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港城 | 北城墟沟

编者按:提起墟沟,港城市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是我市连云区政府所在地,她汇聚了我市发展的各种优质要素,经过无数建设者们的忘我奉献,一个现代化海滨城市正向我们走来。你知道她的历史吗?你知道她为何叫“墟沟”吗?

其实,墟沟只是一条涧沟的名称,又名南固山大涧。发源于南固山狮崖,全长2.8公里。那为什么又叫墟沟呢?原来墟沟滨临大海,海产丰富。明《隆庆海州志·卷之二山川》中写道:“州境东滨大海,而鱼虾之利多。闻之墟沟营每岁三四月间,鱼虾至者积如山阜,然其操网罟以制赢余者,皆贾客也,而民亦因以为利。”这些“贾客”就是在南固山大涧两旁进行交易的。“墟”者,墟市也,陆游在《溪行》一诗中写道:“逢人问墟市,计日买新蔬。”古代,人们每天清晨都来到南固山涧沟旁货卖海鲜,形成集市,非常热闹。新县诗人张学瀚在《墟沟城》一诗中写道:“帆樯水绕环朝市,城廓时和少戍兵”,道出了墟沟朝市的特色。民国初年江苏第八师范的教师魏露西有一首《墟沟市》的诗写道:“又是山隈(山水弯曲的地方)又水隈,北城遗址尚崔嵬。晨光乍起日初上,一閧人声入市来。”把墟沟朝市的情形写得很生动。也就是说,古代在南固山大涧旁每天早上都有很多人到这里来赶“墟市”,因此,这条沟也就叫“墟沟”了。

百岁老人邵诗谭(生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即公元1903年)先生,在《海州文献》(总第64号)中谈到墟沟的由来,他写道:“有人说‘墟沟’之‘墟’乃是荒地,墟沟人就是荒沟人!回家请问老父(邵父名邵会林,秀才,读书万卷,学问渊深):‘我们家乡因何叫墟沟这种不雅名称?’蒙示:‘墟字有两种解释,一,大丘也。二货物集售处。大丘,不生五谷,可算荒地。墟沟之墟,乃引用第二义。但与荒地仍有连带关系。古时距离城市很远之乡村,没有固定商店,乃择一荒地,定期做买卖(这种地方古谓之‘墟’,今谓之‘集’。),售货之期,各地分开,如此,乡民可以按日购物。我们家乡,处于山海之间。昔日可能就选择南山下,这条山沟两旁荒地,作为流动市场。名之为‘墟’,因而中间这条山沟就叫墟沟。墟沟之名,明朝即已有之。’”。可见,墟沟不是一条“又脏又臭的废了的沟”,而是一条古代人们用来进行交易的场所,是集市,是墟市。

墟沟又名北城,顾名思义,墟沟曾经有城。明朝初年,墟沟即建有城池。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守御千户杨从益开创墟沟营寨,有正厅3间,后堂3间,左右耳房各一间,东西司房各3间,校场1所,演武厅3间。墟沟营寨位于今中华东路大桥西侧的路北。墟沟营寨与南城相对,因此称为北城。北城旧垒并女墙57座,高1丈4尺,宽7尺,基广1丈8尺,周围长3里90步。东西南北4门。明永乐16年(1418年),指挥佥事周得辛增加3尺。

北城墟沟与南城成犄角之势,之间相距80里,是海州府的南北两座大门,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明朝万历年时,驻守在墟沟的是昭信校尉徐后溪及其子徐海鲸。清朝时在墟沟城内曾设水师都师,有都司所,直至乾隆初都司才移驻南城,仍保留把总、外委各1员驻墟沟营寨。把总是官名,正七品武官,明代就有。清代绿营兵编制,营以下为汛,以千总、把总统领。外委,是清代额外的武官,职位与千总、把总相同,但薪俸较低。清初在南城设东海营,顺治二、三年间(1645、1646年)设置墟沟营,有所、厅各一,校场1所。康熙十六年(1677年),云台山海防守卫的指挥中心由南城移至北城。由海州营左军守备夏九韶担任东海守备,带领一名把总驻扎在墟沟。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守备复裁,归并海州淮安城二营。雍正二年(1724年)复设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雍正十年(1732年)裁守备设都司。据有关记载,光绪年间墟沟的把总先是武克相,外委王锦和,他们的全称是“东海营北城汛左哨把总”。到光绪十六年时“漕标东海营专防北城汛把总”是马玉良。到光绪二十一年的时候,北城汛把总又是武姓,南城人,是墟沟邵鸿举的内弟。汛兵也分工不同,有弓箭兵、鸟枪兵等。

墟沟城后来有5个城门,东西南北路头各有一座城门,小南街头还有一座小城门,与南街城门分别在涧沟的一东一西。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奏派抗法名将、提督冯子材(1818—1903)率兵来云台山办防。冯老将军时年77岁,仍英勇如前。冯子材到墟沟,先住在地藏庵(即今墟沟小学处),几天后,移住西路镇镇董邵鸿举家客房的东堂屋。有一天,冯子材和地方上的士绅邵鸿举等徒步视察墟沟城墙,先到南门,登上城楼,纵览墟沟全貌,看山海相依,风光绮丽,更觉得此处形势紧要,要加强防备。便随口问道:“此城南门到北门,有几里?”因为冯子材是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说话难懂,几位墟沟大佬都听成“南城到北城有几里?”,邵鸿举连忙答道:“南城到北城,八十有余零。”冯子材一听,惊讶地说道:“好大的城哟!”这一故事让人们讲了几十年。后来,冯子材在墟沟周围就明季防倭炮台,装配大炮,在西墅、孙家山、黄石嘴3地设炮台4处,计大炮11尊。同时在孙家山、棺材山、大岭头屯驻海防勇营计5营,在墟沟招募民团300名,均负责陆地防务。其水上防务则由外洋水师负责。

墟沟营的校场则在城外,即今文化馆处。面积较大,东到涧沟,北到铁路,西到海棠路。明清两代都在这里训练卒伍,检阅士兵。笔者的岳父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儿时就曾看过在这里操练士兵。老人家只记得,将台上的小旗子朝这一扬,队伍就跑到这边。小旗子朝那一扬,队伍就跑到那边。笔者的祖父锡琮公在笔记中记录了清代士兵操练的形式,有站队式和连环阵、三才阵、方营阵三种阵法。站队式是这样记述的:每逢参演,官兵至校军场,分两翼站成队伍,士卒衔枚肃静伺候。大人临营,放进营炮三声,吹手奏乐候。大人升公座,各官弁叩见毕,将官禀请大人发令。参阵当堂令旗一招,号炮一声,马兵上马。红旗一招,号炮一声,各队请纛,脸向上。又红旗一招,号炮一声,将台奏乐,各队伍点鼓向上而行,当堂交乂,从两肋走下。第一层枪炮,第二层弓箭,第三层藤牌,第四层杂技,第五层马队,锣一声,站齐听令。而阵法的排练,却多以螺号指挥,彰显了我们的地方特色。至于三种阵法,这里就略而不述了。

墟沟城到民国15年(1926年),北洋军阀孙传芳来墟沟时还完整,西城门上悬有“棨戟遥临”四字匾额以欢迎这位督军。到抗日战争之后城墙便不存在了,只有墙基和护城河尚存。如今,“秋潮城外市,春笋路边楼”,墟沟已经旧貌变新颜了,高大的楼房,鳞次栉比的建筑早已冲破了旧城的范围,一座现代化的海滨新城巍然矗立在黄海岸边!

供稿 | 张树庄

编辑 | 王浩歌 李 晗

初审 | 郝 芳

审定 | 魏 鹏

Hash:1175ef99af5eff4cfb005ad64788f3b6cb95ca8b

声明:此文由 叨叨三国事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