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人,你根本不知道交三桥在哪里!
1
都市传说中的交三桥
任何一座城市都有一些流传于市民间的都市传说,它们或是灵异事件,或是英雄事迹,或是名人轶事;它们充当着市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至于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并不那么重要,有的人信以为真,也有的人只当故事来听。
今天的交三桥地铁站(摄L)
在流传在昆明市民间的都市传说中,交三桥有很高的出镜率。
在这些都市传说中,最早交三桥也叫交丧桥,是老昆明出殡送葬的一条必经之路。城里的送葬队伍到这儿就不走了,交给城外的专业人士,也即“交丧”。
据说,这也是三界交汇之地,灵车往交三桥一过,灵魂就走了。因此,如果灵车开到交三桥前坏了,就是非常不好的征兆,表示逝者不肯撒手。
传说中的“交丧桥“交丧
网络上的许多都市传说在说交三桥的灵异事件时,往往会配上上方这个图,但是经自然君考证,此图并非交三桥。
图中的送葬列行,从北门出城后正往小东门方向走去,而北门原址在今北门街端坡头,小东门原址在今青年路北段圆通街口。虽然大致是往交三桥方向,但是事实上,距离交三桥还远。
小东门的旧照
2
交三桥来源之争
“交三桥”这个名字的来源,其实也有不同的说法。
今天交三桥附近的老小区(摄 Stephanie)
说法一
上文中,我们提到在这些都市传说中,最早交三桥也叫交丧桥,这是交三桥来源的第一种说法。
说法二
第二种说法中,交三桥原名“焦三桥”。据传,古时明通河这一带两岸的人们来往靠渡船,很不方便。有个叫“焦三”的人,认为修桥铺路是善事,便捐资修了这座桥。
桥建成后,交通方便多了。为了纪念和感谢这位施主,人们便用他的名字作桥名,取名“焦三桥”。到了民国时期,才用谐音改名“交三桥”。
如今的交三桥
说法三
第三种说法,交三桥之所以叫交三桥,是因为那里“南有太和街,北有环城路,东有小猪场路”,这三条城外的街道交汇于大东门前盘龙江上的溥泽桥,交三桥因而得名。
这三个说法中,第一个说法源于都市传说,不足以取信,至于第二个说法和第三个说法究竟哪个才是真的,也很容易确认,毕竟一个说在“明通河上”一个说在“盘龙江”上,只需要了解交三桥的真正位置就行。
今日的交三桥
不过如果我说“你根本不知道交三桥的具体位置在哪里”你可能会不同意,不过,这的确是事实!
甚至于自然君及小伙伴采访的在“交三桥”边上住了30多年的老人,同样不知道交三桥在哪里!
3
你根本不知道交三桥在哪里!
明通河是一条在盘龙江东、北京路西侧,与盘龙江平行的河流。
《昆明市志》第一分册称:“明通河是金汁河在三元闸的分流,源于云南军区附近,沿北京路西侧至交三桥又转向东南,经明通巷、市政府(指东风路上老市政府)、塘子巷、明通路,穿火车南站向南,在张家庙与清水河相汇后叫大清河,于清水河村入滇池。”
上世纪50年代以后,明通河城内段逐步被覆盖,埋在房子或街道底下,成了暗河。
事实上,交三桥的确位于明通河上!
交三桥的位置,大抵在北京路与人民西路的交界处,也就是现在地铁站的位置,不过随着明通河被覆盖,交三桥自然也就消失了!
交三桥原址的大体位置
而在第三种说法中提到的,盘龙江上那座桥,其实并不是交三桥,也不是溥泽桥!
(溥泽桥其实也确有此桥,但是为了避免混淆,本期就先不提了)
盘龙江上的“大东门桥”被很多人误认为是“交三桥”(摄 Stephanie)
它的大名最早叫“至正桥”。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0年),故名“至正桥”,是一座三孔石拱桥。明末改名为“溥润桥”。溥者,宽广之意;润者,光滑之意。清康熙25年(公元1686年),重修此桥。
因重修后的溥润桥两侧有铁制栏杆,形似火链,民间便称它为“火链桥”。
此桥又地处大东门外,故亦把它叫作“大东门桥”。
从“大东门”原来的位置向东看,大东门桥和交三桥原址相隔不足200米(摄 Stephanie)
在“交三桥”消失之后,交三桥这个名字逐渐代表了包含大东门桥在内的一块区域,加上大东门桥并没有任何的名称标记,许多人逐渐认为“大东门桥”就是“交三桥“。
自然君和小伙伴在寻找资料时,采访了几个住在“大东门桥”边一百米以内的老人,他们原本是昆明人,不过并非在”交三桥“附近长大,而是在三十多年前迁居至此。
几位老人坚信盘龙江上的“大东门桥”就是“交三桥”,并且向我们介绍了在“交三桥”边生活三十年的许多点滴。
足以看出,绝大部分人对交三桥这个地名的误解有多重。
在大东门桥边生活了三十年的老人(摄 Stephanie)
(当然,虽然几位老人对交三桥地名有所误解,我们依然十分感激他们为我们介绍生活的点滴,也感受到了他们对盘龙江的热爱,几位老人介绍的点滴,将在后续文章中登出。)
4
惨案——历史比传说恐怖
看到交三桥的都市传说,也许有些人会觉得有几分恐怖,其实,交三桥的历史要比传说恐怖的多!
日本军机对昆明进行无差别轰炸
1941年那个冬天,龚达文15岁,上小学六年级。一年前经人介绍,他成为滇剧泰斗栗成之的弟子。彼时,昆明人喜欢滇剧,龚达文住在师傅家,放学回家,往往会在庭院里练上几嗓子。
出生于1936年的著名作家张昆华,小时候常由祖父看管,冬日的昆明阳光柔暖,他的祖父会把他拉上背,到盘龙江西岸逛一逛。
而位于武成路的张学成毛笔店,一如既往地早早开门营业。店里的制笔师傅端坐在铺面顶楼,开始做活。
然而,只要日军的轰炸机飞临昆明上空,生活的常态就会瞬时改变。从1938年9月28日开始,日军对当时中国重要的战略后方——昆明,进行肆无忌惮的轰炸,持续了5年。
被击落的日本军机
1941年12月18日早晨,越南河内天还未亮,10架日本轰炸机便已起飞,目的地是555公里外的昆明。
日军飞机起飞的线报传到了昆明,五华山一座高100多米、碉堡般的瞭望台挂起了一个红灯笼,同时,宪兵手持旗子骑上单车,奔上大街通告市民“紧急疏散”。飞机离昆明越来越近,这时的五华山瞭望台升起了第二个灯笼,空袭警报响起。
此时的张昆华被他的爷爷背起来,往交三桥外的农田跑。当时的交三桥,挤满了大量出城躲避的市民。张昆华说,当时三桥路面相较狭窄,但是交通要道。
如今的交三桥依然车流很大
一辆抛锚的军车挡在了路中间,从三个主要道路方向来的人被堵在了这里。张昆华的爷爷背着孙子,拼命地在人潮中挤出一条路来。
此时,昆明大部分地区都听到了刺耳的飞机轰鸣。龚达文和他的小伙伴一从状元楼的学校出来,七八个同学便一路狂奔,向金汁河边有大树的地方躲避。
排在前面的飞机已经到了交三桥。人们惊慌地看到,飞机左边机翼抖了一下,那种被龚达文称为尾部泛着刺眼金色——“金光闪闪”——弹尖朝向地面的炸弹,扑向下面密集的人群。
巨大的爆炸响起,龚达文狠狠抱紧一棵河边的柏树,而张学成笔庄来不及跑的师傅迅速躲到了桌子底下。
日机在交三桥附近陆续投下炸弹,一颗、两颗、三颗……投完炸弹的日机还转身,对地面进行轮番的机枪扫射。
张昆华的爷爷不敢跑了,他把张昆华放在田里,然后趴在孙子身上,为他挡住可能飞来的弹片。这时的交三桥,尘土、石块混合着人体的血雾,一片听不到声音的哭喊。
龚达文已经记不清抱着那棵大树有多久了。直到日机已经离开很久,他才敢松手。几个孩子出于好奇跑到了交三桥,“尸骨遍地,有断头的,有断脚的,偶有稍微完整的遗体,衣服也成了破衣烂衫,有的遗体则成了尸块”……这位现年88岁的失明老人,穷极满是皱纹的脸上肌肉,横着脸、嘬着嘴、挤着眉地回忆着日军轰炸之后的惨状。
据记载, 1941年12月18日,日军飞机在昆明交三桥、麻园、席子营、北沙河埂、吹箫巷和环城东路一带共投下23枚炸弹,炸死365人,史称“交三桥惨案”。
日军炮火下的废墟
现在,许多昆明人或者许多住在昆明的人,都不知道交三桥的具体位置,交三桥背后的历史更是早已被遗忘。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地方与历史被人遗忘。“人与自然杂志-说滇”栏目,带您探访那些正在消逝的昆明记忆!
参考资料:
1.《容易被混淆的昆明三座桥》,李永顺
2.《消失的昆明古城楼 历史与照片证明它们来过》,温暖深知
3.《昆明长春路记忆》,郝性中
4.《“交三桥惨案”:1941昆明血色记忆 》,都市时报,尹翔
Hash:6d90d70c401613546390cc468dcc170e84001762
声明:此文由 人与自然杂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