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泉州这处遗迹重见天日,竟揭开一段辉煌历史……

2021

刺桐藏宝图

寻 宝 宋 元 泉 州

第十五站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

上矩形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位于安溪县尚卿乡青洋村,遗址保存了能够呈现完整的冶铁生产体系和环境关系的珍贵物证。它是宋元时期泉州冶铁手工业的珍贵见证,与泉州的陶瓷生产基地共同显示出宋元泉州强大的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出口商品生产的代表性遗产要素,遗址于2020年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

第十五站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

青阳铁场铸辉煌

在安溪县尚卿乡青洋村南部,下草埔冶铁遗址静卧于青山绿水间。

时光回溯到千年前。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官方于安溪青阳设置专职铁场,“青阳铁场”自此名载史册。地处泉州内陆腹地的重要铁矿分布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五阆山脉取之不尽的燃料、山道旁四通八达的水路,为下草埔冶铁创作和外销提供了绝佳条件,也助推安溪冶铁业走向鼎盛。

遥想当年,得天独厚的冶炼场吸引了四面八方云集而来的能工巧匠。他们以一手娴熟的冶铁工艺,源源不断地产出块炼铁、生铁等。铁炉窑里,熊熊的炉火肆意舞动,明亮的火星四溅飞蹿,工匠们劳作时的火焰把夜空和大地映照得一片通红。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

宋元时期,在朝廷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下,铁制品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商品。以安溪下草埔遗址为代表的冶铁作坊,与晋江下游的铸铁、铸钢冶炼作坊,共同构成了泉州完整的冶铁业生产链。铁、铁器、铁块、铁鼎等各种铁制品从泉州港出发,行销世界。据《岛夷志略》记载,泉州海船行商涉及海外地名200余处,将铁制品作为贸易商品的国家或地区共有48个;据《宋史》记载,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泉州青阳铁冶大发”,福建路转运按察使高易简在泉州设置铁钱务。彼时,青阳铁场在税务上具有独立于安溪县的独特地位。

安溪青阳铁场的炉火燃烧了500年。明代以后,随着安溪冶铁业中心的转移,昔日人声鼎沸的铁场一度沦为梯田。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海及周边海域发现的古沉船中,数量可观的铁器诉说着海上丝绸之路与铁器贸易的往昔。

2019年,随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团队的到来,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得以重见天日。考古成果显示:下草埔冶铁遗址是我国首个科学考古发掘的块炼铁和生铁冶炼并存的遗址,碳14年代测定和陶瓷类型学研究表明,其生产集中于宋元时期。遗址清晰地展现了“采矿—冶炼—锻造”系列冶铁手工业的上游环节,其冶炼遗迹、出土遗物,展现了宋元中国东南地区冶铁手工业遗址的独特面貌,是古代中国先进冶铁技术的珍贵见证。

如今,站在遗址前,虽然冶铁的炉火已熄灭,但千年冶铁技术在一代代尚卿人手中传承不息。这股宋代“铁骨”遗风绵延至今,沉淀为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手工业和经济形式,也炼就出“中国藤铁工艺第一乡”的品牌。

青阳铁场名载史册

冶炼成器远泛藩国

第三期考古挖掘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PART ONE

记者见闻

冶铁遗址山间藏

见证古代中国先进技术

航拍图

循着蜿蜒山路,高高的古矿洞和山间古道下方,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仿若点缀在一片绿色地毯间。夏日炎炎,第三期的考古挖掘工作仍在有条不紊进行中。遗址东高西低,保护棚依山势而建,形成了坐东朝西的多级台地。

拾级而上,由炉渣、矿石、碎陶瓷片堆叠硬化而成的活动面,大约形成于宋元时期,是当时工人们的活动场所。平整开阔的活动面向东处,层级分明的台地上,经考古挖掘,清晰可见6座冶铁炉遗址和3处房址遗址。其中,不少冶铁炉型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

驻守考古现场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李佳胜介绍,6座冶炼炉中,有依傍山坡修筑的冶炼块炼铁小高炉;有规模更大、多次修缮重建的竖炉;有锻炉,锻炉周边磷选获得锻造剥片;有原为南宋中期的冶铁炉,南宋末至元代被改造成灶。

整个遗址核心区域大约5000平方米,目前挖掘约2000平方米。遗址不仅包括一处冶铁遗迹,还涵盖了在冶铁遗迹周边的一古矿洞、一段古道,以及一处青阳余氏家族的祖屋遗址和一座冶炼提供薪材的山地

从遗址处找到的石堆、池塘、护坡、炉、房址、地面、小丘及众多板结层等遗迹中,考古专家们推断,此地集中冶铁的时间大概是在宋元时期,当时此地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冶铁生产体系,块炼铁技术与生铁冶炼技术并存。

现有考古挖掘成果可见,安溪青阳下草埔是国内首个科学考古发掘的块炼铁和生铁冶炼并存的遗址,其冶铁活跃于宋元时期,遗址清晰地展现了“采矿—冶炼—锻造”系列冶铁手工业的上游环节。

PART TWO

专家讲述

块炼铁和生铁冶炼并存

遗址或为等级较高官署建筑

石堆上留下的岁月痕迹

从五代时期的“冶有银铁”,到北宋官方设置铁场,再到宋元时期官办和民办冶铁业繁荣共存……以下草埔冶铁遗址为代表的安溪“青阳铁场”,见证了安溪冶铁千年的辉煌历史,揭开宋元泉州冶铁手工业的神秘面纱。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是国内首个考古发掘的块炼铁和生铁冶炼并存的遗址。”安溪县博物馆馆长易曙峰介绍,宋元时期,以安溪下草埔遗址为代表的冶铁作坊,与晋江下游的冶炼铸造作坊共同构成了泉州完整的冶铁业生产链,各种铁产品从这里出发,“远泛藩国”,销往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冶铁炉窑遍布村庄

能工巧匠八方齐聚

翻阅史籍,安溪于五代后周置县,“冶有银铁”是置县主要原因之一。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官方于安溪设置青阳铁场,由此开启了“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冶铁盛景。

青阳铁场的选址,体现了先民在处理人地关系上的超常智慧。若论发展冶铁业的条件,安溪县尚卿乡青洋村可谓占尽“天时地利”——这里的矿藏种类多、储量大,为下草埔冶铁创作提供绝好条件;地处泉州五阆山脉,茂密的森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燃料;北高西低、东西向夹的地势,使下草埔犹如天然的“鼓风机”;地处内外安溪结合处,从下草埔可抄山道抵达临近的渡口,将铁产品经由水路抵达泉州港,再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销往菲律宾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

冶铁炉1、炉2(李佳胜 何康 供图)

丰富的物产资源、便捷的水陆交通、强大的生产力,为安溪冶铁业提供贸易输出的原动力,彼时安溪冶铁业已成气候,官办和民办铁场共存。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西北甘肃、东南泉郡,皆锭铁之薮也”,“东南泉郡”指的是泉州,而安溪是泉州境内最大的铁矿与冶铁地。

得天独厚的冶炼场,吸引了许多能工巧匠从四面八方聚集青阳。翻开安溪青阳的历史会发现,青洋村炼铁炉窑曾多达上百处,环抱村庄的后山遗留多处古矿井。人们从四周近山开采出铁矿石,从山林运来木柴,铁炉里炉火正旺,工匠们叮当敲锤声绵延不绝,四溅的火星映红了安溪的天空,他们聚居于此,不仅形成“吴坪尾”“许厝垵”等角落,而且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冶铁炉3(李佳胜 何康 供图)

“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的兴盛,安溪青阳铁场的铁产品一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商品。”易曙峰说,宋代泉州最主要的铁产地包括安溪青阳铁场、永春倚洋铁场、德化赤水铁场,其中青阳铁场税收远高于其他两处,且在税务上具有独立于安溪县的独特地位。

淌过时光之河,安溪青阳下草埔的冶铁工匠们,以先进的人地关系处理技术,让这近5000平方米的山丘上持续了近500年的冶炼作业,也让安溪青阳铁场这一官办铁场,在冶铁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独特板结层现象

系国际上首次发现

明代以后,安溪的冶铁业逐渐由青阳铁场转移到感德、湖头等地。昔日的铁场一度沦为荒芜的梯田。2019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团队的到来,让这一处曾荣光无限的铁场再现于世人面前。

遗址出土祥符元宝、熙宁通宝、铜钱(李佳胜、何康 供图)

2019年10月起,在国家文物局统筹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安溪县博物馆对下草埔冶铁遗址展开考古发掘,同时对遗址周边的古矿洞、古道、冶铁遗址、墓葬、余氏祖厝遗址等展开调查。

“下草埔冶铁遗址发现系列重要遗迹,包括6座冶铁炉、3处房址、多个活动面、护坡、池塘、小丘、板结层及石堆,与冶铁有关的遗迹年代集中于宋元时期。”自进驻安溪青洋村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李佳胜扎根考古一线,在历时一年半、前后共三期的考古发掘中,他参与并见证了下草埔冶铁遗址每一个重要瞬间。

遗址出土南宋-元代青白瓷器(李佳胜、何康 供图)

遗址出土物包括钱币、金属器、陶瓷、冶炼遗物、石块等五大类。考古现场发现“祥符元宝”“皇宋元宝”“熙宁通宝”等钱币,均铸造于11世纪初期;金属器分为铁制品和铜制品,铁钉是遗址目前仅见的经锻打铁制品之一,还有铁片、铁块等块炼铁粗加工产品,是遗址性质的直接证据;出土的陶瓷器,年代集中在南宋中晚期至元代,多为日用生活器具,以安溪窑产品为主,并兼有德化、磁灶、建窑等窑口产品,部分器物上保存有墨书题记,如“吴”“朱”“庄”之类,或为冶铁工匠的姓氏;冶炼遗物包括炉渣、矿石、烧土、炉衬四类,以炉渣数量最丰富。此外,遗址还挖掘出了莲瓣纹瓦当、大量筒瓦及其他建筑构件,许多构件表明,遗址等级较高,或为官署建筑。

“下草埔冶铁遗址是个同时冶炼熟铁(块炼铁)、生铁、钢的古冶炼场,展现了宋元中国东南地区冶铁手工业遗址的独特面貌,是宋代经济史、手工业技术史、海洋贸易史的重要发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教授沈睿文认为,以该遗址为代表的安溪宋元冶铁遗址,普遍存在板结层的独特现象,具有典型的地方特点,这种技术在国际上还是首次发现。

遗址出土铁器、铜器(李佳胜、何康 供图)

PART THREE

护遗者说

一片荒地中

探寻千年前冶铁遗址

章丽香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在当地是一颗备受呵护与珍视的明珠,安溪县尚卿乡副乡长章丽香带着村干部,从史料记载的位置出发,在一片荒地中调查摸索,发现了这处千年前的遗址;隔壁乡村中学的地理老师,正筹划着将课堂拉到考古现场,让学生做田野调查写论文;原本为考古队开车的驾驶员余庄林,自发成为守护遗址的文物保护员,学习文物考古知识成为他每天的功课……

章丽香至今清晰地记得,2019年8月起,安溪县对全县冶铁遗址展开全面调查。而她和当地村干部弯腰穿过树杈,拨开一处又一处草丛,踏上如今的下草埔冶铁遗址的那一天,是2019年9月18日。当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荒芜的梯田和一片废弃的荒草地。许是因为冶铁留下的板结层,荒草地上的植被与周边并不相同。“慧眼识珠”的她当即向上报告,当天下午考古调查队就走进这片荒地,随后“捷报”频传。2019年9月30日,国家文物局决定对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队随即进驻。章丽香也忙开了,后勤保障、周边基础工程建设……一年多来,她往遗址跑了多少趟,自己也记不清了。尤其台风来袭时,不管手头正在忙什么,她和县博物馆馆长易曙峰都会立刻往遗址赶。“千年前的遗址,我们不仅碰上了,还能与遗产保护同行,这是多么荣幸的事!”望着眼前的遗址,章丽香心生感慨。

如此感触,文物保护员余庄林也深以为然。考古队进驻时,余庄林还是一名驾驶员,每天载着考古专家们早出晚归,看着他们白天在考古现场暴晒,晚上回去后还经常加班到凌晨三四点,余庄林被深深地震撼了:“这么一个小乡村,国家、省、市的专家们都往这里跑,这个遗址点一定很珍贵!” 一个月接触下来,余庄林再也无法满足于仅仅开车做司机了,他想要成为一名文物保护员,保护家乡珍贵的遗产!尽管只有初中学历,但他和下草埔考古队的队员们形影不离,跟着学习田野考古挖掘基本方法及《文物保护法》,探索掌握文物保护的“小技巧”。

“冶炼炉边沿用抗洪沙袋堆叠起,中间炉膛部分用塑料薄膜覆盖再灌沙,最后上面再盖一层木板,这样形成三层保护,在盖保护棚时,冶炼炉就不会受到破坏……”如今,站在遗址考古现场,余庄林说起文物保护头头是道,他指着285个用于雨天加固的沙包,恍若沙场点兵的将军

PART FOUR

相关链接

考古成果

1.何为块炼铁冶炼 指直接还原出固态铁的冶炼过程,其产物常呈海绵状,炉渣铁含量较高。下草埔冶铁遗址使用小高炉进行块炼铁冶炼,并以木炭为主要燃料,生产的海绵铁经过初锻形成铁块、铁片等初加工产品后,再加工或运输至其他地区进行锻造再成型,制成铁器。该遗址的发现,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块炼铁冶炼的具体步骤及相关遗存特征,促进构建宋元时期福建乃至长江以南地区冶铁业的技术特点和组织结构。

2.独特板结层现象 下草埔冶铁遗址存在独特的板结层现象,即每当冶炼垃圾堆积到一定的高度,便会在上端以“板结层”的方式进行处理,是就地处理冶炼垃圾的简易有效的办法,同时可作为随后冶炼的操作平台。

3.房址 房址是一座两开间小房,房子所倚建的基础地面,是用炉渣、红烧土块等各种冶炼废弃物淀积起来的活动面。从地层关系来说,房址的修建使用时期为南宋至元时期,废弃于元代。房址内,房间地基上有未经扰动的瓦砾堆积,出土瓷器包括青瓷、青白瓷和白瓷,多为生活类用品,可辨认器型有碗、盏、 盘口壶、瓶等,年代大致为南宋中晚期至元代。

来源:东南早报 记者:张素萍 许钹钹 王柏峰 手绘图:樊云均

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

Hash:f74293fe86cec02047acdc7e58d54e85fd8f8972

声明:此文由 无边落木小和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