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下默都

长期征稿,附带图片,欢迎原创首发。

作者:杨立新

原平市区沿原马路西行8公里,路北即是我的故乡下默都村。我的故乡地处阳武河流域,地形平坦,土地肥沃。西连上默都,东接西石封,北邻东野庄和前沙城,南靠下神山,俗称崞县十八村水地之一,属大牛店镇管辖。

关于故乡村名的来源,因地处盆地,有“外看不见村,内只现天”的传说,故名默都。《原平史鉴》记载:下默都遗址(大牛店镇下默都村西北约50米•汉代)位于阳武河南岸台地上。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1~0.3米。断崖上暴露遗迹有灰坑等。采集有泥质灰陶卷沿盆、瓮和罐等残片。由此可见我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传说,村里原先只有胡氏、聂氏、孙氏三家,居民很少,后来曹氏、申氏、闫氏、白氏、安氏、毛氏等迁入。沧海桑田,几经盛衰,聂氏、孙氏、曹氏、申氏、闫氏、白氏、安氏、毛氏皆无后代记载,胡氏也是单枝而生。再后宣氏、刘氏、贾氏、杨氏等陆续迁居下默都。随着人口增多,村居不断扩大,形成现在四街一庄的大村落,有的人向西迁居,分出上默都。

小时候,故乡是我记忆中的乐园,我家住在后街,父亲在家里教我学习,耳濡目染,我的学习成绩优秀。一放学,我就找三哥和玩伴们玩耍,记得夏天在二干渠耍水,滚的像泥猴一样。秋天在饲养院里捉迷藏,在茭疙栏里玩得挖眉六道。冬天在渠壕里打滑擦,开心极了。四年级时,我随父亲来到城里。以后上学,每到放假,就回故乡小住,后来参军上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回故乡次数就少了许多。

可能是受父亲的影响,或是年龄大了的缘故,我对故乡的情结越来越浓,小时候在大庙里玩耍的情景常常萦绕脑海。

那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古钟楼,清代建筑,砖砌台基,底层西面有三个拱形门洞,中间的略大,两边的小,分别砖砌十三层台阶直上钟楼。上面是四根通天柱撑起楼顶,四角飞檐,绿瓦攒顶,四角黄色吻头。檐下、檐头、顶柱、四周横栏和顶内的斗拱天棚皆以冷蓝色彩绘,正中吊着一个大铁钟。专司钟楼的沙门在晨昏之时敲钟祭神,据传钟声十里以外都可以听到。可惜现在已经没有钟了,记忆中的大庙也没有了。

据记载,清光绪三年大旱,风雨凋零,大庙墙垣坍塌。乡贤宣昉,好善乐施,捐资主持,村民竭力,于清光绪四年仲夏修缮完工,戌寅六月十八唱戏五天以示庆贺。时光流逝,大庙年久失修。2001年春,贾长瑞等又主持重修大庙钟楼保护了遗存古建筑,流传于世。

2005年1月25日(腊月十六),父亲突发心脏病去世。我怀着悲痛,遵从父亲落叶归根意愿,把父亲葬在了村西南去神山村的古道旁,那是父亲少年时期去神山村读高级小学往返的必经之路。

第二年夏天,村委会主任贾天龙和村民贾怀生、同学贾月星等一行3人到单位找到我,说村中硬化路面集资,我毫不犹豫捐资500元,以尽绵薄之力,感恩故乡。因为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里长眠着我的父亲及历代先人。

下默都村——我的故乡!我的根!

图片由作者提供

End

杨立新,下默都村人,热爱故乡,喜欢走进大自然摄影,《山西法制报》特约摄影通讯员,小报编辑。

Hash:68f08d5338e2a34c505a17a6f602637e40c8364e

声明:此文由 原平故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