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深山荒村有座古桥,桥两头都有墓碑,我在桥上睡了一夜

2016年8月28日,为了进行专项户外训练,笔者周继来特意选择了一处我未曾到达过的地方,简单设计了线路,未做深入的人文历史研究。一个人背着野营的装备从929路公交车玉皇庙站下车,步行走了一段路,傍晚时分来到了北京西部门头沟髽鬏山(zhua jiu)山下的板桥村荒村。

下午七点左右,来到了一座古桥面前,看起来年头很久了,为了保护古桥不倒,桥墩下面都被金属框架加固了。我进荒村之后,断壁残垣,荒草齐腰深,这种环境不适宜一个人扎营,便来到了桥上扎营,并睡了一夜。

当年我的帐篷和古桥以及桥头的石碑

深山古村落—板桥

据明代《宛署杂记》载:窄石台,又五里曰板桥村。这充分说明,板桥村在明代就已经成村。清康熙《宛平县志》中有“东板桥”字样,由此可推断板桥在明末清初分为东西两村了。

因为这里早已经成为采空区,地面随时可能塌陷,所以为了保护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古板桥村搬迁到以东几里地的地方。

板桥村荒村

京西古道古桥—福龙桥

京西古道是古代北京城去往西部山西等地的古道,主干道上有一座“福龙桥”,这百年古桥连接着东西板桥古村落。板桥村位于北京门头沟以西50公里处。北依髽鬏山和清水尖,南对禅房岭。清水涧河自西向东由村南流经。京西古道主干线之“西山大路”从东、西板桥穿村而过。

几百年历史的福龙桥

清代地方政府禁止私挖煤矿的石碑

天完全亮了,仔细去考察了一下村子的环境,知道了这个村子叫做板桥村,我睡的桥叫做福龙桥,桥的两侧分别叫做东福龙桥和西福龙桥,桥的一侧是抗日烈士纪念碑,但另一侧不是墓碑而是清朝道光年间的政府颁布的禁止私自挖煤的告示……

行於门头沟板桥村又见清代道光時军粮厅所颁刻告示碑,錄於下:

特授顺天府宛平县正堂加十级记录十次彭 为晓谕亊案,据西板桥村民韩宏良、李瑞、梁宰、梁起、刘承來、刘景云合村众等,先后呈控刘继兴勾串石徳友、田生等私开封禁煤窑,致裂庙宇、房舍、墙垣等情一案。经军粮厅亲詣查勘,刘继兴等新开煤窑坐落西板桥东三官庙下,实系从前封禁旧窑,有碍居民房舍。除仍旧封禁,並将刘继兴等责惩,取结附卷外,诚恐日久,愚民不知封禁缘由,复被勾串再行开挖,致伤居民庐舍,行出示晓谕为示。仰居民人等知悉。

此后该处永不准再行开做煤窑,並将此示勒石存记。如有无知棍徒胆敢偷开者,一经访闻或被吿发,定行从重罰处,决不故宽,各宜禀遵毋违,特示。

〔下为各窑、商户、村民捐银数,略〕

大清道光十五年四月初一穀旦立

石碑

此碑记述了西板桥村村民状吿刘继兴等人私自开挖已被封禁关闭的煤窑,至使庙宇和民房开裂,危及村民生活一案,及官府审判结果:判令严惩私挖煤窑之棍徒。

此碑为吿示碑,碑文采用白话文体,使村民易读易懂。

抗日战争南口战役—髽鬏山烈士纪念碑

髽鬏山战役是1937年南口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1937年8、9月间,奉命驰援南口的卫立煌部与日军在门头沟髽鬏山地区激战20余天。

髽鬏山,海拔1524米,位于今北京门头沟区雁翅镇青白口与大台地区千军台村之间,与清水尖、百花山同在一道大梁上,因主峰两个状似古代少女髽鬏发型的山峰而得名。

进村之后的墓碑

在南口战役期间,国民党政府8月11日令其嫡系部队卫立煌部增援南口,会同汤恩伯抗击日寇。当时卫立煌任国民党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驻防石家庄。由于大雨和坪汉线铁路秩序混乱,卫部只能带领第14军的第10、83、85师三个师及军部等,乘火车涿州集结,其它各军在原地待命。十四军在涿州集结完成后即整装出发。拟绕行京西山区,进至南口附近,侧击日军。卫部主力经梁各庄、大安山到达百花山、史家营附近后,卫立煌即下达了行动命令。从而拉开了髽鬏山战役的序幕。

作者简介:周继来,致力于昆仑山考古探险。主要关注领域:古今昆仑山、户外探险,历史考古。昆仑山包含史前时期的昆仑山(昆仑神话)、历史时期的昆仑山、现代地理的昆仑山等不同维度。

Hash:2f7cac8d8d9eeaf411c3cdf88b31a56392caa449

声明:此文由 昆仑考古探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