×7米;合计总有房间85间。墙体为14×28×7厘米规格的磨平青砖砌就,桁木为30厘米直径的大杉木,桷片为1.2厘米厚,过刨;檐高4.5米,每个檐口饰有隔水唇瓦;地面铺方砖。该屋为清嘉庆年间所建,现仍大部分完好。

电白二中

前身为双峰书院置于沙琅巡检司附近,乾隆30年由沙琅巡检江埙 倡议带头兴建,嘉庆18年由电白知县包锦灿带领绅士重建,即现电白二中校区内。1941年设为电白县第二中学。

沙琅江航道

隋唐时期,县境内的沙琅江已有独木舟和木质帆船通航。民国时期,内河运输较为发达,沙琅、霞洞、羊角、袂花、鳌头等圩镇互相通航,且与鉴江水系的各条航道连通,是县内物资互运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关口。解放后,加强船舶的管理,成立内河船队,实行定港、定籍、定航、定线和统一计划、统一调度、统一运价、统一挂牌,。1958年,茂名铁路和茂名油城建设,需要运输大量建材和其它物资,电白县内河船队为茂名建设作出过积极贡献。1962年,沙琅江上游筑共青河拦河坝和兴修水库囤水,致使沙琅江水位下降,航道由原来55公里减少到20公里,运输船舶靠泊地点搬迁袂花,内河水运走向衰落。1984年,内河船队有水泥船71艘,969吨位,623千瓦。1990年,内河船全部改为作业船,用于抽河沙。

沙琅江的名称争议

沙琅江发源于那霍镇青鹅岭南谷之大河尾,向南流经那霍(此段称那霍河)、罗坑镇,折向西南流经沙琅、霞洞、林头、羊角、坡心等镇,出茂南区袂花镇(约5公里),再经电白七迳镇境(约2公里),为电白区与茂南区之界河,再入茂南区鳌头镇(约6公里),于名利折南傍电白小良镇的秦村,到吴川市兰石瓦窑口与梅江汇合入海,大部分河段位于电白境内,茂南区约10公里,经吴川市约18公里。电白境长90公里。沙琅江亦为电白最大河流,流域经过地是电白等地粮食的主要产地之一,对所流经的电白人民生产、生活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故此电白人称沙琅江为电白的母亲河

曾称“三桥河”因于清雍正九年(1731)设立沙琅巡检司而名得“沙琅江”。

沙琅巡检司管辖18堡、8闸、2屯(现在的坡心,羊角,霞洞,观珠,沙琅,大衙,林头,望夫,罗坑,那霍等镇)。清朝该时期的沙琅泛指电白县的非沿海及非县城(电城镇)周边的地区,该河流流经之处大都是沙琅巡检司的范围,因此得名沙琅江沿袭至今,并非因现沙琅镇而得名沙琅江。

沙琅江下游流经茂南区的袂花镇,鳌头镇因属茂名地级市的市辖区,电白县在2014年前未属市辖区范围,为了某种目的,1990年代后茂名市相关单位把270多年历史沙琅江这一称呼取消,冠之为袂花江。当时茂名市志和地图已没有沙琅江之名。引起众多电白人士的不解。2004年,电白政界联名在茂名市两会期间提出议案,要求恢复沙琅江名称。

2014年电白区设立成为茂名市辖区后,名称之争较为缓和。市级官方宣传媒体《茂名日报》的新闻资料及茂名新闻网的网络资料开始使用“沙琅江”称呼。

沙琅机场

(沙琅机场全景图)

为广东省通用机场之一,位于电白县城东北面,距县城35公里;方位坐标为东经111°11′50″,北纬21°46′40″,海拔高度46米。1968年修建。跑道长500米,宽50米,压实土质道面;跑道两端安全道各长50米,宽20米。停机坪面积3200平方米(长80米,宽40米),压实土质坪面。机场可供最大起飞全重6吨以下的飞机起降。

整理:沙琅观珠大小事

Hash:eed6752255b7eefec6dab4d332f80510cd3ed8b8

声明:此文由 电白头条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