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济源行 | 盘点济源古老建筑,她还是这样一座你不了解的文化古城!

上一期【大美济源行】

带各位小伙伴们探寻了

小满会

大家有没有抽空去看看呢

点此处可以查看上一期

济源网特推出

【大美济源行】栏目

这一期,跟着我们一起来探寻济源的古建筑~

中国建筑,水墨风情

黑白映画,青砖青瓦

诗情画意,亭山有意

处处有情……

济源的这些古建筑也不例外

别有一番风情

一起来看看吧~

白鹤堂

白鹤堂位于济源市思礼镇高庄村,是一座明代单檐歇山顶砖石仿木结构无梁殿建筑,方攒尖四面叠涩券顶,整体建筑古拙朴实,是河南现存较少的一种古建筑形式,对研究中国古建筑的拱券技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白鹤堂的斗栱、枋、椽等仿木构件的细部做法,均忠实地反映了明代木结构建筑的基本特征。用半圆形混砖代表异形挑檐檩和挑檐枋,体现了地方手法。白鹤堂对研究明代仿木结构的砖石建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2年6月,白鹤堂被济源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济源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明寺

大明寺,位于市区南面6公里的轵城镇。西汉时期,轵城曾两度封为侯国。大明寺前身是轵侯祭祖的焚修香院。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改建为寺院,名通慧禅院,金末毁于兵燹。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始,前后用三十年时间进行重修,改称今名。

大明寺,为河南省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依中轴线而建,为三进院落,平面呈正方形,占地2.06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有山门、中佛殿、后佛殿及左右配殿、僧房等共13座计41间。

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大明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逯寨三皇庙

东逯寨三皇庙位于济源市五龙口镇东逯寨村北2.5公里的凤凰岭上,创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2012年6月,东逯寨三皇庙被济源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济源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皇庙整体院落坐北朝南,保存完整,有三皇殿、广生殿、山门、照壁等。三皇殿为三皇庙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6米,为明代单檐歇山式仿木结构无梁殿砖石建筑。

二仙庙

二仙庙,位于济源市东北13公里的梨林镇大许村。2000年9月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二仙庙,又名紫虚元君庙,据明《重修仙天圣母静应宫碑铭》载,二仙其人叫魏华存,西晋任城司徒文康公舒、剧阳侯魏阳元之次女,南阳太保掾刘友彦夫人。幼而好道,为百姓仰慕,称紫虚元君。二仙庙创建于唐,明清均对其进行过增修和修缮。

二仙庙,坐北朝南,南北长111米,东西宽33米,占地3663平方米。现存建筑依中轴线而建,依次为紫虚元君殿、东配殿、静应殿及拜殿,共计古建筑四座二十二间。庙内散落碑碣石刻十余通。它是一座布局清晰,保存较为完整的中小型古建筑群。

奉仙观

奉仙观,是最古老的道观之一,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位于市区荆梁北街,蟒河北岸,因祀奉仙人得名。曾名奉仙万寿宫,元至正二十二年《崇宁葆光大师卫公道行之碑》载:“济源之奉仙观,奉仙。面河背济,左覃怀,右天坛,地形之胜,山川之美具焉……宪宗皇帝时……改观为宫,以奉仙万庆名之。”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道人孔志道创建,为二鲁真人修道之所。宋真宗时,道人贺兰栖真修道于此,《宋史》有传。历代多有修葺。

观内现存古建筑有山门、玉皇殿和三清大殿等。主体建筑三清大殿系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建。宋道人贺兰栖真改建。面阔五间,进深七架椽,单檐悬山造,为河南省最古老的三座木结构建筑之一,且木结构纯度最大,其用材有“三绝”:一曰“减柱”;二曰“荆梁”;三曰“博风”。

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静林寺

静林寺,位于承留镇南姚村。坐北朝南,依中轴线而建,总面积1606平方米。主体建筑依中轴线纵向排列,依次为山门、过厅、东西厢房、中佛殿和后佛殿遗址,共计五座十九间。寺内尚存碣石一块。

静林寺是我省一处较为重要的寺院,布局严谨,周边寺庙林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佛殿袭古手法明显,地方彩画特点鲜明,豫西北建筑手法浓厚,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济渎庙

济渎庙,坐落在距市区2公里的庙街村北。古时济水独流入海,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因祭祀济渎神而大兴土木,建造此庙,故名曰济渎庙。

济渎庙是四渎庙中保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组古建筑群。庙宇坐北朝南,总体平面呈“甲”字形,古建筑排列在三条纵中轴线上,形成前有济渎庙,后有北海祠,左列御香院,西傍天庆宫的总体格局。其主要建筑有:清源洞府门(即大门)、清源门(即二门)、渊德门(即三门)、寝宫等。

庙内现存古建筑保存较完好,古建专家罗哲文评其为“古建筑的系列博物馆”。

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盘谷寺

盘谷寺,位于市区北15公里的太行山南麓,盘谷口畔,东有磨脐山,西有陡崖山,巍峨相峙,悬崖绝壁,山石安固,状如环城。因寺院建于谷口,故称盘谷寺。

盘谷寺,创建于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距今1500余年,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唐代大文学韩愈的好友李愿辞官往盘谷隐居,韩愈为其送行,并写下《送李愿归盘谷序》一文,顿时盘谷寺名声大噪,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

明洪武年间,名僧古峰大和尚主持盘谷寺院,香火极盛,名闻遐迩,豫、晋、皖3省30多座寺院的和尚都来此受戒,一些达官贵人,善男信女也络绎不绝前来烧香拜佛。明弘治、正德年间进行了大规模重修,但明末时毁于兵燹。清雍正后历有修葺,尤以乾隆作《盘谷考证》,钦定盘谷为“名山胜迹”,并亲书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后,盘谷寺更加驰名。

2001年9月,盘谷寺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沁河谷栈道遗址

沁河谷栈道遗址位于沁河谷岸,是曹魏正始五年(244年)司马懿为从山西调运兵马粮草而修的峡谷通道,南端起自济源市东北15公里的沁河出山口,向西北蜿蜒至山西高平县境,全长约90公里。

沁河谷栈道济源境内共有36公里,现存遗迹六处:马鞍山遗迹、张庄遗迹、司马懿藏兵洞遗迹、和滩遗迹、石门隧道、紫柏滩遗迹。沁河古栈道是研究古代军事、交通的重要历史资料。1983年,济源市文物工作者完成了对沁河谷栈道的考古调查,当年该项工作被河南省文化厅公布为考古重大发现。

沁园遗址

沁园遗址,位于市区东北15公里的化村与留村以南的高岗上。东汉明帝刘庄之女致,永平三年(公元60年)被封为沁水公主。据传,因沁水公主的花园建在此岗上,故名。后为窦宪所夺。唐宰相裴休在园北建化城寺,沁园为寺之花园。金代为官僚游宴之所。

2006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龙口古代水利设施

龙口古代水利设施,古名秦渠。初以枋木为门,故又称枋口,为我国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济源市东北16公里的沁河谷口。明嘉靖25年至天启年间,共开凿利丰渠、广济渠、广惠渠、永利渠、兴利渠,形成五龙分水之势,故称五龙口,沿续至今。

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延庆寺舍利塔

延庆寺舍利塔,位于市区西北3公里的延庆寺旧址内。因濒临济水西源——龙潭,故又名龙潭塔。

延庆寺舍利塔为六面七级楼阁式砖塔,高28.16米,塔基每面宽4米。

紧临塔西有泉,曰:“龙潭”,为济水西源,潭水清莹澄澈,蟹目翻腾。月夜,潭光塔影,清幽如画,向称“龙潭夜月”,为济源九景之一。

1963年6月20日,延庆寺舍利塔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台宫

阳台宫,坐落在济源市西北30公里的王屋山华盖峰南麓。北有天坛山,状若凤首,山岭蜿蜒延伸,形似凤身,南临九芝岭,宛如凤尾,形胜恰似“丹凤朝阳”,故名阳台。

阳台宫为王屋山道教“三宫”之一,依山向阳,布局严谨,高低错落有致,为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三清殿(也叫大罗三境殿)居前,玉皇阁座后,旁列廊庑,西有道院,占地6165平方米。

2006年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迎恩宫

迎恩宫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北48公里处的王屋山愚公村北。迎恩宫古建筑群坐北朝南,依山而建。

迎恩宫创建于唐开元年间(713年至741年),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现存明、清各代建筑九座27二十五间。总体布局依中轴线排列,分为上下两进院落。

下院为四合院式木构悬山建筑,依次为山门、东西厢房和祖师殿;上院为砖石琉璃硬山建筑,依次为土地庙、南天门、东西配殿和三皇殿,另有两座现代附属建筑。祖师殿为迎恩宫主体建筑,面阔三件,进深四架椽,系清代单檐悬山造木构单体建筑。宫内还存有清《陈廷敬题记》一方,民国《重修山门记》碑一座等附属文物。

轵城关帝庙

城关帝庙,距市区6公里的轵城镇东南,泥沟河东岸,与大明寺毗邻。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关羽,被宋徽宗追封为“忠惠公”和“义勇武安王”,兴建“关帝庙”,供奉祭祀,后佛教将关羽神化,尊“关”为“帝”,故更名为“关帝庙”。该庙创建于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157年)重修,清又有修葺。

庙坐北向南,为四合院式,现存古建筑有山门、拜殿、关帝庙及西配殿。

关帝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悬山造。为明代早期建筑,有一定的历史和科学价值。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悬山造,为河南省纯度较高的明代建筑。

1986年,对山门进行了修葺。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轵国故城遗址

轵国故城遗址位于济源市区南约6公里的轵城镇政府所在地一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轵国故城始建于春秋,西汉至南北朝曾四度为诸侯封地。因何曰“轵”? “轵”的含义有多种,但都与古代车辆有关。轵城其名也确源于此。春秋周襄王十七年以阳樊(今济源市承留镇曲阳村),赐晋文公,然阳樊之地民众不服。于是,晋文公率军围阳樊。阳樊大夫仓葛率民众退聚东南二十里,先把战车排列起来以御敌,继而筑城,故名“轵城”。

轵城周代为东都畿内地(古代王都所在地的千里地面),战国为轵邑(先属韩,后属魏),秦置轵县,西汉至南北朝先后封李朝、薄昭、李寿、寇赞为轵侯。其间北朝时曾封国,故有“古轵国”之称。唐贞观元年(627年),轵县并入济源县。轵国故城地处古代交通要道,轵关陉为太行八陉之一。

【大美济源行】

我们下期再见~

出品 | 济源网新媒体中心

统筹|崔鑫

编辑 | 贾迪

联系方式 | 0391-6635865

——关注济源热点,呈现真实济源——

Hash:2d9c93c09a39287ab4d9af02c55554861d24b0fa

声明:此文由 济源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