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出土元朝圣旨金牌,可是看到上面一个字后,竟让人怀疑是赝品
在温州博物馆举办的“草原游牧文化”大展,掀起了北方游牧民族草原文化热。而在展会上展出的三百件珍贵文物中,有一件引人注目的珍宝——圣旨金牌。这枚金牌为圆角长方形片状,圆穿缘上錾刻“张字九十六号”6个汉字,被誉为内蒙古大学民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不过,这枚珍贵的宝物,就是因为上面所篆刻的一个文字,差点被当成了“赝品”,而作为普通的金子熔化,你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小编这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61年在科右前旗索伦镇索伦屯,有一对夫妇在洮儿河挖取河沙准备修房子,老李突然感觉到砂石的下面有一个很硬的东西,他好奇的将硬物上的沙土扒干净,竟然发现了一个凿有圆孔的金属牌子。只不过这块金属的牌子模样普通,上面沾满土锈,虽然有一些模糊的字迹,但是老李也没有将它当一回事,而是将金属牌带回,并丢在了家中的角落。
老李有一个朋友老乌,老乌对文物比较感兴趣,他来老李家做客,无巧不巧地看到了这枚奇怪的牌子。于是他就主动地询问起金属牌的来历,经过清洗,这个金属牌子,就露出了本来的面目,老乌看着金属牌上的字迹,虽然不认识几个,但觉得这牌子上的一些字体和蒙古老书上面的字体很像,他就大胆地猜测,这枚牌子非常珍贵,说不定真的是元朝的宝贝。
老李虽然觉得老乌说得有理,但他觉得金属牌就算是文物,也不值几个钱,他直接将其放在了家里的箱子底下。不过他去世的时候,却突然想起了这个金属片,并将它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小李。
小李从小就对文物感兴趣,而且做的就是收购一些乡下的老物件的工作,但是他经手的老物件,基本都是一两百元左右的低端货。因为眼力有限,所以他看到这个金属牌的时候,也没往心里去,毕竟一个轻飘飘的金属牌,又能有多大的价值呢。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小李在外倒腾文物好几年,却因为买到假货而赔了本,欠下了好几万块钱的债务,1999年,走投无路的小李,只能回到了家中,他在清理家里的旧货时,突然看到了父亲留给自己的金属片。
山重水复的小李,只能是有枣没枣,先打三杆子了,他手拿金属片,来到乌兰浩特市找到了中国收藏家协会的刘会员,刘会员首先分辨出这枚金属片的材质是是金子,他接下来,还认出了上面的文字“张字九十六号”等六个汉字,他想用12000块钱,从小李的手上买下这个金属片。小李觉得价非所值,他又跑到吉林,找另外一位更有名的收藏家去鉴定,可惜的是,元代的号,都会写成“號”,而这块金牌上的“号”字,却是一个简化字,这让专家直接断定,这是一个近现代人制作的假文物。李献功灰心丧气了,就真的以为这是一块普通的金片,甚至想将它拿到金店熔化,当作金子出售,估计能卖一两万块钱,也可以应应急。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刘会员给他打来了电话,原来他找到了乌兰浩特市一位收藏大家,这位收藏大家辨认出了牌子正反两面的巴思巴文字,这两行巴思巴文的意思为“皇帝的圣谕是不可侵犯的,谁要违背,将会被处死。”巴思巴文是一种死文字,普通的人根本不认识,能通读并使用的人,全国也找不到3个,更别谈造假了——这简直不可能,而且他通过查资料,知道元朝的时候,“號”和“号”是通用的,最后,他断定这就是价值连城的元朝圣旨金牌,这枚金牌终于逃过被融化的命运,最后被收藏于内蒙古大学民族博物馆。
不过这枚金牌被发现的经历,着实是曲折了些。先是被当作废物随便丢弃,接着被当成铜片扔在箱子底下,后来终于被小李售卖,又差点因为一个“号”字被当作假文物,若不是文物大家认出了这枚金牌的真正价值,恐怕它真的就被当作金片熔化了。想一想,真是万幸啊!
Hash:68b580b06499e300ac9fd95fbb2e170b6dbed26e
声明:此文由 历史解密坊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