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唯一一个国家级泉水湿地公园,就在房山这个地方!
FUN友们
在有着
“京西南第一水乡”之称的
长沟镇
占地388.34公顷的
于近日正式通过
即将摘掉
戴了四年的“试点”的帽子
成为北京市唯一一个
▼
△摄影:张晓良(下同)
走进长沟镇,跨过一座座桥梁,沿途湖光映山色、群鸟荡清波。两条蜿蜒曲折的泉水河穿境而过,不由得让人心旷神怡。
尤其喜欢游山玩水的清乾隆皇帝也曾多次驻跸长沟,并留下了“绿水弯环似水乡,连塍亦见菜花黄”“高低土脉皆含润,历览吾心略为宽”等溢美之词。
1、区位极佳,因泉而兴
△“北方泉乡”房山长沟镇常年涌动着上万个泉眼,汇成了多个“甘池”,堪称京郊一景
长沟镇位于北京西南,东南与河北省涿州市交界,东北邻韩村河镇,西邻大石窝镇,它地处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是北京(房山)历史文化集聚区的核心产业园区,房易路、云居寺路、京石第二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连接周口店古人类遗址、十渡风景区、云居寺石经山佛教圣地、上方山自然景区等北京著名旅游胜地的交通和服务枢纽,是房山区南线旅游的门户和邻近地区的综合经济中心。
这座京畿古镇,承天霖而接地露,饱含着“京西南第一水乡”的神韵,它区位优越,三水交汇,地蕴富足,泉涌不竭。古时东部圣水河抚其首、西部拒马河挽其身,两条水势俱旺的幽燕古河,拥抱长沟于怀 ,而后汇聚于南部涿州,奔腾东去。
在长沟境内有1万多个泉眼长年喷涌不息,日流量近2万立方米。泉水一年四季恒温为14摄氏度,自古无断流、无溺水,流域形成了1万多亩的喷泉湿地。如此大面积的喷泉湿地在北方大都市十分罕见。
2、转变思路,打造“泉乡”
如今的“京南水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却是另一番景象。
据当地村民王树江回忆:
“北泉水河,成人能轻松跨过去。紧挨着河岸是一处砖窑,周遭坑洼破败。不远处的大山遍布石堆、灰坑。”
靠山吃山的百姓,千百年来或采石谋业,或畜牧养殖。
改革开放后,千军万马齐采快挖,长沟“绿水弯环”的生态家底儿逐渐亏空。
“为了生存,破坏了生态;破坏了生态,更难生存。这个‘死结’,如何能解?”
时任东甘池村生产队队长果树著
恰好当时,长沟正在进行大规模水资源勘探。
勘探人员拿出一张地形图向果树著说到:
“造山运动使太行山余脉在这个地区形成两道地下山梁,从西、北两个方向汇来的地下水全部集中于此,山梁接近于地平面便上翻形成泉眼,永不枯竭。”
勘探人员的话,让果树著深受启发。他坚信靠“冒烟”的小工业,解决不了发展的大问题,他向村干部提出建议:利用地理优势,开发水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就那么点儿水,能‘憋’出来大湖?”“无工不富!建湖能挣几个钱?”……果树著的设想,引来一片反对声,批评他痴人说梦。
直到2002年,果树著担任东甘池村村支部书记,再次向当时的镇党委提出这一建议。镇党委审慎研判,制定一条“以水为神,以绿为魂,天人合一,永续发展”的水域经济战略,决定带领长沟人民走上“打造京西南第一水乡”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3、传棒接力,始终如一
要实施“泉乡战略”,首先就得关停山区、丘陵全部采石场、矿井,清退泉水周边所有鱼塘。这给镇里的财政收入带来很大压力,尽管如此,长沟镇党委“勒紧裤腰带”,用几年累积的资金,沿河清淤种柳,修堤筑桥铺路,开泉引水、育湖养绿;在山区,修复矿山、植树造林;在丘陵地带,退牧还山;世代挖山采石的村民,担任起林地养护员、湿地管护员。
截至目前,全镇累计植树70余万株,湿地总面积达到6261亩,人均拥有湿地面积160平方米。“北京首批重点小城镇”“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重点镇”“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等一系列荣誉也纷至沓来。
环境美了,荣誉多了,投资的企业也慕名而来。每届书记都告诫班子成员:任何企业必须层层考量,只要是对泉水会造成污染的,都一概拒绝。
就算是北京基金小镇这样的重大项目也要为湿地公园让路。
据长沟林业站负责人李彬介绍:“编制湿地公园规划时,我们发现基金小镇东侧边界线与公园西侧紧挨着。镇领导邀请市园林绿化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相关负责人,与基金小镇进行几次对接,使其边界后退,作为生态缓冲区,从而更好地保护湿地。”
“无论如何,一池清泉永远不会变。从2000年参加工作至今,我和湿地公园一样经历了几任领导和几届班子,他们对这一池清泉的保护从来没变过。”
李彬坚定地说。
素材来源:北京日报、中国经济网、长沟镇党委、张晓良(图片)
注:本文所使用的素材、图片转自网络,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青春房山编辑部
18年的坚守换来了如今的荣耀!
Hash:4bb5e77cbca831e57874b06c695b4ec940479668
声明:此文由 发现北京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