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成败在于“我有你没有的”

日前,“钟山学堂”第四讲特邀江苏文化旅游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开讲《江苏博物馆与遗产旅游》。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博物馆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在文博场馆创新与遗产旅游开发上,又有怎样的规律可循?

文字: 李子俊(南京日报、南报融媒体记者)

排版:李冬阳

来源:博物馆头条

01

苏文旅家底“丰厚”

每20万人 拥有一座博物馆

“江苏拥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数量在全国各省(市、区)中能排到前五、前六位,论5A级景区数量则是全国最多的省份。”龚良说, 初步统计,江苏旅游资源中,文化遗产就占了七成。

龚良细细地盘点了江苏的文旅家底: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包括苏州古典园林、明孝陵中国运河(江苏段);拥有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包括南京、苏州、扬州徐州镇江淮安无锡南通泰州常州常熟宜兴高邮,数量居全国第一;还有中国历史文化街区5个,中国传统村落26个。

江苏的文物资源也灿若星辰,拥有不可移动文物2000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1处,可移动文物280余万件;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0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25个。江苏还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重镇,现有戏曲剧种23个,有剧团支撑的18个。“百戏之祖”昆曲,也是发源于江苏。

龚良表示,目前,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已登记298个,尚未登记的有近百个。“也就是说,江苏大概有400个博物馆,全省8000万人口。算下来,每20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已经达到比较高标准的小康水平。”他说,不仅如此,博物馆的数量、规模和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最近十几年,江苏的博物馆数量和场地面积都大幅增长。比如南京博物院,为公众服务的展览面积从原来的不足1万平方米,到今天的3万平方米,服务公众的面积增加了两倍,接待能力也大幅增长。“最近三年,江苏走进博物馆的观众,是全国最多的。”

坐拥这样丰厚的文化、文物家底,龚良认为,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文化遗产与博物馆的组合应成为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全可以依托这些文化遗产,讲好博物馆故事,把它们变成旅游资源,用来“揽客”。

02

博物馆、遗产地互为补充

堪称“最佳拍档”

龚良表示, 江苏省内的博物馆可以分为六类:与遗产地有效结合的博物馆;利用文物藏品新建的博物馆,如常州博物馆;传统建筑修缮后成为博物馆,如甘熙故居修缮后成为南京民俗博物馆;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如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纪念性博物馆,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行业博物馆和专题博物馆,如南京地质博物馆

他认为,一个博物馆的成败,不在于大小,而在于“我有你没有的”。这六类博物馆里,最出彩的是与遗产地有效结合的博物馆。比如镇江博物馆,新馆的面积不到8000平方米,但是因为它右边有一个原英国领事馆旧址,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左边有一个镇江商会旧址,对面还有一块地。“我们力争把它建设成‘四位一体’,领事馆旧址原址陈列,镇江商会做专题展览,博物馆做文物展览,对面一块空间可以做镇江历史陈展。”他说,再比如扬州正在打造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但游客如果跑到任何一个遗址点、一段流域上参观,根本无法一览其全貌,体会不到它的壮观,而用博物馆、数字化进行宏观呈现,效果就要好得多。“ 这样一来,实现了博物馆与遗产地有效结合,便是独一无二了”。

此外, 考虑到文物保护的需要,遗产旅游具有“资源脆弱性”,而博物馆可成为有效的替代。比如敦煌莫高窟,如果白天进去的客流量过多,当天晚上,壁画上就会凝结成小水滴,不利于文物的保护。但大量的游客不远万里而来,就是想一睹敦煌壁画。为了解决这个供不应求的矛盾,2014年,莫高窟建了一个数字展示中心,打造了球幕影院,游客可以在影院里欣赏每个洞窟的高清壁画,然后再乘摆渡车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按照既定路线进洞欣赏壁画。此举缩短了游客在洞窟内停留时间,并将对洞窟历史文化的了解体验和对文物的保护很好地结合起来。

中山陵也是如此,孙中山的墓室,也不能容纳太多人参观。 所以不妨参照莫高窟的模式,把遗址和博物馆相互结合,既保护了文物,又满足了游客的需求。”龚良说。

03

多样性展演活动

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根据测算,如果观众在博物馆里停留超过3个小时的话,大概会有一半的人会选择吃上一两顿饭,还有一半的人会考虑在当地住上一晚。那么, 如何延长观众在博物馆内的停留时间,从而拉动旅游相关产业经济

龚良提出,要举办多样性的展览展示、展演活动,讲好中华传统文化和江苏地域文明的故事,让每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能找到所爱。 以南京博物院为例,目前采取的是“一院六馆”的方式:历史馆展示江苏古代文明;特展馆打造国内外精品展览和以院藏珍品为主的主题展览;艺术馆按照艺术品的质地分类展示院藏文物以及专题展览;数字馆以网络参观和现场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让观众体验中华文明;民国馆通过情景再现,展示民国时期南京风貌;非遗馆则以动态方式,展示江苏非遗项目。

比如南博的一大打卡亮点——民国街,用不可移动文物的特性,再造了城市历史景观。这里的邮局是新街口民国老建筑的缩小版,银行是白下路的民国老银行的缩小版,里面几乎所有的建筑,都可以找到历史原型,让人们能够感受到80多年前的城市风貌。这样一来,南博既是博物馆,也是休闲场所,旅游目的地,所以南博也是4A级景区。

再比如,用艺术展览配套文创。龚良说,他们做过一个和捷克新艺术运动代表人物——穆夏相关的展览,并配套了和展览相关的文创产品,如杯子、张贴画、明信片等小物件。效果出乎意料,展览的成本不到270万元,结果展览的门票卖了450万元,文创产品卖了540万元。

此外,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博物馆,会让博物馆变得更加好玩。南博把昆曲进行活态展演,近年来每年都有400多场演出,其中还包括“梅花奖”得主,也是叫好又叫座的典范。

龚良说,2018年,南博一共接待了360多万名观众,八成以上都是外地人,平均逗留时间是3小时50分钟左右。2019年,一共接待了416万观众,89.5%都是外地人。以2018年的数据来测算,南博对南京旅游形象贡献度达到10%,带动了南京整个城市15.8亿元的旅游相关收入,对南京旅游的贡献度非常大。

04

抓住“最特色”点

集中精力讲好地域故事

全国有那么多的文化遗产,如何脱颖而出,成为游客乐于打卡的网红胜地?龚良提出了“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很多特色就是没有特色”的观点。他认为, 不能贪图“大而全”,而是要找出最出彩的那个点,集中发力,讲好特色地域故事。

他说,文化遗产中,比较高级的是文化景观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文化景观,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和人类的共同作品”,是世界遗产中的一种类型。

西湖为例,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湖文化景观,由西湖自然山水、“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和西湖特色植物6大要素组成。

“我们南京有玄武湖,它的资源禀赋也非常不错,旁边有明城墙、中山陵,山水城林的景观很好。为什么西湖能成为世界遗产,而玄武湖却不是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说故事的能力。”龚良说,西湖的“西湖十景”闻名中外,把传说、故事都融进了景致,比如“苏堤春晓”“雷峰夕照”等,让自然和人文有机结合。这也是玄武湖需要借鉴的地方。

“找出最特色、精华的那个点,最好一句话就能概括。”龚良说,扬州在这点上就概括得比较好,扬州的名片有“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中国人居环境奖”,都是精准概括了特色,让人记忆深刻。

Hash:58a2269b927b80944f267de74e3e5e871a46da90

声明:此文由 中经文化产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