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记忆 | 屹立千年的文化瑰宝

永平十年是普彤塔的肇建年代,据现有已知的历史资料证明,普彤塔是中国内地肇建年代最早的佛塔。支持这一说法的人不仅仅有塔本身所记载的佐证,而且他们还找到了更多的证据,特别是1995年出版的《河北省志 宗教志》也据史料考证后明确指出,建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的南宫县普彤寺有印度摄摩腾、竺法兰主持修建。如果这些可以得到证实的话,普彤塔的建造年代要比建于永平十一年的洛阳白马寺塔还要早,极有可能会改写中国佛教建筑的历史。

南宫,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寺庙众多。1995年至2006年在南宫境内3处地点陆续发现北朝至唐朝时期汉白玉和青石佛教造像残件数百件。特别是在普彤塔侧畔群英湖湖底发现的北齐时期汉白玉佛教造像残件近百件。

中国的塔,大都与佛教有关。佛教是释迦牟尼在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中在古印度创立的,它何时传入到中国历来众说纷纭。一般人认为,两汉期间,张骞出使西域使汉王朝与西域各国开始建立关系,双方商旅来往频繁,佛教主要是通过陆路由印度沿着丝绸之路经西域各国传入进来的。还有一种流传更广的说法,这就是东汉明帝感悟金身,派遣使臣西渡求佛的说法。《后汉书•西域传》《魏书•释老志》及众多书籍中对此都有记载。

东汉时期的国都在洛阳,为什么东汉明帝要把佛塔建在南宫呢?南宫历史悠久,据历代《南宫县志》记载,南宫夏商属冀州,周代相继属晋、赵、秦国边陲东阳之地,秦朝建立后属巨鹿郡。民国《南宫县志》载:“南宫之名始自汉初,表云吕后封张买为南宫候,据此则南宫县名或即始自汉高帝也。”不过,和南宫有紧密关系的莫过于东汉光武帝刘秀了。

明帝忘不了父亲刘秀更始二年也就是公元24年被王郎兵逼,历险南宫,遇难呈祥的经历。相传,刘秀巡河北,闻王郎兵至,急渡滹沱河,行至南宫忽遇大雨,于是躲避到一间农舍。对灶燎衣,吃饭歇息,最后逃脱了王郎追杀。现在的南宫市就有6个以晒衣命名的村庄,据说就是刘秀当年留下的。

当时茫然的刘秀不知此后投奔何处,后经一位白衣老者指点,他才赶往80里外的信都郡,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冀州市,于是取得了第一座归自己控制的城池。在嘉靖版《南宫县志》中记载,为纪念在南宫的奇遇,后来东汉朝廷在南宫县建立“大风亭”。

南宫为东汉王朝的风水宝地,因此明帝刘庄命在摄摩腾南宫大风亭附近修建佛塔。普彤塔名字的由来,塔取名“普彤”二字源自于佛经《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解释,普以周普为义,佛学普渡指大慈大悲,普渡众生。彤为朱色。

普彤塔虽然也泛称为“塔”,但估计它不是“浮屠”,而是“支提”。依照印度佛教惯例,安置舍利的塔称作“浮屠”,而不安置舍利的塔称作“支提”。据南宫文管部门资料记载,在1990年至1992年修复普彤塔时,发现该塔1至6层塔为空筒结构。底部有一水井,7至9层是实心结构,整塔之中未发现安放舍利宝匣的空间。由此推断,该塔并未安置舍利,应当是弘扬佛法的标志,以表明佛法从此在中国内地扎根。

说到南宫普彤塔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弘川法师。弘川法师俗名王金城,1927年农历六月初九出生在河南偃师市岳滩乡后堤村一个贫苦人家。幼时父母早亡,因生活所迫1949年初辗转到台湾,后皈依佛门,授法名圣嵩,字弘川。1984年8月,弘川法师回到祖国大陆。1992年,经南宫市政府批准,同意按照省佛协的意见修复普彤寺。省政府民族宗教厅推荐弘川法师任普彤寺主持。

弘川法师和3名弟子进驻维修佛塔时留下的两间简陋工棚,开始了艰难的筹建活动。为筹措资金,弘川法师周游四方募化,边筹集资金边建设,在普彤寺修复的紧张施工中,他拖着病体日夜操劳,常常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普彤寺于1996年9月基本竣工,并于9月26日举办了隆重的落成暨佛像开光大典。8年后,2004年11月13日,弘川法师圆寂于南宫普彤寺,完成了精彩的人生旅途

风雨剥蚀的漫长岁月中,普彤寺经过魏(三国)、唐、宋等各朝的重修、维修,明嘉靖十五年维修时筹集资金甚多,动工规模较大,按明代建筑风格修塔一新。据记载,普彤塔历史上共有七次维修和重修,第一次重修是在魏太和四年,也就是公元230年;第二次维修是唐贞观四年,也就是公元630年;第三次维修是在宋代中期;第四次是明嘉靖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36年的重修;第五次是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进行的重大维修;第六次是民国年间进行的一次维修;第七次是1991年河北省文物部门将塔上三层全部翻新。其中,明代的重修规模较大,并按当时的建筑风格将古塔修饰一新。南宫普彤塔是一个历史之谜,也许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人们终会等到会揭开它那神秘面纱的那一天。

Hash:10b397c498e7824d40fbbffd1f996a771caae948

声明:此文由 邢台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