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 树 村 遗 迹
樟 树 村 遗 迹
樟树村位于宁海县北,村临海边,以孙、高、陈三姓为主要居民。海岸线很长,居民多以捕鱼为生,民风剽悍,体魄强健,威武雄壮。南宋宁海著名文士胡融的《土风志》载:“宁海介山海间,濒海则专治罾笱,以渔为业。远则涉海,捕大鱼;近则采螺蛏蛤蛎之属,以自赡给,或载物货至他郡为商贾……”樟树村自唐建村,史事浩瀚,有许多生动的故事,现撷取一二,以供大家补充考证。
紫溪洞与鬼叫滩
这二个地方是宁海的古战场,至今还在。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临海有一个叫袁晁的人,原是台州司鞭小吏,因征赋不力,而遭受鞭背之刑。为此,他聚众造反,攻破临海城,赶走了台州刺史史叙。随后连续攻克台、衢、温、婺、明、越、信、杭、苏、常等江东十州,一路所至,很快发展到20多万人。接着又以临海为根据地,建立政权,年号为“宝胜”。袁晁的造反震惊了朝廷上下,唐朝政府急派李光弼率领精锐部队前来剿灭,前后十余战,袁军失败。李光弼(708-764 ),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将,天宝十五载(756年),经郭子仪推荐而任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年),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宝应元年(762年),命军镇压浙东袁晁起兵,进封临淮郡王。次年,安史之乱平定,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宝应二年(763年)四月,袁晁在唐兴石垒寨(今天台关岭)战败被俘,送到长安后被杀。其弟袁瑛率五百人退保宁海北紫溪洞,被唐军包围,全部死亡。
紫溪洞、鬼叫滩系唐代古战场遗址,紫溪洞位于紫溪莲花峰东西麓,即吉山村洞口庙水库以西的山岙中。为一天然山洞,洞口最高处为2米,洞深约3米,洞内面积约为了15平方米。鬼叫滩为紫溪的其中一段,长约有2公里。这一带有着一个传说。说紫溪洞与鬼叫滩上,袁军的鬼魂每天夜里哭叫不止,为了安抚他们,民众在紫溪洞口造了个庙,树立个一尊境主爷,民间设祭供养,后来鬼就不叫了。这个紫溪洞庙、后叫洞口庙,虽经多次毁立,至今还在。鬼叫滩是袁军的最后兵败之地,古战场至今还在,数年前由陈宁作专题考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孙公遗德庙碑
樟树孙氏始祖为唐朝将军,据光绪《宁海县志》载,唐广德元章,浙东统兵防御孙功裴“为平袁晁乱,驻兵紫溪洞,寻以疾卒”其子来宁海奔丧,返径铁场石屏山,爱其地,插樟为识,遂迁居焉,后以樟树名里”。至今,在村内福佑庙中,还奉立着一块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的“孙公遗德庙碑”,由叶梦鼎撰,县令陈肖孙书,十六世玄孙孙保歇重立。该碑文记叙了唐浙东统兵防御元帅孙公棐疾终于营,其子孙得遇始居樟树村,为孙氏始祖。为此,其后人造庙立碑,以祭祀之的史实。
保宁寺旧址与石碑石翁仲
村内原有一个保宁寺,原址就是现在的樟树小学。谱载:“孙德遇第四子名简于樟树之屏山之麓,舍地一万二千五百步,基以为寺。至宋宗正学士桂发卜兆其山,适会同宗室党拓基广田,规模始宏于旧矣。嘉靖之四十年不幸,寺复毁于倭火,原有景泰年碑文也被火焚。万历五年越一年工,乃落成。孙氏后裔仍以檀越题梁。”可见,樟树孙氏几代人舍宅为庵,继后舍田改寺,一直以施主身份供养寺僧的。原来,当初为保宁寺叫西居庵,绍兴十七年,孙桂发为宋侍讲,改庵名为保宁寺。海边村民多信仰神佛,祈求神灵佑护,历史上村域附近还建有很多寺庙,如显佑庙、东保庙、白鹤庙、登林庙、孝思庙、静思庵、龙泉庵、善庆庵。
上世纪八十年代,文普组到此,让人惊喜的是,我们在樟树小学的台阶上,发现了一块石碑,双面刻有文字,正面是“保宁寺碑”,反面是“抗倭碑记”,因铺设于台阶上,很难取出,无法记录刻作的年代。此碑意义重大,是宁海仅有的一块抗倭古碑。后在学校维修时,被工匠砸碎填路了,真是可惜。
在学校内还发现了一对石翁仲,当地称石人。二尊俱残损。根据分析,石翁仲应是宋代的,后由村人放在一座大坟前。
孙氏大宗祠
孙氏宗祠东为村道,南为铁江,西为村道,北为显佑庙。唐广德元年(763),浙东统兵防御孙功裴因平袁瑛乱而疾卒,其子奔丧而迁居樟林(即樟树村)。后于宅西俞家故址建祖祠五间,时不详。乾隆三十九年议迁宗祠。于乾隆四十年(1776)选址显佑庙前,建九架堂屋七间。乾隆四十五年(1781)建横厢、前厅及仪门。乾隆五十四年,在祠前砌堪。上世纪1956年,“八一台灾”,海浪裹挟大船撞毁仪门及两厢,灾后重建两厢。2002年重建仪门,并进行全面维修。仪门五间,2002年修复。戏台工字廊梁架连结一体,内顶共有藻井3个,俗称“三连贯鸡笼顶”。戏台藻井直径3.57米,深1米、共十三层,盘香式遂层收缩。每层有坐斗16个,各出七踩,每踩叠涩相连,刻作成龙凤状向上递升。其中8根至井顶结点,上置木雕盘龙,踞守明镜。每层各以蝙蝠纹镂空薄壳连拱板相连,纵向工字廊第2藻井左右各为卷棚顶,宽0.55米,长2.91米。中为八角形藻井,径2.91米,结构与戏台藻井基本相同。第3藻井径2.91米,深1.24米,式样与戏台藻井相似,左右两旁为卷棚顶,长宽与第2藻井相同。藻井是根据八卦六十四爻的原理而制作,可起扩音拢音的作用,也是神仙降临的必经之路。
正厅面阔7间,进深4间,单檐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结构。从西到东,其中第一缝9柱落地;第二缝5柱落地;第三缝4柱落地;第五缝5柱落地。梁架素面为多,用材粗壮,呈圆筒形,下用柱顶石,并用莲瓣覆盆。柱头有斗拱,用变体撑拱,丁头拱刻作成龙形,穿插枋头也呈龙头状。
2003年3月28日县文物部门将其中戏台藻井列为文保点,2003年被列为3级旅游资源单体。
位于西店镇樟树村。撰文:哈利确赓。书体:正书。历史纪年:元至大三年。碑体:1.2×0.8米。文献记载:光绪《宁海县志》。描述:樟树村位于县城北,距县城20.7公里。摩崖坐落在村西北面的石屏山舌上,“石舌”系一块突兀的巨石,呈垂直状,上窄下宽,高2.9米,底宽厚3.6米。因石质较差,年代久远,部份字迹已风化,难以辨认。刻字面1.2×0.8米。楷书直排,从左向右刻“千年壁立任霉苔,今日石盘居士来。洗刷浮云堪宴坐,不教独秀在天台。右系金吾卫上将军中书左丞行浙东道宣慰使哈剌罕赛题。”元宣慰司,为行省和郡县的承转机关,从二品,设宣慰使为长官,掌军民事务。光绪《宁海县志》载宣慰使为哈剌罕赛,而根据拓片,却为“哈利确赓”。前一名字是见于光绪《宁海县志》,后一名字却在实物中发现。根据分析,宣慰使为监采樟树村的水晶石而来。因樟树村因地质构造之故,地层中埋藏着大量的水晶石,这在孙氏谱中有记载,并有许多文人墨客的关于赞美水晶的诗文。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有人从造屋地址中掘到茶晶。可能这个缘故,宣慰使见到这么多晶莹夺目的水晶,心花怒放,遂率领侍从到了石屏山,摆酒设宴,独尝春风,并题诗作赋,镌刻岩上。价值评估:元代摩崖在宁波地区发现很少,撰者又是蒙古官员,更具有研究价值。也可为考证樟树村一带的矿产及文化景观提供了实物依据。根据拓片,并更正了宣慰使的姓名。
大樟树与七塔寺
宁海樟树村的大樟树与宁波七塔寺有着渊源关系。宁波市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即七塔寺,至今香火旺盛。寺建于唐大中十二年(858),初名“东津禅院”, 当时七塔禅寺有江西分宁(今修水)宰(县令)任景 ,舍宅为寺,礼请天童寺退居的心镜藏奂居之,是为该寺院的开山祖师。唐咸通元年(860),浙东裘甫起兵,一日手下头目率兵冲进寺内,刀枪闪闪,寺僧逃散,唯有心镜禅师毫无惧色,闭目入定,众兵惊异,作揖而退。朝廷闻奏,诏改为“栖心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寺前建七浮图,故俗称"七塔寺"。寺经太平天国洪杨之役,佛殿、山门及钟楼并遭兵火,付之一炬。同治十年(1871),江东迎春弄周文学医生之母,建山门及偏屋数间。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慈运长老出任住持,重建天王殿、大雄宝殿、中兴法堂、藏经楼等,梵宇一新,衲僧云集,即今规模。
这座寺院最早是唐时江西修水县令舍宅为寺而设立的,而后寺院建起了“一木堂”,寺院才算初具规模。据载,这座一木堂就是用樟树村的大樟树建造的。从资料上看,这座一木堂也毁于洪杨之役中。根据宁海“樟树孙氏宗谱”记载:“心镜禅师求此木,造宁波鄞县栖心寺一木堂。出《宁波府土风环宇记》:宁波鄞县古有栖心寺,即七塔寺也,心境禅师所创。禅师至宁海铁场保宁寺,西有围三十余丈樟木一株,枝叶复五里计。上有一神,名曰“觉海”,栖于上。师乃降之立定树下,令众伐之,一月方倒。神哀告师曰:“坏吾居,无可栖。”师曰:“汝今与我送木到寺,我立汝作土地,永为正神。”于是领命,持树沉水,随潮转歧路入至江下,乃浮于水面,将其木造法堂五间,木无欠剩,遂名一木堂也,仍立神为土地。” 此记载虽有神话色彩,但却可作为参考。宋洪迈《夷坚丁志.江南木客》:“大江之南地多山,而俗禨鬼,其神怪甚佹异,多依岩石树木为丛祠,村村有之。”
可见,在唐时,浙东沿海一带植皮丰厚,人们可能将某种生灵奉为神,并加以祭祀。因生灵与人互无干扰,友善无害,再因高居树上,能望大海,樯帆出入,风暴来临或许能发出警示,村民或视为比邻,敬而为觉海神。觉海,指佛教。佛以觉悟为宗;海,喻其教义深广。意思指树上那个修行者是皈依佛门之人。
这则记载从侧面印证“围三十余丈,枝叶复五里的大樟树”是存在的,为此也可证明心镜禅师来樟树村伐木的史实是有可能的。现在村内也有一株大樟树,据说是后人复载的。
《琵琶记》作家高则诚与樟树村之谜探讨
据载,高则诚生于1305年,原名明,号则诚,又号菜根道人,瑞安阁巷人。深谙南宋灭亡的痛史,同情广大人民的痛苦,具有爱国爱民的思想。元朝建立以后,高则诚考中进士,断断续续做了十来年的元朝官吏,后专心致志从事他酝酿已久的《琵琶记》的创作。大约花了三年时间,《琵琶记》终于问世了。《琵琶记》上演以后,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在元末的剧坛上成为一朵璀璨夺目的鲜花,六百多年,流传不衰,影响深远。高则诚傲骨嶙峋,卓然特立。至正十六年后,旅寓鄞之栎社沈氏,以词曲自娱,撰写戏文《琵琶记》。高则诚尤倾注心于赵五娘形像之抒写。赵氏勇于承担苦难,荒年饥岁,只身一人,竭尽全力奉侍双亲,虽受委屈,始终不渝,成为中国古代劳动妇女典型。
高则诚在《琵琶记》起首云:“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为达动人境地,高则诚取草本反复吟唱,一再修改,决不苟且。“阖关谢客,极力苦心,歌咏则口吐涎沫,按节拍则脚点楼板皆穿,积之岁月,然后出以示人。”《南词叙录》也有类似记载:“相传,则诚坐卧一小楼,三年而后成。其足按拍处,板皆为穿。朱元璋于1968年建立明王朝,高明的一些好友和同门如刘基、宋濂等,纷纷前往应天效力,朱元璋征召他,以疾辞。不久,患病去世,葬于家乡。《清颍一源集》载其墓地在柏树桥南岸;乾隆《瑞安县志》则谓“在十五者筑坟汇”,有待后人去发现。高则诚当卒于明初,终年约70岁。
宁海也流传着南戏之祖高则诚寓居樟树村写“琵琶记”的故事。根据应可均的“宁海姓氏溯源”:“樟树村的高姓据载一从福建大田迁来,一从定海秀山迁来。”又:“高则诚,名明,以字行,南戏之祖,卒于西店樟树。”高则诚与樟树村高家有什么亲缘关系呢,为什么樟树村也有“坐卧一小楼,其足按拍处,板皆为穿”的说法呢?这座小楼在樟树村的哪里呢?又为什么又有“卒于樟树”的说法呢?这些传说难道是空穴来风,或许是有出处,因资料难全,以待将来进一步考证。
□ 文章:宁海文物办 泰山月
□ 图片:网络
□编辑:天姥老人
“
Hash:f30a1891e3d26a658e07f7d69fe57716205250b2
声明:此文由 缑乡文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