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秀水三阳地,素雅清淳石佛村 ——解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石佛一村”

相较于沈阳其他的旅游圣地,这里曾经名不见经传。若非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它也许还会悄然藏匿于城市的灯红酒绿里。也是,原始、宁静、纯然如此的古村期盼从不是一份“殊荣”,它沉潜风雨中,熔铸历史下,等待的不过是懂它赏它的有缘人。

喜欢石佛一村的人是说不出理由的,他们甘愿成为它的俘虏,困于山脉蜿蜒之下,喜于静谧丛生之中。谈及它便像提起一位老友,怀着欣喜安守之情前往会之,只为与其溯源追忆。

立于村,侧耳聆听石的脉动,悉心发觉树的涌动。那一刻,肉身找到归属,带着安心的暖意,置于思绪外,空于红尘中。

追源寻根诉古今,迷离仙境岁绵延

石佛寺村由石佛一村、石佛二村和马门子村组成,隶属于沈北新区石佛寺街道,位于沈阳市北郊30公里、沈北新区西北部,坐落在辽河南岸,七星山脚下,现有住户950户,总人口3020人,其中50%为锡伯族,是石佛寺村锡伯族民居的聚居地,因此民俗文化特色显著。

说起石佛村名字的由来,就要追溯到辽代。据说在七星山东边的辽河湾住着一条恶龙,经常发洪水淹没庄稼、冲毁村落为祸人间,村内的孤儿石磊召集了十个勇士与恶龙经历一番殊死搏斗,终于将恶龙制服,从此人们过上了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生活。七星山下石家寨的人们,为了不忘十勇士的恩德,便在村边建立了一座寺院,把十尊石佛供奉起来。起初,人们给这座寺院起名叫“十佛寺”。后来经历了几百年,重修庙宇时改名为“石佛寺”,寺庙所在的村也因此改名为石佛寺村。

伴着历史传说迈入石佛一村,突然明白诗中所云:“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意义。千百年来,这道厚重的历史之门一直坚守的矗立着,颇有血性的守护着这村里的一家一户,一水一潭,一草一石。

晨起有鸡叫,傍晚有余辉。白昼燃柴草,炊烟屋顶飘。夜晚月当空,影落谁家窗。在这历史文化余韵十足的村落里停留片刻,便会被它的宁静祥和所侵染,仿若间时间都丢掉分秒,只需跟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出的闲暇让你有机会追寻村子的古往今来。

说起石佛寺村的起源,要追溯到夏朝,早在夏、商、西周时期便有人类在辽河畔的白家台、苏家台附近活动。

到了辽太宗耶律德光(923)时期,修建双州城,前后共存在270多年。同期,双州府衙(石佛一村城址)为双州城的府衙所在,相传此府衙与双州城并称双州之城,金皇统三年(1143年)并入沈州,后金时期称为双城县。

咸雍十年(1074),于七星山顶修建了时家净居院舍利塔(石佛寺塔),已有近千年历史;同期修建了净居院(石佛寺),其规模极为宏大,四季香火旺盛。当时,石佛村作为辽金时期的州城,是历史发展的鼎盛时期。

明代时期,石佛寺村作为明朝北部边界,是明代军堡的主要根据地,修建明代长城、柳嵩台烽火台、白家台烽火台、苏家台烽火台及十方寺堡(辽代为双州府衙),由金紫浩将军为首领,曾在此驻军301人。明末清初“九国之战”后,锡伯族人陆续归附清朝满族),被编入满洲八旗,为了加强对锡伯族的统治,将部分锡伯族人迁至盛京(沈阳),石佛寺村为锡伯族在盛京的主要居住地之一。

清代时期,修建了辽河历史上的第一道防汛大堤,著名将领左宝贵主持修建该大堤的记事石碑目前完好保存在石佛寺村内,村内尚存同时期的清代古井,已有300余年历史,现保存完整。

解放战争时期,石佛寺村在军事上扼守沈阳北面的咽喉要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末期,国民党青年军207师在七星山上山下修筑72座碉堡和战壕等防御工事,目的是保住沈阳,坚守沈阳北大门。七星山碉堡群是国民党军队遗留下的单位面积内数量最多而保存最为完整、质量最好的碉堡群(现完整保存29座),是中国解放战争史的真实写照。

2004年修建锡伯族西迁纪念广场、西迁纪念馆,以此弘扬锡伯族保家卫国的英雄壮举;

2007年7月9日,沈阳市沈北新区石佛寺朝鲜族锡伯族乡石佛寺村被省建设厅、省文化厅评为第一批唯一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2019年2月1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的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录中,沈北新区石佛寺街道的石佛一村,作为沈阳市首个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村镇。更难得的是,石佛一村是辽宁省惟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水色山光云影幻,盛景古印垂清史

望着这座与山水关联的村落,礼赞着它历经的百年风霜。它刻着岁月的沧桑,展现着历史的超然;它依山就势,错落有致,隐于七星山脚下辽河渠首,于辽河湿地与辽河灌渠交汇之处,两面环水一面依山,村落整体形态依山而建、延水而生,尊享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与厚重的历史盛景。

与石佛一村西邻的七星山被誉为一座奇山,它的海拔虽然只有147米。但它是百里内惟—的平地而起的孤山

七星山形成于侏罗纪末期,由南山塔山等七座山头组成。风景区因其山形分布酷似北斗七星形状得名。山内景致秀美,环境优越。山间沟壑纵横,层恋叠翠,分布有狐狸大沟等山沟二十多个。塔山南坡有泉眼一处,泉水清冽甘甜,四季不断。

除了山,在石佛寺村村域范围内共存着15处历史文化遗迹,其中最知名的当属建于1074年的辽代古塔、有北魏拓跋氏建设的石佛及寺院、有"双洲古城"遗址。

辽代古塔又称“石佛寺塔”,是辽代双州双城县时家寨净居院舍利佛塔,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移步于此,会看到石佛寺塔为六角七层密檐式砖塔,现仅存南、东南、西北三面塔基及部分塔身。塔角为圆形倚柱,正中有佛龛,两侧有胁侍,上有宝盖,飞天,具有典型的辽塔特征。

石佛寺,座落于七星山上,原庙建于北魏拓跋氏时期,毁于历代战乱。现在的寺院是在原址上于公元1994年由政府批准恢复修建的,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配有三层殿,东西厢房、佛教用品流通处和一座居士楼等。现寺庙有常住僧人十余位,系汉传禅宗寺院。择一隅小憩,赏幽古的意境,多一分会繁,少一分会简,恰到好处的素色。

双州城遗址,是在辽代时所建立的一个城堡,相继有多民族居住、护卫生存在这块土地上。城墙保存基本完好,翁城遗址部分破坏,城内有冲沟对城址造成破坏。遗址的存在为研究沈阳地区辽金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踱步于石佛寺村的街头小巷,每走几步就不禁驻足观望,阳光照耀着这些古迹遗址,叹喂着历史带给人类的锤炼。

锡伯西迁史,拳拳赤子心

来石佛一村必不忘感怀锡伯族西迁的历史。

石佛寺村作为国内仅有的两处锡伯族集聚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蕴厚,村中保存的锡伯族特色民居建筑,是国内保存最完好、最集中的锡伯族民居建筑群,对研究我国锡伯族少数民族民居建筑艺术与建造技术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

坡屋顶、支摘窗、跨海烟囱万字炕是锡伯族住宅建筑最突出特点。傍晚十分,悄坐门外,嗅炊烟袅袅,望山村之气,安然感悟到平凡时光里的安逸。慨叹此地集结的心底自由的灵性。

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民居建筑数量也在不断减少,传统风貌也在不断遗失,我们能做的是重视加强文化建设,保存好珍贵的锡伯族传统建筑风貌。

作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的锡伯族,在古代社会时,是用有自己本民族语言的。到了清代,锡伯人被编入满州八旗,开始学习满语满文。南迁盛京后,又开始学习汉民族的语言文字,正是这种多民族的融合,使辽沈地区的锡伯人渐渐失去了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但值得庆幸,新疆地区的锡伯人仍然保留有锡伯语和锡伯文字,近年来,为了传承锡伯族历史,沈北新区也特意从新疆请来老师专门教授锡伯语言和锡伯文字。

对于历史渊源深远的锡伯文化,远不是游人可以用几天时间得以解读全面的。若想探求锡伯人古今事迹,欢迎前往石佛寺村,在这座安详寂静的村落里与历史直面,与文化对谈,与灵魂相遇。

忽然发觉前往石佛寺村是个错误,在这里让人懂得一入“误”终身的道理。对于与它的一见倾心,再见入心,真的很难与之说再会。

但再多不舍也还是要道声别离,在心头绘一卷画作,将触心美景存于记忆,在心中暗自约定,待到他日柳绿时,定来赴约圆相见。

Hash:6fda1c56688f5d394d391e5fb43f90c669309a31

声明:此文由 悦读沈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