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秘境 | 西山,青山秀水背后的故事

北京境内的西部山区统称北京西山,属太行山的余脉。北京西山的北界为居庸关关沟,这是一条略向西偏、近南北向的通道,南端始于昌平区南口,向北经过居庸关到八达岭关,是北京通往河北内蒙草原的重要通道。

北京西山拥有异常丰富的地质现象,是中国地质学的发源地。

两公里 翻阅地球“书页”数亿年

门头沟境内的地质遗迹众多,华北地区代表性的地层绝大部分在门头沟境内都有出露。现今流行的许多地质名词是在门头沟境内首先研究并根据门头沟的地名命名的,例如,青白口(地层)、下马岭(页岩)、马兰(黄土)、窑坡组(含煤地层)、龙门组砾岩、髫髻山(火山岩)、芹峪(运动)等等。

此外,位于丁家滩-下苇甸之间寒武系剖面中的风暴砾屑灰岩、生物丘等已经成为闻名中外的经典,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八亿年前的地球痕迹。

图/苏德辰 丁家滩-下苇甸寒武系剖面中的生物丘

图/苏德辰 丁家滩-下苇甸寒武系剖面中的风暴砾屑灰岩

“东胡林人” 填补北京地区人类发展史

在北京西部,有许多古老的村庄,东胡林村就是其中之一。

沿着漫长109国道西行,远离城区行驶不到2小时的路程便到达村庄。这是一座镶嵌在山水之中的村庄,它座落在清水河畔,四面环山,海拔约400米。山上植被繁茂,据说有上千个物种,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东胡林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据记载早在一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在这里,辽代时称“胡家林村”,后来村庄逐渐发展,明代分东、西二村,此村居东,称为东胡林村。

清代同治年间又称“东护驾林村”,现名东胡林。东胡林村前一条河唐代叫北溪到元代称玉河,明代称小溪,清代称清水河至今。东胡林地处清水河北侧,依山傍水,景色秀丽。 1937年,日寇侵华,国民党高级将领卫立煌曾在此指挥了髽髻山战役。

在东胡林村里,有一个最著名的遗址--“东胡林人遗址”。1985年,东胡林遗址被定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东胡林遗址有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东胡林遗址的发现是在1966年。

当时,北京大学地质地理古生物专业的学生在东胡林村参加“社教运动”,他们和村民一起修整梯田的过程中,挖到三具人骨和一堆螺壳,还有古镯石器等文物。人骨是两男一女,文物主要是装饰品,在女性骨骼颈部周围,有50多枚穿孔螺壳,最大长18毫米,宽16毫米,厚11毫米,最小长11.5毫米,宽8毫米,厚6毫米。如用一条线将这些闪烁紫光的螺壳穿起来,就是一条精美的项链。在女性的腕部还发现了7枚用截断的牛肋骨打磨而成的骨管,最长约39毫米,宽7毫米,厚9.5毫米,最短的长29毫米,宽2毫米,厚10毫米,穿起来就是牛骨手镯,也就是今天人们风靡的手串儿。

自此以后,东胡林村以“历史古迹”闻名在考古学术界,考古发掘和研究如火如荼的进行。

1999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北京文物所联合组成考古发掘队,“东胡林人”遗址的挖掘不断取得轰动成果。

2001年7至8月,出土了一批重要的石器、陶器、骨器、人骨、兽骨、螺壳等,还发现多处用火遗迹;

2003年9月,发现一处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出土了完整的直肢葬骸骨,尸骨长约1.65米,保存完好,仅头部左眼眶略有破损。

2005年10月10日上午8点10分,东胡林9号探方发掘一具完整的蜷曲人骨,即屈肢葬。屈肢人骨双手抱在胸前,双腿卷屈在胸前,长约1.2米,通体完整,应为成年。

为什么学者们会对东胡林村的发现表现得兴奋?因为自山顶洞人之后,北京地区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缺少古人类发展的证据,新石器早期“东胡林人”遗址的发掘,填补了北京地区人类发展史的一段空白。而有了东胡林村遗址的发现,完整了人类发展链条,为人类学、遗传学、古病理学等其它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甚至为东亚古人类及古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对于古人类发展史及文化发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翻看北京地区地史的演化,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可以欣赏和触摸的地质遗迹,还馈赠了支撑城市建设的能源。北京有句老话,叫“烧不尽的西山煤”,丰富的煤炭资源沉积,让北京的西山地区成为中国著名的煤炭矿区。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煤炭产业对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巨大压力,当资源开采与生态环境发生矛盾时怎么办?必须严守生态红线,根据新的首都功能定位,资源枯竭型的煤炭矿区开始向生态涵养发展区绿色转型。

门头沟 从“一盆火”到“一片绿”

今年3月,位于门头沟的京煤集团木城涧煤矿正式封矿。区域内仅存的最后一座煤矿——京煤集团大台煤矿也将于2020年关停。伴随着“煤改清洁能源”在村庄中推进,有着千年采煤史的门头沟,正进入“无煤化”倒计时。

从采煤到“无煤化”背后是门头沟区域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历史上,门头沟为北京输送的是“一盆火”,现在奉献的是“一片绿”。

立足首都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门头沟正在努力修复生态,同时将“山水林田湖草”纳入统筹管理,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环境,为首都构筑起一道生态绿屏。

生态修复进行时

龙泉龙泉务村,麦子峪石灰石采石场的生态修复工程正在进行。这座采石场在11年前已经关停,但周遭成片裸露的惨白崖壁,作为那段破坏史的见证,仍默默矗立在村头。

今年4月份,对这片裸露崖壁的修复工作启动,施工人员采用挂网喷附等工艺,为遭受重创的山体重新注入生命。

通过生态修复,今年年底前,这处采石场将有9万平方米的裸露岩壁被植被覆盖,生态重塑指日可待。

因为多年采矿留下的“伤疤”正在逐步地纳入生态修复日程。“十二五”期间,门头沟完成46个废弃矿山修复治理项目,治理面积约10平方公里。“十三五”期间,全区再实施生态修复工程342处,总生态修复面积将达14.81平方公里。

推行“河长制”、“山长制"

重塑山川生态,不仅是整饬山水,还有对自然资源管理体系的重新构建。过去管山的就是管山的,管水的就是管水的。而现在,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被整体看待,实现了统筹治理。

镇里各村也都各有“河长”“山长”,110平方公里的镇域范围内,每一座山头、每一条河沟,都能找到责任人。

河长制、山长制的实施,让“守土有责”有了更完备的制度保障。

以河长制为例,自2015年以来,门头沟区已有510名河长相继上岗,区内66条主要河流共计658公里河道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煤饭碗”换“绿饭碗”

妙峰山炭厂村,村民曾经以烧炭为业,烧炭用的是山上的木头,后来炭不烧了,改开荒种地,结果水土流失,靠种的那点粮食,村民连肚子都填不饱。再后来,又种过红果树,因为跟不上市场形势,满树的红果愣是卖不出去。到了2007年,结合区里镇里的沟域建设,村子里把集体山场包装成了神龙峪景区,一方面建设景区吸引游客,一方面依托景区开展民俗游接待。

靠着家门口的青山秀水,今年开春到现在,景区门票收入已经突破70万元;村里近30家民俗户,光一个小长假,一户人家就有1万元左右的收入。

按照“村址不变、宅基地不变、胡同肌理不变、文物树木不变、一户一宅不变”的“五不变”原则,美丽乡村建设正在门头沟区稳步推进。在不破坏生态的情况下,科学合理规划村庄产业,将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获得自然山水的馈赠。

这里是北京

这里的石头会说话

步行两公里

跨越数亿年

古人类也钟爱戴首饰

意外发现弥补考古空白期

曾经的煤老板

放下老行当 变身“绿掌柜”

黑变绿转型记如何上演

让地质宝库

成为惠及民生的“金山银山

绿色家园之西山秘境》

播出时间:6月26日 22:40

联系我们!

《这里是北京》

Hash:7c0fda64afabc827be49075d9b3879f0578b39db

声明:此文由 BTV这里是北京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