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文化带文化遗产
西山是北京西部山地的总称,属太行山脉最北段,居太行之首,古代被誉为“神京右臂”,拱卫着北京城。 西山的地理范围一般认为北起北京市昌平区南口关沟,南抵房山区拒马河谷地,西至市界,东临北京小平原,包括海淀区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及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房山区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及潭柘寺、卧佛寺等众多寺庙,行政区包括昌平、海淀、石景山、丰台、门头沟和房山六区的全部或部分,总体呈北东-南西走向,长约90公里,宽约60公里,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约占北京市面积的17%。 “西山文化带”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展示交流窗口,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与综合价值,是北京的文明之源、历史之根、文化之魂。覆盖了从史前至当代漫长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区众多,文物保护单位级别高,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市级等各级文物保护400余处。 “西山文化带”文化形态多样,包括以周口店龙骨山猿人遗址、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为代表的考古文化,以清代“三山五园”为代表的特征鲜明的皇家文化,以潭柘寺、大觉寺、龙泉寺为代表的历史悠久的宗教文化,以妙峰山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以景泰陵为代表的陵墓文化,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高等教育文化,以长辛店、香山双清别墅等革命史迹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曹雪芹、纳兰性德故居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贝家花园、圣琼佩斯故居、林迈可小道为代表的中外交流文化,以永定河为代表的山水生态文化,以及传统村落古道文化、园林古建文化、军事防御文化、民族融合文化、农业休闲文化等。1、圆明园远瀛观遗址 远瀛观遗址位于长春园西洋楼景区中部,西为海晏堂,东为线法山,前为大水法、观水法。
为配合圆明园西洋楼远瀛观遗址抢险保护工作,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800平方米,清理出房址6处、道路6条、灶12个,出土了一批精美文物。
出土文物有建筑构件和瓷器等。建筑构件有砖、琉璃、汉白玉等。琉璃构件的颜色有黄、绿、蓝、酱色、黑、白等。瓷器有白地黑花碗、粉彩碗、红釉杯等。2、北法海寺 北法海寺,又称为“万安山法海寺”,位于北京市西郊香山南麓的万安山上,因与石景山的法海寺南北对应,故称作“北法海寺”。北法海寺相传为“山中第一大寺”宏教寺的旧址,宏教寺亦作弘教寺,寺内有弘教禅林刻石,所以又称宏教禅林或弘教禅林。清顺治十七年间重修,改为法海、法华二寺,御赐两通石碑,一为御书“敬佛”二字,碑阴刻有历代佛祖图,一为奉旨示“禁碑”,碑阳刻“严禁伐林放牧”诏书,碑阴刻“敕赐万安山法海禅寺界址”,东至山门塔,南至龙泉岭,西至主山顶,北至香山岭;康熙五年间又修葺,雍正年间修缮翻新,乾隆年间再次扩建并在殿堂悬以额联。四代皇帝均对北法海寺进行了重修工作,由此可见,北法海寺历史及文化的重要性。该寺损毁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现只留有山门、碑刻、殿基、清帝石碑和面积广阔的侧柏林等。
3、香山二十八景 香山公园始建于金大定二十六年,距今已有近900年历史。早在元、明、清时期,皇家就在香山营建离宫别院,每逢夏秋时节,皇帝都要到此狩猎纳凉,香山寺曾为京西寺庙之冠。
清乾隆十年(1745年),皇家在香山公园大兴土木,建成名噪京城的“香山二十八景”,乾隆皇帝赐名静宜园。二十八景:勤政殿、丽瞩楼、绿云肪、虚朗斋、缨珞岩、翠微亭、青未了、驯鹿坡、蟾蜍峰、栖云楼、知乐镶、香山寺、听法松、来青轩、映霜皋、香岩室、霞标蹬、玉乳泉、绚秋林、雨香馆、胎阳阿、笑蓉坪、香雾窟、栖月岩、重翠庵、玉华蚰、森玉笏、隔云钟。
4、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 燕国是西周的重要方国,文献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召公奭于北燕。但是,西周时期的燕国,自第一代燕侯起,有八世燕侯约200年间无任何文献记载。 琉璃河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县琉璃河镇北1.5公里的台地上,面积约5.25平方公里,20世纪40年代即已发现,7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开始对之进行发掘。经过多次发掘和长期的研究,琉璃河遗址最为燕国的始封地已无异议,遗址中部伫立的夯土古城应该就是燕国都城。城外东南即大型燕国墓地。
琉璃河面积约5万平方米,琉璃河墓地内墓葬的排列非常有规律。1973-1977年,北京市文物管理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房山区文教局共同组成琉璃河考古队,对琉璃河墓地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61座,车马坑5座。61座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可分为大、中、小三种。1981-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再次对琉璃河墓地进行了有计划地发掘,共发掘琉璃河墓地墓葬214座,车马坑21座,出土了2件重要的青铜礼器--克罍、克盉,两器的铭文记述了西周初年分封克为燕侯的史实,对研究周初燕国的历史来说是两件非常珍贵的资料。还出土了“成周”铭文的戈和“燕候舞”“燕候舞易”铭文的铜泡,更证明此墓为一代燕候之墓。根据墓葬中的随葬器物判断,该墓的年代在西周早期的成王、康王时期,炭十四测年数据在公元前1015年至公元前985年之间,与通过器物判断的年代基本一致。琉璃河燕国墓葬的发掘工作一直持续至今。为配合“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需要,1995-1997年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2002年的发掘中也取得了重要成果,这些重要发现大大地丰富了琉璃河墓地西周燕文化的内涵。
此外,1977年北京昌平白浮发掘了3座西周木椁墓,出土数百件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和十分罕见的西周带字甲骨残片。这些随葬器物与燕国琉璃河墓地出土的器物形制特征基本一致,因此,这一带无疑也是燕国墓地。燕国是西周北方重要的封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原与北方民族文化交流的枢纽,昌平西周墓葬的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这批墓的墓室结构、葬式、腰坑殉狗等葬俗以及大部分随葬品,均与中原西周墓相似,说明此地属于中原青铜文化的范围。同时,青铜短剑、铃形器等器物在今内蒙、辽宁、河北北部一带屡有发现,说明这一地区还深受着北方文化传统的影响。因此,该墓地的发现为研究周初燕国文化、中原文化、北方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5、妙峰山 妙峰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北京市西门头沟区境内,距市区55公里,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景区以“古刹”“奇松”“怪石”“异卉”而闻名。属太行山余脉,主峰海拔1291米,山势峭拔,有日出、晚霞、雾凇、山市等时令景观和千亩玫瑰花,有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传统朝圣庙会等。妙峰山已成为北京周边的风景名胜区之一。2005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门头沟区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为抗日战争时期的“八区”,八路军平西挺进军司令肖克、原海军副司令纪廷谢、原北京市长焦若愚等同志曾经在这块土地上出生入死,许多平西儿女为国捐躯,老八区人民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妙峰山是抗战时期连接前、后方的中继站,大批爱国青年从妙峰山辗转奔赴延安,开始他们的革命生涯。1945年夏初,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领导的挺进剧社把迎接抗战胜利的大戏唱上了妙峰山。让这可贵的一幕记载下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军队的足迹,也证实了妙峰山不仅有秀丽的风光,还有那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不能忘怀的革命历史。
6、景泰陵 在北京西郊海淀区玉泉山北麓的金山口,有一座鲜为人知的皇陵赫然耸立,它远离明十三陵,没有被列入帝王陵寝。这便是明朝第7代皇帝代宗朱祁钰的陵寝——景泰陵。自明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后,明朝16帝中有14位皇帝在京掌权,包括亡国之君崇祯皇帝在内的13位皇帝入葬明陵,只有代宗朱祁钰和贞惠安和景皇后汪氏葬于景泰陵。 明史中有“两变”——“土木之变”“夺门之变”。“两变”的主角是英宗朱祁镇和代宗朱祁钰。这两场惊天变故,却使得这两位主角一生波澜迭起。特别是朱祁钰失去了葬在明陵的机会,也让景泰陵成了北京一处充满传奇故事的地方。
如今,景泰陵的地面建筑仅存碑亭、裬恩门、部分陵墙,以及神道、宝顶等原有的中路部分建筑。至于地下文物,景泰陵没有被盗的记载。陵区内有部分土地被挪为他用,碑亭内刻有乾隆御制诗的功德碑曾被推倒,重立时被颠倒了方向。此外,景泰陵周边仍有许多明代皇家陵园留下的遗迹。丰户营一地,即是当年皇家守坟者的居所。更有“恭让胡皇后”之墓、明宪宗第二子悼恭太子朱祐极墓、“荣思贤妃圹志”和“悼恭太子圹志”。2001年,景泰陵东北侧,军事科学院院内金山口的半山腰,还发现了明宪宗朱见深那仅活了十个月的皇长子墓葬(其生母即传奇贵妃万贞儿)。
景泰陵的历史和文物价值并不逊于明十三陵,这里同样是明史及北京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见证。现在景泰陵被圈在某机关院内,1979年被确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修复,古建筑和周边环境的保护情况大为改观。更有人建议,将景泰陵作为明十三陵的扩展项目进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把北京的十四座明代帝陵作为一个整体加以保护,并逐步开放,寻求最合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途径。景泰陵虽未在明十三陵的吉壤内,但终究是一代帝王陵。
Hash:47d1d47842c938efe301542e33b5380e70edbdcb
声明:此文由 搜狐政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