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43个神秘崖墓俯瞰人间一千多年

“三角镇石栏村发现崖墓群!”近日,雪燃专程来到崖墓群所在地,重庆綦江区三角镇石栏村一个叫界碑的地方,探秘悬崖峭壁上的墓群。

01-是墓穴还是居屋

石栏村界碑位于三角镇东面,经过30多分钟的长途跋涉后,我们来到一处斜坡上,带路的村主任曾明强指着眼前的峭壁说,“你们看,崖墓就在这山壁上。”顺着曾明强的手往上看,我们发现,陡峭的山壁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墓孔。

这是一处蜿蜒起伏的山脉,自西向东延伸,布满墓穴的峭壁就是这处山脉中的一段。我们看到的墓穴群就分布在面积约1500平方米的峭壁上。我们所处的位置实际上就是这座山脉的腰间。

我们认真地统计了一下,这座山壁上有43个墓穴,也就是说,这里曾经沉睡着43名先人的魂灵,这个数据让我惊叹不已。

苍海桑田,地质变化,距离地面最近的墓穴下堆积了泥土,长出了杂草,最低的墓穴距地面的高度仅2.2米,墓穴门楣已被后人破坏的面目全非了。为了探究墓穴里的秘密,雪燃决定攀登悬崖进入到最顶上的墓穴里去。最高一个墓穴距地面大约10米,石壁看上去很陡峭,但走近一看,发现峭壁上竟然还有用来攀登放手脚的石槽。没费多大劲雪燃便攀上了其中一个墓穴。

猫着腰钻进墓穴,发现墓穴是洞口小里面大,最高处有约1.8米,雪燃能够站直身子。这个墓室有3层,第一个墓室有上下两个平台,第二个墓室在第一个墓室上方,仅1.5米宽,高不过1米,人只能蜷缩在里面活动。

墓室顶部呈六角形,六角交接点是一个圆形体,圆里有一个类似花瓣的图案。

雪燃发现,墓室内不但有排水系统,还有通风口,瞭望孔,室内石壁上凿有大小不等的小平台和洞孔。墓石一角还有明显的被烟熏过的墨黑色痕迹。看到这一切,雪燃就纳闷了,这到底是葬人的墓穴还是活人居住的石屋?

雪燃再次攀壁进入另一座墓穴。这个墓室不大,墓室长1.48米,宽1.48米,高0.95米。墓室石壁一角同样有被烟熏过的痕迹。在雪燃进入的4个墓穴中,都有这种被烟熏黑的石壁。

雪燃再次发疑问,这些洞穴到底是葬死人的墓穴还是活人居住的石屋?

02-崖墓用于避难

到底是葬死人的墓穴还是活人居住的石屋?带着这个疑问,雪燃现场电话询问了綦江区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他告诉雪燃,三角镇界碑崖墓群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就发现并登记在册,这个墓群已被文物专家考证确认为东汉时期的墓穴。

后来,雪燃在三角镇2009年的文物普查册中,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记载:界碑崖墓群位于綦江县三角镇石栏村,该崖墓群坐西向东,目前已现发现43座。分布面积达1500平方米,每座墓穴相距2米到3米,多数门楣被损坏。M24为双层门楣,两面坡顶,墓室长1.48米,宽1.48米,高0.95米。该崖墓群对于研究东汉--六朝时期的历史、葬俗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这段文字看,界碑崖墓群产生于东汉--六朝时期。雪燃在相关史料上查到:“人死后在岩壁上凿洞穴埋葬”,是东汉先民的习俗和殡葬遗风。

那么,墓穴内被烟熏黑的石壁又是怎么回事呢?文管所工作人员说,汉代崖墓本身就是一种仿生人的住宅、凿山为室的墓葬形式。它比常见的墓室更具有隐蔽性和安全性。

明清时期,包括四、五十年代墓穴被活人破坏后,人们把墓穴当成了躲避战乱时的临时居所,为了居住方便,人们将墓穴进行了改造。比如说,修了瞭望孔,通风口,排水系统等,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人们在洞内生活,烟熏火燎造成石壁被熏黑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綦江地处川黔古道旁,很早以来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成了一个是非之地。南宋末年(公元1258年),蒙军入川,所向披靡,号称两年血洗中原蒙古大汗,却在合川钓鱼城受阻,钓鱼城保卫战长逾36年,被欧洲人称之为“上帝折鞭之处”。

元朝末年(公元1363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明玉珍在重庆建立大夏国,年号天统,是年为大夏天统元年。这一年,南平綦江长官司改为綦江县。明玉珍起义,“西营八大王”张献忠反主转战,白莲教活动日盛,清代贵州土司争权占地,直到近代的军阀混战。

战乱频仍,綦江城备受摧残,包括三、四年代,三角镇周边乡镇土匪猖獗,民不聊生,百姓到处躲藏。像三角镇界碑崖墓这类踞险而造的洞穴,自然就成了人们躲藏偷生的好地方。

据介绍,墓穴内被烟熏黑这种情况,在綦江境内的其它崖墓中都有类似的现象。

03-崖墓文化之迷

据三角镇文物普查汇编册记载,除石栏村界碑的崖墓群外,三角镇的桐垭金银、黄泥湾、海会寺、洞子河、双龙湾等地还遗存有5处崖墓群共22个崖墓,其中以界碑崖墓群为最多。据不完全统计,三角镇境内就多达65个崖墓,这种现象是十分罕见的。

据綦江区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介绍,綦江境内崖墓众多,而且造墓精致,崖墓的石刻艺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雕刻精美,既是古人生活状况的写照,又是东汉时期当地社会文化的缩影。

一千多年前的先民在死后为什么要葬于岩壁洞穴?一直让世人迷惑不解。

据文史资料记载,崖墓,俗称“蛮子洞”,是汉代较为流行的一种仿生人住宅、凿山为室的墓葬形式。《后汉书·冯衍传》载:“凿崖石以室兮,托高阳以养仙。”这是崖墓最早见于文献的记载。到唐宋时期,因其年代久远,时人不识,崖墓又被附会成了修仙炼丹的“神仙洞府”。南宋大诗人陆游指崖墓为“古得道之人藏丹之所”,因此,崖墓又被蒙上了幽秘神奇的色彩。

清道光《綦江县志》记载:“渝州远近多七孔子,而綦江最多,横于山颠,或河岩石壁上……去地什高,需数十步长梯可上人,窥内洁净干燥,空无所有。”

抗战时期,郭沫若到重庆曾经考古崖墓,但终因战争而停息。崖墓文化之迷,还有待世人进一步揭秘。

(雪燃/文图)

Hash:790336b3d1ce27a5386a94b70e1e3323aade1eed

声明:此文由 作家雪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