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禹王庙

禹王

作者:朱煜国

禹王庙背倚大汶河,坐落在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东南侧。人们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震慑当时水流湍急泛滥的汶水,修建了这座庙宇,距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

走 进修葺一新的禹王庙,就见它的气度果然不凡。一幢古式门楼屹立在院墙中间,朱漆红门,门上有铁钉铜环。正门两侧各有一偏门。大门前方两边有两只精雕的中式大石狮,在阳光照耀下,威风凛凛。大门正中上方悬着烫金的“禹王庙”三字的匾额。我们走进院落,迎面是几棵古老的松柏,需好几个人才能抱过来。其中正门内两侧,东西两棵古柏,当地人叫它们“夫妻树”,一棵开花,一棵结果,隐寓“夫妻恩爱,百年好合”。

往北走,院正中是古庑式大殿,殿门上用篆书鎏刻着“风调雨顺”字样。大殿右边是偏殿、行宫。月台中间放着大香炉,好像祈祷着上苍降福人间禹王保佑乡民安居乐业有好的收成。月台前面左右两侧各一座高大的“龟驮”碑。在树林掩映中,两块碑挺拔而出,彰显得王器傲胄。这是明朝成化年间修建禹王庙时赐立的。相传,在碑额 螭龙首的虹沟处,只要有湿气或有水珠凝结,就预示着要下雨了,很是灵验。碑屹殿前,庙矗汶滨,殿在渚中,汶水如虹,古人称之“禹碑虹渚”,被列为古“宁阳八大景观”之一。清代宁阳籍的诗人宁讷曾以《禹碑虹渚》为题吟道:”古庙丹青临汶渚,丰碑屹立向庭隅。长虹横亘蛟龙窟,积雨斜侵赑屃趺。岣嵝奇文徒髣髴,至元残迹半模糊。我来小立回廊上,云水微茫入画图。”历经岁月风雨的浸蚀,碑上的字迹有些模糊,但尚能辨认,从上面得知禹王庙修建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碑座是两只石龟,龟壳上的条纹有一指深,两指宽,栩栩如生。左边的龟悠然自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很安详。右边的龟显得很不高兴,头与身体分裂开来传说,这条龟不安分,常在夜里偷偷跑出来糟蹋地里的粮食。玉皇大帝知道了,就用雷把它斜身劈开。看来,不为老百姓办好事是要受到惩罚的。

绕过大殿,来到后院,林木郁郁森森,古朴肃穆这里的松柏比前院的更好看,树形一个个攀盘旋转而上,犹如一条条飞龙,直挺穹宇。其中有一棵扁柏,主干上长出一个很像老龙头的怪形,且有眼、有角,惟妙惟肖,被称为“龙头柏”。树近处有一口“八宝琉璃井”,天凉时,井里的热气往上冒,远看真如虬龙腾云驾雾。这些松柏年代久远,能与泰山岱庙里的“汉柏”相媲美。称之为“虬枝歧柏”,这里象形、意境皆而有之,亦被《宁阳县志》列为“宁阳八景”之一。

古“宁阳八景”,禹王庙就占二景,在宁阳县的人文景观中有很重的分量。院落里,还树有一碑,是为近年重修禹王庙所立,上面简述了禹王庙的历史和重修情况。是啊,祖国的文物我们要保护好。

禹王庙的景观看不够,禹王的传说说不完。高耸的石碑上的斑斑字迹,铭刻着禹王的功德;禹王庙的历史,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美好生活的虔诚愿景。为民造福的,人民永远不忘。

--文章选自《宁阳大禹》

作者简介:

朱煜国,笔名聿果, 《诚信山东》杂志总编辑、宁阳县作家协会伏山分会特邀顾问。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山东宁阳县伏山镇代村,著名作家,文史学者。兼任山东大学《现代文秘》杂志副社长,客座教授。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青年报》《大众日报》等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各类题材作品300余万字,多次获奖,作品入选多家教材读物。出版《风月无边》《走过花季》《爱上层楼》等文学专集,著有长篇章回体小说“红楼梦”续写——《梦圆红楼》《建安情未了》《最后的煤矿》,长篇散文《拜望泰山孔子》等。为当代“新游记”文学新锐代表性作家,同时为齐鲁新时代报告文学的领军作家之一。

Hash:fb5e74d0753be92ba2ac8fa4c7dc477b9c108e73

声明:此文由 大禹故里魅力伏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