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这个寺庙居然已经1300多年了!快看看是哪座?

灵岳寺

京西,门头沟区斋堂镇,沿706乡道北上,5公里处,可见一座山峰,峰下隐有一座古刹。

山名“白铁山”,刹称“灵岳寺”。

灵岳寺座北朝南,座落在白铁山主峰前的平台上。

据记载,灵岳寺创建于唐朝贞观年间,时称“白贴山院”,距今已有1300余年。

白贴山院于辽代重建。金代改称“灵岳寺”。

门头沟重镇一一斋堂,因灵岳寺而得名。

当年,灵岳寺香火旺盛,香客觐香车水马龙,僧侣朝拜络绎不绝,食宿需求成为必然。

寺院南十里之外有一处方圆千余亩的盆地,是南来北往的要塞,也是通往灵岳寺的必经之路。

于是,便有人在这块地方建房、开店、做生意,为居士、香客,提供投宿、打尖、大车店、驴棚、马厩、请香、请斋果;大施主则在这里设堂、施舍、做慈善,为云游僧提供住宿、沐浴、斋饭。

这块宝地,在辽代逐渐形成村庄,约定俗成,村名叫作“斋堂”。

后,元代在此修关,明代在此建城,皆称“斋堂”,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灵岳寺曾四次重修,即:元至元年(1264年)、元至正年间(1341一1367年)、清康熙22年(1683年)、雍正11年(1733年)。

灵岳寺周边曾有刘家村、徐家村、宋家村、李家村等自然村落。

斋堂川,一直不乏白铁山、灵岳寺的神话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一担石”、“神人石”、"金虎石”、“虎窝石”等脍炙人口的传说。

2003年,灵岳寺被北京市列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灵岳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几年,灵岳寺一直都在修缮复貌中。

2016年中秋节,灵岳寺已有僧人住寺。

当下,灵岳寺已开放,天王殿大雄宝殿已有香火,居士、香客、驴友、游人等,纷纷慕名而至。

▽灵岳寺座北朝南, 位于白铁山主峰前的平台上。

灵岳寺,中轴线上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组成,东、西各有配殿。

天王殿面阔三间,面积约60余平方米;大雄宝殿面阔五间,面积约100余平方米。

原进出大雄宝殿,除可从天王殿进出外,还可从天王殿东西的两个小角门进出。这次整修后,尚未复原,也不知今后还恢复不恢复。

▽灵岳寺建筑图 (图片来源北青网)

▽灵岳寺山门

天王殿。天王殿原供奉的是四大天王、韦陀及接引佛。现供奉的是观音弥勒佛和韦陀。 ▽从寺内西南角看 天王殿 (图片来源网络)

▽从寺内东南角看 天王殿 (图片来源网络)

▽灵岳寺八柱香炉

▽香炉铸字 “灵岳寺” (从右往左)

▽香炉铸字 “国基巩固,治道遐昌 (第一列) (第二列) 法轮常转,佛日增辉” (第四列) (第三列)

▽香炉一角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原供奉一佛二菩萨像。释加佛为莲台坐像,阿难、迦叶菩萨为立像。

佛像为柳木雕刻,高达4米,1954年损毁。

现大雄宝殿中尚无供奉佛像,殿内播有佛经录音。尚不知日后如何接续。

▽大雄宝殿

▽从寺内东配殿角度看 大雄宝殿

▽从寺内西配殿角度看 大雄宝殿

▽从寺内西南角度一览 (从右到左:天王殿西山墙、油松、 大雄宝殿西南角、西配殿前檐)

▽东配殿

▽西配殿

▽从白铁山主峰平台西看灵岳寺

▽大雄宝殿为单檐庑殿顶调大脊式建筑

▽天王殿为悬山式建筑

▽天王殿西南前檐

灵岳寺建筑属木结构佛教寺院,这种唐代木结构古建筑,在北京地区极为罕见。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灵岳寺有两棵寺树:一是山门外的古槐,二是天王殿西北角的油松。

这两棵树被寺院视为两个宝贝。 ▽寺院外古槐

▽寺院内油松

▽寺院禅房

▽寺院禅房

▽寺外石碾

▽寺外水井 (现寺院饮用水井)

▽井边石水槽

▽寺外风景 (清明时节)

▽寺外风景 (清明时节)

▽寺外风景 (清明时节)

▽寺外风景 (清明时节)

文字:福到 摄影:福到、庆智、云刚 时间:2017.3.31 地点:灵岳寺

致敬:感谢网络的部分图片支持

— END —

Hash:538b1fef9014f7d3a5300c0384bdea8798910538

声明:此文由 京西360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