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居•聚焦千岛湖 ‖ 祠韵:血脉相连,家国春秋相继

“宗祠对名山,左青龙,右白虎祥瑞上腾万丈焰;门前环古山,襟东江、袖西洲,彩练直涌百川雄。”朝代更替,星河流转,定居淳安家族历经千百年的生息,跨越历史长河而来。在淳安古老的大地上,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历史建筑。其中,祠堂是最具仪式感和纪念感的一类。

汾口镇宋京村大夫家庙

自汉代方氏家族迁到淳安以来,一个个中原家族在淳安县落地生根。历经1800余年的繁衍生息,小小的家族发展成村落、城镇。深远的文化风气不仅敦促淳安人兴学重教,同时也赋予了他们尊祖敬宗的品质。一座座祠堂,不仅仅是维系同族血脉至亲的纽带,也是家族发展变迁的见证。宗祠中一幅幅祖宗先贤的画像,一方方镌有家规族律的碑刻,无时无刻不在激励和规范着家族的每一个成员。无论千山万水,无论去往何方,古老的宗祠始终是他们的信仰所在、根之所在。

重祖追思

400余所古祠遍洒淳安

中原板荡荡,黎民走南方西汉末年,方氏一族为避王莽之乱,举族迁淳,由此拉开了北方士族南迁淳安的序幕。他们扎根淳安,繁衍生息,推动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淳安文化的繁荣。中原士族南迁,也将宗亲爱国的观念带到了南方。通过各大姓氏祠堂的宗谱,可以依稀寻到家国动荡的风云和异地重建的往事。

富文乡漠川村方氏宗祠

淳安人世世代代都有着尊祖敬宗的传统。立家既有祠,生死不忘祖,这是铭刻在淳安人骨子里的观念。遵循着“申述根本返始之心,尽子孙孝情”的祖训,在淳安,无论官商巨族还是平民之家,聚族而居的家族建筑群中,最高大、最精美、最尊贵、最气派的建筑一定是祠堂。有财力和权势的家族,祠堂建造得非常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方式;平民百姓之家,也会集凑资财,竭力建一座不输于人的供奉先祖之所。在某种意义上,祠堂是祖宗先代的化身,也是家族成员勠力同心的象征。

汾口镇汪家桥村汪氏家厅

淳安祠堂如同一卷绵长的历史画轴,承载着时代变幻的风尘,是数千年地方历史的见证。一个个家族的繁衍发展形成了一个个村落。宗族成员尊祖敬宗,团结互助,于是,有了一座座祠堂。每一座祠堂都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发展和变迁历史,也是淳安历史的一个个缩影。一方土地上,最有影响力的名人、最动人心魄故事都在口耳相传中完整保存下来;令后人高山仰止的一连串闪光的名字激励着一代代人奋发上进,也在一次次祭祀和申告中代代相传。祠堂留存了太多的历史人文信息,无时无刻不在激励和规范着家族成员,成为家族的“根”之所在。

汾口镇赤川口村余氏家厅

在长达1800余年的发展史中,淳安这片古老的土地,即使经历了蓄水成湖的巨变,很多古村镇沉入水底,但全县境内依然保存着4000余处文物,其中3000余处为历史建筑。这3000余处历史建筑中,祠堂类古建筑多达400余处。淳安全县共有425个行政村,这意味着,淳安县平均每个村子都有一处祠堂。这些祠堂大多保存完整,历史发展轨迹分明。它们在历史的星空中闪耀,也在淳安的山崖水畔闪耀,滋养着世世代代淳安人的忠孝情结和家国情怀。

汾口镇余氏家厅“兄弟登科”等匾额

兴家爱国

英豪圣贤教化后代

淳安县祠堂文化如同一条绵远源长的河,从历史深处扶摇而来。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从侧面反映出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达。从来“仓廪足而知荣辱”,人都是在物质富足之后,才会追求精神富足。

依托新安江水路的便利交通,“地狭人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的淳安,舳舻千里,得舟楫之便,商贾日趋繁盛。从唐至宋,随着社会稳定,商品经济日趋活跃。新安江上游的徽州和新安江畔的商人,将茶叶、竹木及其他特产通过新安江源源运出,又不断输入南货、北货。淳安、遂安和诸多商贸集镇应运而生。淳安有贺城、茶园、港口、威坪、桥西等镇,遂安有狮城、安阳、东亭、汾口、郭村等镇,这些城镇都是浙江地区重要的商贸重镇。新安江串联起浙西、皖南的城镇和村落,伴随东来西往的客商与走亲访友的旅人,日渐兴盛。

浪川乡芹川村王氏宗祠

经济的发展,山越文化的遗风,吴越文化的积淀,中原文化的浸润,促使偏隅浙西的淳安,兴起了崇文重教的文化风尚。祠堂作为祭祖、正俗、教化等事务的圣地,集宗教、伦理、道德、法律等功能于一身,是一个宗族最高权力的象征、封建道德的法庭,自然受到各个阶层人士的重视。因而,从大员巨贾到平民百姓,有能力者,无不兴建祠堂;无能力兴建家祠的,也要集资修建。

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作为中国民间保存得最好的一类古建筑群体,祠堂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

姜家镇郭村庄口修缮后的汪氏宗祠

“崇宗祀祖,敦睦族谊”,这是祠堂的重要最功能。宗族内三五代之内关系尚且亲密,而数代之后,关系疏松,就需要用宗族关系来调节。修建祠堂,祭祀共同的祖先,是宗族得以联系的纽带。祠堂从精神上团聚了宗族。祠堂和族谱对尊祖敬宗、增强血缘联系、维系着家族制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训子孙,各安生理”,这是祠堂作为社会治安和民事纠纷调节机构发挥的作用。祠堂作为本族的礼仪实践空间,是处理家庭内部事务、树优立榜、赏勤罚懒、化解纠纷、处理矛盾的地方。祠堂承载着“上奠祖先之灵,下规后嗣之则”的重要功能,是族人的道德法庭。违反族规之人在祠堂接受教育、受到处罚,不悔改者甚至会被家族驱逐。

“互助族里,扶危济困”,这是祠堂作为家族互助慈善机构承担的功能。“祠堂者,敬宗也;义田者,收族也。”义田、族田作为公产,为祠堂提供了独立的经济来源。“祭田所入,蒸尝之外,子孙应试者给其斧资,余则贩凶饥,恤孤寡。”无论读书应举,还是外出就贾,抑或经营田土,宗族组织往往都是族人奋斗背后的精神支撑和经济后盾。

汾口镇宋京村大夫家庙的牌楼

作为承担了多重功能的祠堂,也是重要的社交场所和举办庆典、娱乐等社会活动的公共场所,猪头祭祖活动就是其中的一种。

猪头祭祖是淳安县金峰乡朱家村延续了700多年的民间习俗,缘于朱氏子孙祈求祖宗保佑家族兴旺而进行的一项隆重的祭祀仪式。猪头祭祖的仪式非常隆重,每年正月初六凌晨,各家各户带着用万年青、松柏、水果粽子等物装饰的猪头在朱氏宗祠集中供奉,焚香点烛,燃放鞭炮,在鼓乐声中参拜祖宗。上午,进行猪头评选,由族长发红包、送年画作为奖励。下午,各家以猪头祭拜祖坟后,将猪头供在家中堂前“上横头”,直到正月十五方可食用。晚上,由上一年家中出生男丁的家庭出资,在祠堂中吃“喜丁酒”,表示朱氏家族添丁加口,后继有人。同时,从正月十三开始,村中会举行演戏、跳竹马、舞狮子、撑龙灯、玩杂耍等活动,直到元宵节。这一习俗一直为朱氏子孙代代相传,传承至今。

传承至今的猪头祭祖活动

“三雕”精美

民风醇厚而社稷安稳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淳安之名,取义“淳而易安”。作为“文献民邦”的淳安,历来深受儒学思想浸润,“风俗淳厚,民物阜安”的思想深植民间。千岛湖形成前,淳安境内数量众多的宗祠、牌坊,是淳安宗族兴旺的表现,亦是民间自治的明证。而现存的宗祠、牌坊,其精美的建筑艺术,亦成为前人留给今人的珍贵遗产。

屏门乡佛岭后村郑氏宗祠门楼檐柱牛腿

汾口镇余氏家厅檐坊木雕

淳安祠堂属于徽派建筑,雕刻精美。门楼、门罩以及花窗、梁架,大多雕有生动的图案,这些图案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人伦、宗教、历史、自然、艺术、民俗,以及代表儒家思想的经典故事等。这些融砖、木、石于一体的“三雕”艺术,是淳安祠堂类建筑的一个鲜明特征,蕴含着淳安人的道德信仰和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些祠堂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具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于一体,显得富丽堂皇。大多数祠堂类建筑的设计理念都很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一般祠堂都是二进三开间,或者三进三开间。祠堂中还有一个天井,既用于采光,也把自然引入屋子里。在祠堂中的人可以感受到日月交替、阴晴雨雪、四季变更的景象,接纳自然界的灵气。

屏门乡佛岭后村郑氏宗祠“叙伦堂

祠堂门前一般设聚星池,一为风水,二为防火。有些祠堂门前设有照壁,并为取得功名的族人设立旗杆石。旗杆石一般为方形,上刻龙、凤等吉祥图案,寄托着美好的寓意。石上竖高约5米的旗帜。在实行科举制的时代,凡是通过科举应试获得功名者,即可在宗祠前竖立旗杆石,以彰显身份,昭示世人,激励后辈。

姓氏祠堂内部设有神主堂,供奉的是家族祖先的神主牌位,而且龛前都有香炉、烛台等祭皿,四周墙上有绘画、浮雕,柱上有楹联,横梁上、壁上悬挂匾额。这些匾额的内容或是歌颂祖先功德,或是宣传忠、孝、德、善。祠堂中大多有戏台、厢房,以供娱乐教化之用。正门外绘制有门神。而历史名人堂是官方或民间建立的纪念性祠堂,堂中有名人塑像或画像,供后人瞻仰,陈列名人生平、资料、著述和文物等。

余氏家厅、汪氏家厅、王氏宗祠、方氏家庙、郑氏宗祠……在星辰一般闪耀的祠堂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汉代、唐宋、元代、明清的历史补笔;在百代流传的族谱上,我们看到了辞官归里、筑楼隐居的淳安人,“挂印办学”的淳安人,“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的淳安人……淳安祠堂,一城精美绝伦的徽派建筑,一部与历史血脉相连的家国画卷。

浪川乡洪家村洪氏宗祠修缮后的船篷轩

撰文/姜志燕

供图/淳安博物馆 欧阳卉

Hash:39f63aebf2cb8abebb4650242c6eb290c91c49b7

声明:此文由 中华民居___new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