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这个地方发现古人类洞穴遗址!如今是国家级旅游景区!

位于乐平市北33公里处,有一座鸡公山,山势两头高中间低,在密密的树林衬映之下,就像一只喔喔而啼的公鸡。有“赣鄱人类起源,万年陶邑涌山”之称的江西文物保护单位赣鄱古人类文化遗址就隐于山中的涌山岩洞。

涌山岩洞在鸡公山南面半山腰,沿游步道拾阶而上,高低错落,蜿蜒盘旋,途中绿树成荫,山石奇丽,仿佛将走进不知尽头的原始森林。转过一个弯道,眼前豁然开朗,一个看似极其普通的山洞展现在人们面前,洞口右侧醒目地竖立着一块刻有“涌山古人类洞穴遗址”的碑石。

涌山岩洞口高9米,宽15米,向东呈椭圆形,入洞后约25度斜坡倾向洞底,且洞身逐渐变窄。在距洞口30米处洞身最窄,约2米高,3米宽,洞底渐高,再进150米至涌山岩洞尽头,全长约200米,洞底平坦,洞壁有水流痕迹。

1962年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及乐平文化馆的协助下,对涌山岩洞进行考察,发现了原始人使用的工具——打制石器及动物骨齿化石,其中石器有明显的人工打击痕迹,经专家贾兰坡鉴定,均属于华南中更新时期的“大熊猫”——剑齿象等动物化石和旧石器时代的石片,动物化石原件存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记者了解到,涌山岩洞里的堆积层分布较小,仅限于洞口附近,并已遭到破坏。保存的堆积层自上至下分为四层:石钟乳层,厚约20至30厘米;角砾岩层,厚约30至40厘米,含有破碎的骨片;黄色沙质土层,出土较多的动物化石。与化石同时出土的还有几件有人工打击痕迹的石英质石片。石片的几个基本特征,如打击点、台面、破裂面等,均还清晰,尤其是台面的两侧有两次打击的痕迹,应属砍砸类石器。

1963年6月,《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第七卷第二期发表了《江西乐平大熊猫——剑齿象及其洞穴堆积》,介绍涌山岩洞详细情况,认为涌山岩洞是约5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古人类住居的遗址。

2011年5月,考古专家在涌山鸡公山发现大量的原始软陶、夹砂夹碳陶、红陶、灰陶等,几乎涉及各个阶段、各种品类的陶器陶片遗物十分丰富。沉寂了数十年的涌山洞穴遗址再次引发考古界的高度关注。国内众多考古界和古陶瓷研究界名流齐聚涌山镇鸡公山,进行了一场持续数日的涌山镇旧石器遗址专家调查咨询会。经过鉴定,专家们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陶鼎足(距今约5000年)、商代陶片(距今3300年)、西周——原始青瓷豆(距今约3000年),旁证了景德镇瓷都”“瓷源”的身份。此外,专家还在洞穴里发现一万年前原始人类的疑似“划刻”。

2014年12月27日,由乐平古稀农民徐裕西倾其所有建成的涌山古人类和古陶瓷文化馆正式开馆,吸引了考古专家和古陶瓷研究学者前来观摩。有专家语出惊人:陶器时代始于涌山。只要努力发掘,涌山洞穴遗址有可能发现古人类化石。。

经过60多年的考古论证和数代人的文化寻根历史终于呈现。正是穴居于涌山洞穴的祖先们,在发明制作原始陶器的时候,开启了景德镇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陶瓷文明史。以涌山地区为代表的陶器发明,使人类由“石器时代”进入了“陶器时代”。

“涌山岩洞遗址的发现,揭开了江西境内远古人类生活的序幕,其意义和价值不可估量,填补了江西旧石器时代考古空白,谱写了赣鄱大地人类文明新篇章,丰富了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遗物内涵,对我国旧石器时代人类及其文化知识比以前丰富了很多,有些传统的说法也随之作出修改或补充。”徐裕西说,这一发现为寻找原始人类及其文化遗物提供了线索,在生物学、历史学和人类发展史研究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构成了一个天然的生物史和人类史“博物馆”。

如今,乐平涌山“赣鄱古人类文化遗址游览区”已正式升格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现拟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江西头条

声明:版权归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侵权、造谣,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Hash:c6ce1e55ee44380e15b1e05453a6d3697ee9c868

声明:此文由 景德镇在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