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考古发现揭开“堂邑”的前世今生

一段深埋地下2000年的历史真相,随着一座座大墓的发掘重见天日;一个汉代堂邑县令的神秘身份,随着罕见木牍和印章的出土,被慢慢揭开神秘面纱……而南京“堂邑”的往事,也在青岛考古发现当中渐渐显露出了当时的面目。

土山屯汉墓出土的汉代玉带钩

青岛土山屯“堂邑令”之墓

从2016年5月至今, 为配合黄岛区拘留所建设项目,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联合黄岛区博物馆对位于胶南市张家楼镇土山屯村东北1公里处的土山屯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先后两次共发掘古代墓葬170多座,其中汉代墓葬就有140多座,出土各类器物近千件。其阶段性发掘成果被评为山东省2016年度五大重要考古发现之一。

其中一座西汉晚期墓,因出土有能证明墓主身份信息的文字资料,而引起人们关注和热议。经考古人员初步研究,该墓主年龄40多岁,可能出生于现在的黄岛区祝家庄,西汉末年曾在今南京六合地区任“堂邑令”,因常年患有背疾,病逝后归葬故里,并以江浙一带的葬俗下葬。其所在墓群应为两汉时期的一处刘姓贵族墓地,墓主生前居所可能位于墓地以北4公里处的祝家庄遗址,该遗址被考古人员推测为西汉中晚期的一处侯国所在地。

考古队员在清理出土的器物

据执行领队彭峪介绍,该墓出土有三枚悬挂在其腰间的印章。其中一枚为私印,另外两枚则为玉章,皆为冥器,并非刀刻而是用毛笔书写。据“堂邑令印”和“萧令之印”的印文分析,可初步判断墓主曾经先后任职于今天的江苏安徽两地。

墓中出土竹笥中发现的西汉末期公文木牍尤为珍贵,这批木牍包括西汉末年“堂邑”县的户籍人口、钱粮税收、兵器库盘点和司法审判等行政公文,应是其呈递给上级部门的一份官员政绩考核材料。除了木牍之外,还出土有记录墓中随葬物品名称的遣册,以及木剌等。木牍信息在正史上记载不多,对研究西汉时期南京地区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虽然正式的考古发掘简报还没有发表,我们期待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被发现。

精美的漆器

“堂邑”的前世今生

今南京六合古名棠邑,“棠”之名最早见载于《左传》襄公十四年(前559):“秋,楚子为庸浦之役故,子囊师于棠,以伐吴。无人不出而还。子囊殿,以吴不能而弗儆。五人自皋舟之隘要而击之,楚人不能相救。吴人败之,或楚公子宜谷。”《左传》昭公二十年(前552)有“棠君尚”的记载,杜预注:“棠君,(伍)奢之长子尚也,为棠邑大夫。”(学者多从此论,惟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认为此“棠”应为棠溪城,在河南遂平县西北百里处。另外,《四书释地》称“春秋三棠邑,一宋鲁之界上,隐公五年春矢鱼于棠(公羊称为邑)是也,今鱼台县;一楚邑,伍奢长予尚为棠君是也,今六合县;一齐邑,棠莱邑也,今即墨县甘棠乡。”)

由此可见,公元前552年前后,楚国在今南京六合地区设置棠邑,其范围包括今六合、浦口二区,及相邻的安徽和县来安县部分地区。虽然棠邑始置年代不可考,但其仍为南京地区已知最早的古城邑。由于地处吴楚边界,其归属随着双方实力变化而频繁更迭。公元前486年前后属吴。公元473年越灭吴后短暂属越,楚灭越后复属楚。公元前223年归秦,公元前221年改棠邑为棠邑县,属九江郡。秦末楚汉相争时,棠邑县属西楚。公元前201年,汉封陈婴为棠邑侯,领县地,棠邑县始为棠邑侯国。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改棠邑之名为堂邑,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废堂邑侯国,为堂邑县,先属广陵郡,后属临淮郡。

出土的青瓷

县令墓中保存完好的简牍等文物

与堂邑有关的考古发现

2005年4月,南京市博物馆六合区文化旅游局文物工作者曾在六合雄州街道冶浦村走马岭调查发现一处大型汉代遗址,该遗址东西宽约1050米,南北长约800米,总面积约84万平方米。在遗址最高、文化堆积最厚的走马岭村范围内发现有云纹瓦当、水井、排水沟等汉代遗存,调查人员推测其为一处官署建筑遗址,可能与汉代堂邑城址有关。

随着考古发现的逐渐深入,我们期待着更多相关资料的展现,呈现出一个更加清晰的汉代堂邑城……

参考资料:

左丘明撰,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5年。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大海:《六合走马岭考古调查》,《南京文物考古新发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康晓欢:《山东黄岛土山屯汉墓发掘出土千件文物》,《青岛早报》2017年9月15日。

Hash:1707008fe450be2c08da43b6f2e96fa7dbd5b5da

声明:此文由 大众考古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