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三县:左云 阳高 天镇

左云县地处塞北高原,东靠大同,西接右玉,南邻朔州,北眺呼市,总面积1314平方千米。左云历史悠久,十几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生活。春秋时为北狄白羊族牧地,战国时是赵国的武州塞地,汉时改为恒州,元代为大同属地。明洪武四年(1371年)设大同都卫,四年后又改称山西行都司,曾管辖26个卫所,东西横跨黄河燕山之间,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县。

下辖3个镇、6个乡,常住人口为16万人,左云县历史悠久,因历史上一直处于特殊地理环境,边、堡、墩、寨等边塞文化遗迹遍布,是历史军事文化、商贸流通文化、民族融合文化和边塞风情文化的凸显地域。

县境内地势高亢,起伏较大,全境四面多山,中部丘陵。西北部的五路山最高,海拔2013.4米;最低处1020米,位于十里河流域左云县与大同市南郊区交界处。境内大呼高速贯穿东西,高速里程32.64千米,设管家堡和左云两个高速出口。109国道东西穿过县域,S210省道贯穿左云县南北,形成纵横交错干路交通新建的新陈线为北部旅游交通专线,贯穿县域北部。

矗立于左云西北的五路山,是左云的天然屏障。五路山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据考证北魏时期的神嘉王朝刘蠡升皇帝曾占据此山,向外扩充势力达十年之久,后被东魏丞相高欢用计所灭。此后,刘蠡升的孙子刘没铎又占据此山四十多年。山上有疑似北魏皇陵十余座;通往山下的红砂岩古栈道是著名的西口古道、商贸通道、军事要道、西巡官道与昭君出塞之道;啼哭岭因王昭君出塞时回首顾盼、马踏石痕而得名;扇庄因王昭君掉扇而得名;饮马泉唐王李世民在此饮马而得名;镇门窑万年藏兵洞曾是第四纪冰川遗迹,可藏上万兵马,洞里锅台、灶炕、水井、拴马桩等设施一应俱全,也是山上百姓战时躲避兵灾的绝佳藏身之所;浮石山古崖居打凿奇特,悬于半崖,世所罕见。

阳高县西汉置高柳县,金改名白登县,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改称现名。阳高地处山西省东北部,北隔长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南与浑源广灵为界,西与云州区毗邻,东与天镇县河北阳原接壤,总面积1678平方公里。在离阳高县城1.5公里处的龙泉镇李官屯村附近发现了高柳县遗址。高柳县遗址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620米,分布面积62万平方米,属汉代文化遗存。

下辖7个镇、5个乡,分别为龙泉镇、王官屯镇、大白登镇、罗文皂镇、古城镇、东小村镇、友宰镇、长城乡、北徐屯乡、下深井乡、狮子屯乡、鳌石乡,共256个行政村。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夜温差明显,区域差异明显。春季多风少雨,温度回升快;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降温迅速,秋高气爽;冬季雨雪稀少,寒冷干燥。

龙混山海拔1577米,是采凉山的支脉,半山腰上的摩崖石上书写着“壮观”二字。此处“壮观”落款日期则是“大明万历二十五年”。除了摩崖石刻,山上还有青云观。此外,还有一个天然的石洞,洞深约4至5米,洞内石壁光滑,左窟有人工开凿的可供攀爬的台阶,一些台阶上还刻有文字。右窟内则隐约可见壁画和一些珍贵的题壁,题壁上书写“大明嘉靖二十三年补修”。

天镇县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东临河北省怀安县,南毗河北省阳原县,西接阳高县,北楔内蒙兴和县,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称。总面积1718平方公里,下辖5个镇(玉泉镇、谷前堡镇、米薪关镇、逯家湾镇、新平堡镇)、7个乡(卅里铺乡、南河堡乡、贾家屯乡、赵家沟乡、马家皂乡、南高崖乡、张西河乡),235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

天镇县属大同断陷盆地,地貌复杂,地层古老,整个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微倾,总面积1635平方公里,东西宽54千米,南北长65千米。最高海拔2100米,最低海拔976米,地貌特征为山区多、平原少。境内河流属海河水系,有南洋河、洪塘河、三沙河、柳林河四条主要河流及大小20多条支流。

天镇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战国时为赵国延陵邑,西汉建延陵县,唐设天成军,辽代改为天成县,金代为天成堡,明代又改制为天成卫、镇虏卫;清顺治三年(1646年)合成天镇卫,雍正三年(1725年)称天镇县。有京包铁路横贯东西,同张、镇马两条国道纵横交错。

Hash:5978ab33a5cec424c2ad738afb49aabbd71a1fff

声明:此文由 小央頻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