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在山西阳泉的10个绝美古村落,去过3个以上算资深玩家~

山西阳泉

古称“漾泉”,

是三晋门户,

晋冀要衡。

这片土地上,

如今依然保留着不少美好古朴的村落。

一起来看看最美的10处古村落,

你去过几个呢?

小河古村

小河古村隶属于阳泉市城区义井镇,地处桃河中游南岸,是以石雕砖雕木雕的细腻精致以及错落有致的院落建筑。小河古村是20世纪20年代著名作家、进步诗人石评梅的故里。村落山清水秀,民风淳厚,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景区内文物古迹,文化遗存十分丰富。

小河古村群山环绕、依坡建村、河流穿村而过。山势的自然高差造就其建筑特点的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许多古建筑群保存完好,一派古村落气象。

保持完整的石家花园、关帝庙、观音庵等古建筑群落堪称我国北方最具特色的大院民居文化代表,彰显了小河历史文化名村的价值和品位。

西锁簧村

西锁簧村位于平定县城东南5公里处,隶属冠山镇,这里自古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村民重教尚文,蔚然成风,是远近闻名的“文化特色村”,2013年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西锁簧村因地处沟谷,群山环绕,四峰耸立,地形如古代门锁之簧,故名西锁簧。整个村落建于避风向阳的凹处,民居大多依山坡向阳处建造。李氏先祖李江于明朝洪武年间由洪洞迁来定居,其时村里已有一赵姓人家,现村里90%以上的人家为李姓。

村中现存古建民居大多为明清所建,《平定州志》上有“西锁簧的宅、宋家庄的台”的描述。西锁簧之宅主要以李氏同宗一至六股兄弟近20座大院为主,以及赵家院、王家院、张家大院与之相映成辉。西锁簧村院落的名称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命名方式,有以地形命名的如:长笸箩院、谷洞院、三阶院、高圪台院;有以作坊命名的,如糖房、烧锅院;有以植物命名的,梨树院、柏树院。

在西锁簧村中心,李氏祠堂、水母娘娘庙前有一棵汉代古槐,为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种植,经历了2000余年的雪、雨、风、霜,至今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被列入省、市级文物保护对象名单,有“三晋第一槐”之美誉。

村里有“七十二道门”之称的河西院,绵延幽深的河东院,古朴精美的新旧南院,豪华大气的八眼窑、糖坊,雕工精美的碾地院、楼院等。这些院落有的保存完好,有的破败颓废,有的至今仍有人居住。门楣、抱鼓石、影壁、门棂,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折射着浓浓的文化底蕴。

西锁簧村历史上不乏经商从仕者。在明末至清嘉庆年间,村民在科举中中举、入太学、任儒林郎、贡生、登仕郎者已有数家数辈,门第上挂“耆宾”“乡饮耆宾”的牌匾也有四五家,尊重儒学、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大阳泉村

大阳泉古村位于阳泉市义井镇。古名德裕城,后因这里泉水很多,风景甚佳,村中上港井水自平地涌出,故名漾泉,谐音而称阳泉,阳泉市因此得名。“阳泉春色”为平定古八景之一。明嘉靖年间,以村北寺沟古庙为界分为大阳泉、小阳泉两村。大阳泉地处小阳泉南侧,村子较大,故名。

这算得上一个典型的城中古村。大阳泉街巷是这座千年村的骨架,连通着全村99座院落,高低有致,连绵群。俯瞰古村,犹如爬行的龟蛇玄武风水学认为,此种村形,出人寿而性灵,其中多为文士。

村中著名古建星罗密布,种类繁多。这些宅院数讲究阴阳布宅,有隐遁林荫的,也有张扬华美的端能看出主人的脾气品味。村里原有“七十二眼井七十二道巷”的古传,着实曲径通幽。村中至今还立着为纪念五处泉眼的流水石槽。

魁盛号位于大阳泉村的北岭坡,整个庄园依山大,可以遥想当年之昌盛。

宋家庄村

平定县宋家庄村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即有先民于此繁衍生息。村落形成于元末明初,属于祖居杂姓农业村,一直属平定管辖。

旧村中的传统民居集中连片,大多保存完整,代表了明清时期晋东民居的传统风格。

院落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因势构筑,随形生变,崇楼叠院,错落有致。建筑借地势之高下,使平面空间立体化,山亦借建筑的韵律而生发气势,达到了互依互存、相映成趣之境界。

各院落之厢房、戚位、过厅、高房、绣楼、门楼顶部大多为筒瓦滴水、五脊六兽硬山顶型制;屋脊所饰有云头、桂花牡丹、卷草等不同纹饰。

娘子关

平定县娘子关村,以东河谷海拔仅350米,南岸绵山海拔为850米,高差达500米,在高山深谷之间,一条古道贯穿东西,天下第九关娘子关,就雄踞在这条古道上。

娘子关村也叫“苇泽村”,因与长流不息的绵水相伴,两岸树木茂密,河边苇叶丛生,而得名“苇泽”。隋代娘子关开通商道后,娘子关村便成了人口密集、商旅往来的交通要驿。

娘子关村依山而建,顺水而居,分布在长约2公里的沿河岸边,俨然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色。水给了村子灵气,形成了“人在水上走,水在屋下流”的人间美景

村落房舍多为石头垒砌,每间房屋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水网似的溪水沿着墙基穿房过户。水从石槽流过,又淌进一个个阶梯式的圆形石臼,之后不知在什么地方消失了。打开院内的“井”盖,弯下腰就能从里面拎起一桶荡着水花的河水。

骆驼道村

连绵起伏的太行山脉中,骆驼道古村,位于阳泉和忻州五台县的交界处,海拔1800米,地势险峻,是阳泉最北的一个村庄,至今还保留着古村落的原始面貌。

骆驼道村依山而建、高低纵横交错,百余座院落巍然而立,整体建筑自上而下,随山势展落下来,紧密排列,房靠房,肩并肩,规划合理有序,布局错落有致,黑色屋顶、黄色围墙,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发光。

千年古村所有建筑裸露在外的骨架都是由色调一致、大小不一的碎石组成。院落与院落之间的距离不足两米,道路是名副其实的“骆驼道”,狭窄、曲折、盘旋而上。这里的房屋分上下两层,一层多是用来圈养牲口、储藏柴火和粮食,上层是主人的起居室。整个村落几乎都是石头砌筑二成,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石头。

村内明清大院老宅“梁家院”,已有400多年历史,靠山而建,整个院落有300多平方米,徽派建筑风格明显,是结合砖雕、木雕、石雕结构的二层四合院。门墩上,精美石雕让人感到此宅主人当年的身份与地位的不凡。

据悉,明清时代,晋商在往返于忻州、大同时,骆驼道村就成了商帮的必经之地,而驼帮是晋商中以骆驼运输为主从事贸易活动的主要商帮之一,驼帮商队把这里当作主要休息驿站

大洼

大洼村,位于阳泉市郊区北部,属西南舁乡管辖,全村共有440户,总面积约4.1平方公里。2018年被列为全国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大洼村是民间舞蹈“踩高跷”“大秧歌”的起源地。周边地区传统的民间民俗文化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自清代就有舞龙灯、舞狮子、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霸王鞭等节目。

如今,大洼人还在古村落一侧打造了新的大洼新村,这里保持了北方地区原有古朴优雅的自然环境,又融入了江南小镇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特点,身临其境会产生“灯光桥影闻摇橹,直把三晋作江南”的感觉。

瓦岭村

平定瓦岭村位于县城东南 31公里处,这里群山环抱,沟壑纵横,整个村落如横卧在一个“聚宝盆”中。此处石多土少,村中很多房屋由石头堆砌,路面由青石铺就,走进其中,给人一种别样的情怀。

由于此地石多土少,植被相对稀少,只有柏树、槐树倔强的生长着,在此危崖乱石之中,因所吸收的营养十分有限,且常年傲风斗雪,以至满山柏树形状各异,千姿百态。这些柏树与石头相依相存,可以说没有石就没有树。人们称之为“石柏”。

二郎庙前的大柏树六七个人双臂都不能合抱,古柏树冠微扁,遮天蔽日,历寒暑而枝愈繁,经风雨而叶愈茂。其主杆挺拔,虬枝苍劲,伟岸俏秀。更为难得的是在主杆分枝处生长着碗口粗的、三株并生的黑铁榴树(也叫对节树),树中有树,相偎相依浑然天成,成为柏岭山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瓦岭村寺庙众多,这些寺庙依山就势,高下叠置,与柏岭山融为一体。其梵宇宫殿或隐于柏林之处,或立于翠峰之巅,或建于幽壑之上,或依于危崖之畔,不拘一格,玲珑古朴。

桃叶坡村

桃叶坡村位于平定县张庄镇内。村内有丰富的历史建筑资源,功能性,宗教性建筑包括王氏祠堂,关公庙,龙王庙等等。

桃叶坡一带现存建筑多为院落式,建筑单体以窑洞平房、瓦房为主,临街住宅有少许为前店后宅的形式。

上下董寨村

位于平定县娘子关镇,因东汉名将董卓在此屯兵而得名。相如今的上下董寨留存着大量的古建筑和碑刻,被评为“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每年农历正月十六的“跑马排”表演,更是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前来观看。

“岩崖古道董卓垒,文轨神韵汉山川。”描绘的就是上董寨村。上董寨村位于太行山腹地、温河岸边,平定县城东北。温河从上下董寨村穿过。两个村的民居沿温河峭壁边缘而建,远远望去处在一个平面,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画卷。

上董寨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乡土气息浓郁。村落建筑有序,基本处于一个平面,横平竖直,便于排水。纵横交错的街巷,聚族而居的民居、幽静的古刹,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古村落。

上董寨青石砌筑千米长的岩崖古石街贯穿东西,至今保存完好。进村走在光滑石道上,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位于村口的接龙桥为单孔石拱桥,据记载清朝时重建。过桥便是村里保留年代最长的前街。街面由石头铺成,两侧是古老且韵味十足的深巷,藏着上百户风格各异的二进院、三合院、四合院、穿心院等明清院落。

上董寨村古寺庙很多,坐落在村北卧龙岗下的是北宋时期重修的寿圣寺,是省级保护文物。穿行在上董寨村,别有一番古韵。

上董寨村沿温河南岸向东步行几分钟,就来到了下董寨村。当地人用“青石悬崖立村寨,尚武跑马古风存”的诗词描述下董寨村。村内一条大街贯通东西,分为东街、中街、西街三个部分。当年,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贾贸易往来繁荣。大街两头有耸立的关阁城楼守围。在这条大街上,村内每年农历正月十六仍延续着跑马这项民俗文化活动。如今跑马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Hash:388aac5ce57ced838466ec870c3c037f5037680d

声明:此文由 口袋山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