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重要党史遗址遗迹巡礼,你知道哪几处?

江阴是一座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素来民风淳厚,民性刚毅。当历史的车轮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江阴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英勇奋战,涌现了一批卓越的农运领导人和众多革命烈士,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大功绩,让江阴这个名字在党的历史中留下重要印记。

如今,江阴留存有数十处见证峥嵘岁月的革命遗址遗迹,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一起去巡礼一番吧~

黄山炮台旧址

黄山炮台地处长江南岸的黄山上,自古为军事要地,明、清和民国时期在山上修筑炮台和军事设施多处。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对江阴黄山炮台进行了重点布防。解放战争后期,为突破江阴天堑,中共华中五地委、华中工委,以及人民解放军十兵团等先后对江阴要塞守军开展策反工作,并在要塞内部建立了地下党组织。1949年4月21日晚,人民解放军东集团军开始渡江作战。22日凌晨,在中共地下组织策动下,江阴要塞黄山炮台守军成功举行起义,撕开了国民党军队设于长江下游的防线,为渡江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炮台旧址现存明清土炮台遗址2处、清末混凝土炮台3处、民国钢筋混凝土炮台12处,另有弹药库3间、观察所1座、机枪掩体3处,是国内现存的颇具规模的军事遗址。1998年被命名为江苏国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5月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江阴要塞司令部旧址

江阴要塞司令部旧址为中西合璧的2层楼房,民国初年由江阴实业家吴汀鹭先生所建。抗日战争时期,此宅曾被侵华日军强占为驻澄警备司令部。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军队接收,1947年被作为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部。

1949年4月22日,江阴县城解放后,要塞司令部由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接管。4月28日,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首届党委扩大会议在此召开,成为海军司令部所在地。5月中旬,人民解放军江阴要塞司令部在此正式成立,刘世湘任司令员,唐君照任政委。此后,这里相继驻扎过陆军、海军部队。

▲1949年4月28日,华东军区海军领导机关在江阴国民党要塞司令部旧址宣告成立。图为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张爱萍在成立大会上讲话

1992年9月被列为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解放军某部正式将其移交给江阴市人民政府。经过精心修缮保护,旧址成为融名人故居、优秀建筑、党史遗址于一体的人文景观。2009年2月被命名为江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5月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

中共江阴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会址

1928年1月上旬,在两次后塍暴动取得胜利、江阴地方党组织和农民武装有较快发展的形势下,中共江阴县委在周庄耿家住基喉科医生何瑞金家召开了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会议由蒋云主持,与会代表30多人,代表江阴全县500余名共产党员。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共江阴县委领导机构。

这次会议对正确认识当时形势,明确革命斗争方向,健全党的组织,加强县委对全县各地党组织的集中统一领导,起到了重要作用。至1928年底,中共江阴县委先后组织领导了10余次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农民武装暴动,震憾了大江南北,为党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史增添了光辉的一笔。

1985年10月,中共江阴“一大”会址被列为江阴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正式对外开放,1998年3月被命名为江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7月1日重新修缮,扩建为中共江阴“一大”纪念馆,建筑面积450平方米。2011年4月被命名为首批无锡市党史教育基地。

江阴市革命烈士纪念馆

江阴市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江阴市双拥路8号,原名为江阴市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94年4月,2016年1月江阴市革命烈士陵园正式更名为江阴市革命烈士纪念馆。著名书法家沈鹏为纪念馆题写了园名,纪念馆建有1个纪念碑、2个纪念馆,展出革命文物310件。

东侧革命烈士纪念馆展馆面积为1100余平方米,1997年建成开馆,馆名由叶飞将军题词。西侧渡江战役纪念馆展馆面积1000余平方米,1999年4月筹建,开馆于2000年4月,馆名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

1998年3月,江阴革命烈士纪念馆被命名为江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2月,陵园内渡江战役纪念馆被命名为无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4月,渡江战役纪念馆被命名为首批无锡市党史教育基地。

朱杏南故居

朱杏南(1899-1931),江阴夏港人。五四运动后,朱杏南与旅外青年吴文藻等人组织夏港同志会,先后兴办阅书报社、补习学校,普及文化知识,传播进步思想。不久,又创办东袁村小学,捐资扩建夏港小学新校舍,为夏港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27年,朱杏南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江阴县委委员,参与组织领导了江阴农民暴动,为江阴农暴领袖之一。1930年9月9日晚,朱杏南在苏州寓所召开秘密会议时不幸被捕。次年5月19日,就义于南京雨花台

朱杏南故居由一座三间两层楼房和辅助设施等组成,为民国时期的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125平方米,建筑面积250平方米,是朱杏南早年生活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2000年挂牌为“朱杏南烈士故居”,4月被列为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修缮扩建为朱杏南烈士纪念馆,并在故居内展出朱杏南烈士生平事迹。2011年4月被命名为首批无锡市党史教育基地。2018年3月,夏港街道对故居再次修缮并重新布展,12月完成对外开放。

澄西革命烈士事迹展示馆

澄西革命烈士事迹展示馆由利港镇党委、政府投资100多万元,于2007年9月26日正式建成开放,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展示馆开放后,每年莅临参观的人数达1万多人次。2009年,陈毅元帅之女陈丛军及中央教育电视台摄制组参观展示馆,为澄西中学题词“弘毅而任重道远”;2月被命名为江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4月被命名为首批无锡市党史教育基地。

华士镇烈士陵园

2010年6月,为缅怀先烈,华士镇政府启动建设集纪念碑、烈士墓为一体的烈士陵园,于10月建成开放。陵园位于华士镇砂山北麓,交通便利,周边环境幽静,绿树成荫,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由纪念墙、浮雕壁、影雕、铜像、纪念碑、英烈石六部分组成。长8米、宽2米的纪念墙上雕刻着“浩气长存”,墙前矗立着徐茂如、承启明两位烈士的铜像,浮雕壁和影雕集中展现了革命烈士的斗争故事。在烈士墓区安葬着从党的创建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牺牲的37位烈士,烈士墓碑上均刻有烈士的事迹简介。2011年4月被命名为首批无锡市党史教育基地。

周水平烈士纪念馆

周水平(1894-1926年),江阴顾山人,1925年春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受党指派回江阴组织澄锡虞三县边区佃农开展抗租斗争,成为江苏农民运动先驱。1926年1月17日被军阀孙传芳杀害于江阴城内市桥西堍(南街青果路口)。11月,毛泽东在《向导》周刊上以“润之”为名发表题为《江浙农民的痛苦及其反抗运动》一文,热情介绍了周水平的斗争事迹。1993年6月,顾山镇政府对周水平烈士墓进行全面修缮,并在墓前修建仿古式砖木结构的周水平纪念馆。1995年12月纪念馆被命名为无锡市青少年教育基地,1998年3月被命名为江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3月,顾山镇党委对纪念馆进行重新修缮和布馆,展出周水平烈士生平事迹。2011年4月被命名首批无锡市党史教育基地。

叶飞手书陈毅诗碑

1939年5月1日,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叶飞率新四军第六团从茅山地区出发东进,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名义对日作战。国民党顽固派为限制“江抗”东进,勒令新四军西撤,并不断挑起军事摩擦。9月上旬,在江阴马镇湖塘里,“江抗”突遭国民党“忠救军”章晓光部的偷袭,副总指挥吴焜不幸牺牲,“江抗”指战员异常愤怒要与“忠救军”决战。国民党第三战区得到情报后,向新四军军部施加压力。10月初,新四军军部为顾全大局,经与国民党第三战区谈判,决定双方同时撤兵,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亲赴江阴传达军部指示,动员“江抗”西撤。陈毅来到江阴周庄定山湾“江抗”总指挥部,带领“江抗”西撤至西石桥进行整编。在西撤途中,陈毅看到满目皆是被侵华日军摧毁的国民党军队工事,便脱口吟诵七绝《夜过江阴履国防废垒有作》,抒发抗日豪情。诗文为:“江阴天堑望无涯,废垒犹存散似沙;客过风兴敌惶急,军民游击满南华。”1987年5月,原新四军第六团团长叶飞挥豪书写陈毅诗文。同年8月,江阴市政府将叶飞手书诗文勒石成碑,立于黄山之巅。

利用纱厂(公司)旧址

利用纱厂于1901年由地方实业家祝丹卿、吴汀鹭、钱以汀等9人合股筹建,1908年又创办利用公司,为江阴地区最早兴建的棉纺企业。1926年中共江阴独立支部成立后,在利用纱厂开展工运工作,积极启发工人的思想觉悟,秘密培养和发展工人入党。1929年4月,中共江苏省委派在无锡做秘密工作的陈唯吾(化名曹平)回到江阴组成临时县委,积极加强城市党的秘密工作和深入开展职工运动,先后恢复了利用纱厂等7个城区基层支部。11月7日,利用纱厂党支部在临时县委领导下,以发动工人改善生活为名,包围账房间,推举代表与资方进行谈判。经过斗争,资方同意为工人增加工资。1930年5月30日,为反对厂方无故开除9名工人,利用纱厂在党的领导下,以增加米贴为由,借纪念五卅惨案5周年的机会,发动全厂1300多名工人举行了为期三天的大罢工,虽遭国民党军警、商团镇压,但在江阴工人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利用纱厂先后更名为江阴五一棉纺厂、江阴利用棉纺织厂、利用棉纺集团公司。2000年4月被列为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江阴在具有历史意义的公司旧址上,建设城市“文化建绿”景观工程,将“利用纱厂旧址”建成历史文化景观,建筑面积41.04平方米。

兵燹灾民公墓

1937年11月,侵华日军在江阴定山、花山等地遭到国民党军队103师、112师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12月3日,日军100多人闯进花山北麓的曹鲍村进行烧杀抢掠。第二天下午,日军用绳索将42位男子(其中6位外地难民)两人一组背对背地捆绑在一起全部烧死,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曹鲍村惨案。事后,遇难者亲属将烧成一团、无法辨认的尸骨装入箩筐,埋在村旁一块空地上。1938年,村民集资在墓前立了一块刻有“兵燹灾民”字样的石碑,刻有36位当地村民的姓名和年龄。原碑于1963年由江苏省阶级教育展览馆运至南京作永久性陈列,现碑为复制品。1995年8月,江阴市委、市政府和原要塞镇党委、政府对墓地进行重修,建成“兵燹灾民”公墓,建筑面积50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200平方米,成为江阴见证侵华日军暴行的唯一铁证。由于花北路扩建原因,2013年4月4日,兵燹灾民公墓移址皮弄村花山安息堂内,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左右。

夏港渡江战役烈士墓

1949年4月江阴解放后,为缅怀渡江战役中在李沟头战斗中牺牲的111名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当地政府在李沟头河岸上修建了两处烈士墓。1965年2月,江阴县民政局拨款,夏港公社在李沟头村重建烈士墓,并将李沟头、后北庄等地的烈士遗骨迁葬于此。1970年后,江阴县政府按纪念设施标准,分三期拨款加以修缮重建,建有纪念碑、大理石碑基、水泥坟包、墓志铭牌匾和小桥通道,并修建了管理房和护坡护栏等。1982年,烈士陵园建成开放,占地面积64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2531平方米。同年8月被列为江阴县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3月被命名为江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6月被命名为江阴市党史教育基地。

地窖三烈士纪念碑亭

1947年8月起,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部联合江阴、无锡、武进三县反动政府,对江阴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武装“清剿”。为避开敌人锋芒,隐蔽开展对敌斗争,澄西和沙洲党组织在当地群众的掩护和协助下,构筑了隐蔽安全的地下密室——地窖。是年冬,中共澄武锡工委为加强澄西与武进的联系,在澄武交界处成立了武工组,组长为吴荣富,成员有徐银林、李银生。武工组成立后,武进县和西夏墅区地方反动武装立即四处搜捕。5月25日,因消息走漏,吴荣富3人被敌人用烟火围困在石庄官庄村地窖内。他们临危不惧,在销毁文件后壮烈牺牲。当夜,3烈士遗体被战友夺回,并秘密安葬在薛家桥柳家塘村和官庄村。1995年,石庄镇政府在官庄村东南百米处的老槐花港(后改为团结河)畔建造了一座正六角形仿古式纪念碑亭,正中竖立1.8米高金山石纪念碑,建筑面积24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243.8平方米。2011年6月被命名为江阴市党史教育基地。

二十三军英烈纪念碑

1949年4月21日晚,人民解放军东集团军向长江南岸国民党军队发起渡江作战。二十三军在抢占江阴段长江南岸滩头阵地及石庄、师姑墩、潘墅、璜土等地的激烈战斗中,瞿钦民、潘曾祥等200余名营连指战员英勇献身。大部分遗体就地埋葬在石庄及周边地区,但未立标志。2009年3月,在纪念渡江战役60周年之际,璜土镇党委、政府在官庄村东南专门建标立碑。纪念碑高6.55米,碑体镌刻着粟裕大将为渡江战役的题字,以及江阴市委、市政府撰写的纪念碑文,周围种植松柏花木,绿树成荫,建筑面积10.7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273.8平方米。

万安桥战斗遗址

皖南事变后,日、伪、顽加紧勾结,大举进攻江阴抗日游击根据地。1941年1月下旬,为执行蒋介石南北夹击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方针,“忠救军”澄锡虞军事专员兼江阴县长王文甫率部从宜兴进驻江阴青阳、桐岐泗河口,与“忠救军”澄锡虞别动大队长高杏宝部会合,企图阻隔澄锡虞与澄西两块抗日根据地的联系。1月30日,为迎头痛击国民党顽固派的挑衅,谭震林命新“江抗”二纵队二支队和七支队会合,联合打击王、高部顽军。顽军溃败后,向青阳日军告密。1月31日,日军青阳警备队长早野中尉率日军、伪警40余人扑向桐岐镇。“江抗”二、七支队分兵迎敌,一部越过万安桥,分成两路夹击敌人;另一部以强大火力进逼小庙,一鼓作气突入大殿,将日军全歼。这一仗击毙日酋早野中尉,歼灭日伪军42人,缴获九二重机枪1挺、轻机枪3挺、三八式步枪20余支、掷弹筒1支、弹药2箱。是役,开创了东路歼灭战之先声,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特致电嘉奖。1992年9月,万安桥战斗遗址被列为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8月江阴市政府勒碑纪念,建筑面积105.6平方米,保护范围200平方米。

吴焜烈士埋葬处纪念碑

吴焜(1910-1939),生于四川万县一个雇农家庭。少年时代当过船工和看牛郎,16岁投奔川东游击队,1930年参加红军,不久参加共产党。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十七师五○团团长。1938年初,吴焜从抗日军政大学调往新四军,任三支队第六团副团长。1939年3月,随团长叶飞进驻茅山地区,5月,第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名义东进抗日,他参与指挥了夜袭浒墅关、火烧虹桥机场的战斗。9月回师澄西途中,在江阴马镇湖塘里突遭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章晓光部的袭击,不幸中弹牺牲。当晚,吴焜的遗体被安葬在周庄定山东麓,1958年5月移葬南京望江矶烈士陵园。1984年4月,江阴县政府、周庄乡倪家巷村委会在定山中庵废址修建2米高纪念碑,碑名由叶飞题写,碑侧刻烈士事迹简介。1985年10月被列为江阴县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周庄镇政府重新进行修缮,建筑面积60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1350平方米。

朱松寿烈士纪念碑

朱松寿,江阴长寿人(现属周庄镇),1900年出生,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与茅学勤等人领导了后塍、杨舍、峭岐大暴动。1928年1月任中共江阴县委委员,6月被江苏省委指定为中共六大正式代表,赴莫斯科参加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结束后留下接受半年军事训练,回国后被选为中共江苏省委监察委员,派往苏北参加中共南通特委,兼任红十四军支队司令。1930年10月调回江阴任县委军事部长,参与组建红十七军。抗日战争爆发后,朱松寿于1937年冬在家乡揭竿抗日,组成2000余人的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活动。翌年7月,率领抗日武装在颜家桥歼灭日军96人。1938年8月所率部队被授予“苏浙人民抗日自卫军”番号(简称“民抗”),朱任司令。10月进茅山接受新四军整训。1939年5月,叶飞率“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东进后,朱松寿在澄东集结1个连兵力,并担任“江抗”第五路司令。1940年9月任“江阴民众抗日自卫队”司令,1941年5月奉命赴苏州劝说“忠救军”杨筱南部弃暗投明,不幸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暗杀于苏州陆墓徐渡桥堍,时年41岁。1985年4月,朱松寿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1989年3月,江阴市政府与长寿镇政府在长寿毗山西麓云顾路东侧建朱松寿烈士纪念碑。

新四军六师驻地蒲市里

1939年10月,新四军军部为顾全抗战大局,命令江南抗日义勇军从京沪路东西撤,日伪军及国民党忠义救国军乘机控制了澄锡虞地区。1940年春,根据中共中央“不受国民党限制、独立自主扩大军队”和“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指示,新四军军部决定由第三支队副司令谭震林到常熟组建东路军政委员会,领导东路的抗日斗争,同时将江南抗日义勇军改名为江南抗日救国军(简称新“江抗”),并成立了东路指挥部,谭震林任司令兼政委。同年9月,新“江抗”东路指挥部由苏常太西移澄锡虞,在澄锡交界的蒲市里、小庄圩、寨门等地移动驻扎。1941年3月上旬,新四军所属江南部队改编为第六师,谭震林任师长兼政委,罗忠毅任参谋长。六师一度驻扎蒲市里。同月中旬,新四军第三支队正式改建为六师十八旅,旅长江渭清,政委温玉成,参谋长夏光。同年夏秋之交,根据斗争需要,六师师部及主力奉令渡江北撤,离开蒲市里。1982年,原新四军六师师部所驻小木楼被确定为革命遗址,后修缮改建为三层楼。2012年10月,长泾镇党委及蒲市里村委布馆建成新四军六师师部驻地纪念馆。

新四军六师驻地小庄圩

1940年3月,新四军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奉命主持苏南东路党政军工作,成立东路军政委员会和东路指挥部,将“江南抗日义勇军”改名为“江南抗日救国军”,进驻长泾镇的小庄圩、蒲市里等村。1941年1月14日,“江抗”指挥部在小庄圩召开2000多人大会,声讨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破坏抗战、杀戮新四军的罪行。3月,“江抗”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六师,谭震林任师长兼政委。期间,六师十八旅随师部驻扎于小庄圩、蒲市里一带,与日伪顽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小庄圩驻扎有十八旅后勤部、修械所和敌后医院,并开办了民运训练班,组建民运工作队等,8月后奉命撤至苏北。1988年5月,长泾镇政府立纪念碑于小庄圩,江渭清题写碑名“新四军六师驻地小庄圩”。2001年10月,在小庄圩村口重修纪念碑。

张大烈故居

张大烈(1911-1940),又名张澄江,出生于长泾镇望族。早年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师从艺术大师刘海粟。1929年留法深造,入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专攻雕塑艺术。1936年10月,携妻司爱伦(波兰人)回国,在江阴县长泾中学执教,后任校长。1940年,在“江抗”东路指挥部司令谭震林影响下投身抗日活动,多次在中小学校及群众集会上斥责消极抗日、热衷摩擦的国民党顽固派,积极争取、团结学校教师和上层分子站在“江抗”一边,遭到“忠救军”包汉生的忌恨。1940年8月30日晚被包汉生部枪杀,年仅29岁,谭震林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张大烈故居建于1860年,坐西朝东,为一座五进五院落的清代古建筑群,建筑面积1176.8平方米,占地面积2128.32平方米。1992年9月被列为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8月被列为江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长泾镇政府将其辟为张大烈故居,并进行了保护性修缮。故居内现陈列有张大烈生平事迹展。

“江抗”祝塘纪念馆

1939年5月,叶飞率新四军第6团从茅山地区出发挺进苏南东路地区,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第2路名义武装开辟抗日根据地。6月初,叶飞率江抗与忠义救国军第5支队在祝塘南石桥展开激战。1940年6月,“江抗”驻澄办事处在祝塘成立,王新和于玲分别任正、副主任,该办事处为江阴境内成立的第一个“江抗”办事处。9月,中共江阴县委在祝塘成立,中共澄锡委工作委员会书记吴达人兼任书记。10月,沈德辉任中共江阴县委书记;澄锡虞总办事处也在祝塘成立。1941年2月,苏南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江阴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在祝塘成立。3月,苏南地区的新四军部队统一改编为新四军第6师,全体指战员及地方党政干部、抗日群众组织代表五六千人在祝塘南城隍庙大操场参加成立大会。8月3日,新四军第18旅在祝塘以南北山头村等地粉碎国民党忠救军的多次进攻,毙敌80余人,新四军伤亡50余人,53团1营教导员商健民不幸牺牲。全面抗战期间,祝塘作为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之一,在苏南抗战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篇章。2016年8月,“江抗”祝塘纪念馆建成开馆,建筑面积320平方米,馆名由“江抗”老战士于玲之子乔泰阳将军题写,展馆采用声、光、电和现代多媒体布馆手段再现了“江抗”在祝塘的感人历史片段。

岁月流逝,这些革命遗址遗迹并没有随之湮灭,而是成为江阴革命精神的象征和城市的精髓,成为江阴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也需时时缅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不忘过去、把握今天、创造未来,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阴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江阴纪事

Hash:104645f055a85f3f0a4a206e8610106ceefbbf73

声明:此文由 江阴青年汇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