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寻万佛堂:这里的花塔是北京乃至全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古塔

出京昆高速坨里出口,沿房东路一直走,拐过一道弯,再走一段路,往左拐,便进入山间小道了。虽然已是深秋季节,这里的树木依旧葱茏,不像香山一带红叶满山,或许是此地位于云蒙山南端,气温高一些的缘故。

作者 肖复兴

按照导航的提示,车沿着山道向前行驶,在山脚停下了。拐角处的灌木丛中有一条更窄的小道,万佛堂就藏在草木掩映的山里——都说“深山藏古寺”,一点儿不假。

正巧,从小道那里走出来一个人,我赶忙上前问路:“沿着这条小道可以走到万佛堂吗?”他告诉我:“可以。往前走,到一个岔道口后顺着右边的小路一直往下,走到医院的地方,就能看见塔了!”然后他又好心地提醒我们:“你们走岔了,所以走到它的后面了。应该从前面走,那里好走!等你们回去时直接往下,就到房东路上了。”我恍然大悟,本应在房东路的那一道转弯处往里拐的,看来导航也有“开小差”的时候。

小道很窄,碎石子铺路,杂草丛生。沿途久违的乡间风光,成为万佛堂出场的“前奏”——玉米秸秆高高地挺立在秋风中,枯黄的叶子飒飒作响,发出清脆欲碎的声音。金黄的磨盘柿子垂挂在枝头,色彩格外浓郁,它们点缀在绿色的草木之间,有一种油画的质感。沿着小道行走,先见到了浅灰色的塔顶,一如威武的主角,不动声色地浮现在绿树上,无语而沧桑。

这座塔非常有名,是辽代的古塔北京的古塔有很多,辽代的古塔也有不少,广安门外的天宁寺塔就是辽代的,但是始建于辽咸雍六年(1070)的万佛堂花塔是北京乃至全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古塔。之所以称“花塔”,一是因为它层层上叠宛如花朵盛开,二是佛教中有“莲花藏世界”的说法。民间的俗称和佛家的道义,都寄托在“花塔”这个名字里了。

我们到了万佛堂前,发现正在铺设管道,有掘土机作业,只好绕到坡上,再从那里下到万佛堂。其实花塔就矗立在坡上,只是我想放在行程的最后好好观赏它,便先下去看万佛堂。

很可惜,万佛堂被铁栏杆围了起来,无法进入。万佛堂前有一长方形的巨大水池,水池尽头有一个山洞,那里便是有名的“孔水洞”。这个洞极神奇,洞内通有云蒙山泉水,曾经四季不断流。我看过一张老照片,水多的时候,那方巨大的水池中水流汹涌,颇为壮观。据传孔水洞里还有石刻的黑龙、白龙,以及镇水的九条金龙;孔水洞枯水后,挖出来其中的七条金龙。新中国成立后,附近建起了房山煤矿,生产和生活用水都来自山里,仔细想来,的确有些奢侈。

孔水洞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泉水,更在于洞内藏的“天机”。隋唐时期的一批浮雕石佛像和刻在岩石上的经文,让这座不起眼的山洞有了生气和仙气,也让最初发现它们的人叹为观止。不知道是什么人如此鬼斧神工,将这一大批宝贝留给后人,万佛堂就是因它而建的。我猜想孔水洞旁边的宝塔,也应该是因它而建的。如今万佛堂前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万佛堂、孔水洞石刻以及塔”,可见没有孔水洞,便不会有堂和塔。

万佛堂始建于唐代,最初名为“万佛龙泉寺”,这个名字正说明了寺是依托洞而建的因缘。在唐代,有说是一位将军,有说是一位官员,有说是一位和尚,因发现了洞内的佛像和经文,深受震撼,故而修建了万佛龙泉寺。唐代的万佛龙泉寺早已不存,如今的万佛堂是明代重建的,虽然无法进入,但从高像素相机拍摄的照片来看,万佛堂门上长方形门额上的“大历万佛龙泉寺宝殿”字样仍依稀可辨。据说在万佛堂的墙上,密密麻麻地雕刻着各种佛像,遂有了“万佛”之称;如今人们不称“万佛龙泉寺”而称“万佛堂”,突出的就是它殿内的佛像,而将孔水洞弱化,其实它们是有主次、辈分之分的。万佛堂前立有两块明清时期的石碑,就记录下历史传承与延续的足迹。

万佛堂前还有一座元代古塔,和万佛堂花塔一样,这座古塔也是灰色的砖塔,只是形状有所不同,比花塔也小一些、矮一些,称“七级密檐式塔”。这座古塔是以一位和尚的名字来命名的:龄公和尚舍利塔。或许这位和尚就埋在这座古塔下,这个塔名显示出对僧人的纪念和敬重。

我坐在龄公和尚舍利塔前速写,七层塔身变化不大,渐次缩窄入天,每层八角,有不明显的飞檐,每层都有木结构建筑上常见的斗拱和瓦当。画完走近一看,我才发现树木掩映中,它的须弥座上有三层莲花,烘云托月般层层托起塔身,真的是很精美。

最后来看花塔。铁围栏四周供放着很多祭品和鲜花,说明人们对这座塔相当重视。重视的原因不仅仅取决于年代久远,它确实也称得上精美绝伦——刹顶已毁,八层圆柱形的塔身由大变小,有人说它状若竹笋,我觉得更像是一根玉杖拔地而起。八层塔身下有两道腰檐,类似于民居的房檐,上面铺瓦、下设木檩,檩条都被涂成鲜红色,格外突兀,显然是今人所为。我趴在围栏前仔细观赏,见须弥座上方的佛龛众多,每座里都有佛像浮雕,只可惜不少佛像的头都没有了。而各角上的托塔大力士生动形象,真的像是在用浑身的气力,所幸大多完好,没有损坏。各角的缠枝花卉也没被破坏,都还清晰如昨。看来人们对美的审视,出于本能,超越时代。

花塔在坡上,坡前有一溜石台,台上晾晒着山楂柿子,还有豆角干和茄子干,散发出浓浓的生活气息。石台前有一栋楼,略显陈旧,红色的墙体已斑驳脱落,瞬间把我从古塔、古寺的遥远年代拉到了现在。

从楼里走出来一位大婶,她准备到石台前翻晒柿饼。我问她:“这栋楼里住的都是些什么人?是做什么工作的?”她指指坡下,对我说:“我们都是前面这个村子,万佛村的农民,现在房子都拆了,暂时住在这里周转,等着以后住新楼呢!”我又有了疑问:“那以前住在这栋楼里的都是些什么人?”她说是“房矿”的。我明白,她说的“房矿”是指房山煤矿。如今房山煤矿早已停产,万佛村也没有了,在不久的将来,这里会变成什么样呢?会依托万佛堂和这两座古塔(据说山上还有一座关帝庙和不少石刻、石碑)开发成一个旅游景点吗?

趁着尚未变成旅游景点之时,来这里看看,踏迹怀古也好,迎风遐想也罢,即使无法进入万佛堂,只能隔着铁栏杆遥遥相望,总比变成园林化的景点多了些想象的空间,还留着点遗憾与感叹之外的悬念。

望望深邃幽幽的洞口、秋云寥廓的塔顶,看看栏杆里的斑斑苔痕、有几十年历史的老楼,再与即将迎来新生活的农民攀谈几句家常,会有种时光穿越的恍惚与“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的感慨。辽代距今近一千年,流逝的无形时光,因塔、寺庙以及周围这一切的存在变得可触可摸。特别是这座辽代花塔,成为历史的鲜活物证,让我们看到那些沧桑岁月不仅是相距遥远的,也是近在身边的;不仅是可以怀想的,也是能够触摸的。

如今人们都喜欢旅游,来北京旅游时,可去的地方实在太多,不妨避开那些人流如织的热闹之地,到这样暂时显得有些荒寂但却十分清静(还不要门票)的地方看一看,真的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快下山时,我又回头看了看那座高耸入云的花塔,与此同时,秋风送来草木的清香。忽然想起行前我曾在网上看到的一张春天万佛堂花塔的照片,一片洁白如雪的杏花衬托着灰色的花塔,景色温润,动人心扉……

明年春天,我一定要再来一次!

(原标题:秋寻万佛堂)

来源 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 TF003

Hash:2accad30abc2627c6cd25c0ceb6bb611ab6e68b5

声明:此文由 北晚在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