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安周家大院,一座古朴的宅院

一座古朴的宅院

李中满

周家大院位于东安县横塘镇横塘村,距镇中心街道约五百米。始建于明末清初,坐西向东,有九正十八横三十栋大小房间三百二十余间。每栋房屋都重楼翘檐,非常壮观,是我国湘南边陲古代建筑民居代表作之一。

周家大院布局合理,最中心位置是祠堂,因为年久失修,早些年倒塌被拆除了。祠堂前原有四对八根栓马柱,文官到此要下轿,武官到此要下马。可如今,这里只留下一对半(三根)栓马柱和几间可能是后人修建土坯房,显得颓败和荒凉。

但综观周家大院的总体格局,仍能看出当时的辉煌。祠堂左右各有多个院落,每个院落由三正多横组成。院落之间是整齐的小巷,统一铺着青石板,连接着各家大院。每栋房子都有高低错落的马头墙,既显美观,又能起防火作用,它是中国南方赣派建筑、徽派建筑的常用格式之一,在当今纯钢筋水泥建筑群中,这些马头墙则显得更加珍贵。

每个院落都有精雕细刻的门楼,由门楼进去是装饰精美的照墙(到屏障作用),再进去就是天井、厢房、侧房、正厅等。每家大院正屋与侧屋的天井里,都有一个大水缸、几个摆放花盆的石柱。大水缸用来养金鱼,缸里水还可以用于消防救火。

周家大院每栋房子都雕梁画栋,门窗、墙壁上刻有福、禄、八仙、花鸟龙凤等各种不同的图案。这些雕刻神态逼真,寓意深刻,引人遐想,给人启迪,远比现代建筑更富有艺术情调。

周家拥有如此精美的院落,一定有过辉煌的历史。然而,我问现住村民,多人说不出来,他们只知道自己的祖先是从南京搬过来的,这房子是土改时分到地主家的。我问地主的子女现在何处,村主任说:(解放前逃)出去了的,现在都发展得很好,留在家里的都不行,有几个光棍,一辈子没成成亲,有的已过世。

村主任把我们带到一个院落,说这家有一张雕刻精美的牙床,双重浮雕,有人出了四万元主人不肯卖。可惜主人不在。村主任说,这天井里的青石板雕刻着一条鱼,可我们看了很久也没有看出来。于是,村主任就用水把石板洗干净,这时,我们才看清,一条大鱼藏在水草中,只见头尾,更显生动。

同去采风的县摄影家协会几个会员,从不同角度拍摄着这些精美的雕刻,而我更关心的是这周家大院背后的人文、历史内涵。我想像着昔日周家子弟生活在这大院里的情景,他们肯定也会像今天的摄影家们经常观赏和琢磨这些雕刻,在这种充满人文、艺术的氛围中生活,他们一定过得非常开心……

奇怪的是,大厅的两个石墩不见了,替而代之的是一垒红砖。村主任解释说,这石墩因为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被人偷去了。住在这里的是一位光棍老人,年轻时在外地打工,因为发烧导致耳聋。他就是这房子原来的主人。土改时,他家三进多横住房全部均分给贫苦人家,他父母只分到了一间正房加一间厢房,后来房子不够住,就在正屋后面搭建了一间土坯房。而现在,住在这个院落里的人都搬出去了(因为周家大院被定为市级保护文物,不许拆建),只剩下了他一个人。由于房屋年久失修,屋顶多处漏雨,一侧梁柱已经腐朽、垮塌,门窗歪斜,蛛网密布,地上青砖几乎全部坼裂……曾经何等风光的住宅,现在竟如此不堪!整个大院,就像一个毫无生机的病危老人。假如周家先辈还在,看到自己辛苦创下的基业和后人现在的状况,会做如何感慨呢?

正当我们准备离去时,一位在进村水泥路上晒谷子的中年男子对我们说,你们来这里光看建筑,不知他们的历史,看了有什么意义呢?于是,我们便停下来听他讲这里的历史——

周家祖先是明朝时从南京迁徙过来的。当时不知周家三兄弟犯了什么罪,成了朝廷钦犯。他们一路南逃,逃到了这南蛮之地,见这里群山环绕,土地肥沃,民风淳朴,便决定在此定居。他们在桥头圩市边修建几间铺面,做起了生意。后从安全角度考虑,有一人迁居紫溪,另一人迁居全州。留住横塘的是老大,长得非常英俊,又很会做生意,不久就被当地一位土财主看中,招为女婿。这财主的女儿是一位麻婆,可人很聪明,身体也非常结实。他们成亲后,不几年就生下一堆儿女。

周家老大精通风水,他相中了横塘西边群山下的一块宝地,那里山峦起伏,是一条龙脉。他想把那一片地都买下来,可主人不肯。于是,他想出了一个主意,说在那里只建一座院落,供本地子女求学。可在写契书时,他买通了写契先生,将“一”字改为“千”字。此后,山下这片平地就成了周家祖住地。

周家后人迁居宝地后,财运更加亨通,人才辈出……

那个中年男子讲到这里,我们插问:周家大院出了哪些名人?他却说不出一个来。

一群古建筑,必定会有一个传奇故事。但愿故事不要在我们这一代失传,愿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选自李中满《周家大院》)

来源:东安城市在变化 编辑:邓伟

赞是一种鼓励 |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更多精彩内容,戳原文

Hash:4e2b229550420910ea75937f58db10be194b80db

声明:此文由 我爱东安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