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斧神工,快来看看阳泉关王庙的神韵
白泉有座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修建的关王庙,是纪念三国名将关羽的庙堂,人称“老爷庙”
白泉乡林里村南面玉泉山的山腰上,有一座北宋熙宁5年(1072年)修建的关王庙,这是纪念三国时代名将关羽的庙堂,当地人称之为“老爷庙”。老爷庙的主殿是我市现存最为古老的木结构大型建筑,距今940余年,是阳泉古建筑中的极品。
郊区林里村宋代关王庙,是阳泉最早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庙在1990年落架大修
关王庙有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和不解之迷,让人们津津乐道。最为知名的就是大殿的墙身尺寸,无论从外面测量还是在室内测量,得到的结果是“里外一般大”。笔者在1974年冬曾游历此地,当时正值文革后期,乡人尚无保护文物的意识。孤伶伶的大殿破旧不堪,残垣断壁,周边的山坡被雨水冲刷下的泥土将大殿的多半个身子掩埋,殿内堆满了稻草之类的农作物杆节,屋架上不时看到飞进飞出的野鸽子。在大殿的后墙上,还可清晰地看到有人物壁画,内容似为关羽手下的周仓,双眼圆睁,表情生动,潦潦数笔,便勾画出人物的性格。
北宋时期(公元1100年)建造的关王庙正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五铺作双抄计心造
关王庙的木结构屋架,是宋代最为典型的“抬梁式”结构,通俗地讲就是内柱、外柱一般高,屋脊的陡起是靠一层一层的木梁码垛起来的。中国古代人很早就懂得三角型的稳定原理,但在木屋架中偏偏使用方方正正的矩型结构,一层一层码跺起来,形成高耸的屋脊,(除了屋面椽子作成斜坡以利流水)这里有着很复杂的文化心理在起作用。宋代与明清两代的建筑结构完全不同。因为明清的木结构是内柱高于外柱,用材节简,受力合理。虽然从外观上看,都有斗栱结构,但在内核的结构上是完全不同的。关王庙的斗栱是“五铺座重栱出双抄计心造”(古建术语),在当时来看,属等级较高的庙堂。
1990年,关王庙落架大修,笔者曾请教工程主持人杜工程师,为什么有“里外尺寸一般大”的传说,杜老师的解答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原来,宋元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都有一个特性就是所有外围的柱子都向中心倾倒,古建筑术语叫“侧脚”,类似人站在地上“稍息”的样子。上世纪70年代以前,庙外山坡上雨水冲刷下的泥土围埋住庙墙之外,堆积的很高,游人围绕外墙参观时,因为怕屋檐碰头,只好弯腰行走。所以测外围尺寸是测的柱子的顶端,测内墙时,又测的是柱子的底端,因为柱子都向内倾斜,所以测得尺寸非常接近,于是渲染夸张,成了“一样大”。此外还有刨花柱、乱勘椽等建筑施工上的神奇传说,其实这都是民间百姓对关老爷神奇灵性的一种善意的夸张。
1990年大殿落架大修,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
关王庙或关帝庙是我国数量最多的庙宇,几乎遍布每一个村镇,仅清代的北京城就有百余座。宋徽宗曾封关羽为“昭烈武安王”,所以“关王庙”是宋金时期的叫法。在明万历时期关羽被加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帝”。清顺治皇帝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所以明清又改称“关帝庙”了。
我国最早的关王庙,出现在关老爷的家乡山西解州,是隋开皇9年(公元589年)创建的,宋代和明代均进行了扩建和重修。今天的解州关帝庙是康熙51年因失火而重修的,总面积达到18000平方米,是全国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关帝庙。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是关老爷淋水磨刀的日子,一般情况下在北方地区那一天一定会下雨,这就为久盼雨水的农耕乡民带来希望,谚语有“久旱不过五月十三”,这既是农时节气的总结,又附会了关老爷的神奇显圣,难怪每年我们去林里村赶庙会,总会被阵阵凉爽的雨水带入一种田园般的意境。
来源:平定网
Hash:a06a40997804b63512b3dde339544ea3a06519ea
声明:此文由 发现阳泉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