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宝坻周边有重要考古发现!

2019年5月,

蓟州城区范围内开展了一次

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

考古发掘的对象就是备受关注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发掘,

目前已揭露遗址面积1200平米,

发现了夏商、东汉和明清

不同时期遗存50余处,

出土了各个时期不同质地文物

标本数百件。

塘坊遗址位于蓟州区渔阳镇塘坊村东南的一块空地上,遗址近山傍水,北依燕山余脉,南邻州河蓟运河),主体分布在州河北岸的一个小台地上,整体西高东低,东侧被取土破坏。2019年3月,因房地产开发建设,天津市文化遗产中心组织对其进行考古勘探并发现了丰富的地下遗存。

揭露遗址1200㎡ 发掘丰富遗存

2019年5月,受天津市文物局委托并取得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证照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蓟州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正式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经过一个多月的发掘,已揭露遗址面积1200平米,发现了夏商、东汉和明清等不同时期遗存50余处,出土了各个时期不同质地文物及标本数百件。

塘坊遗址夏商时期遗存是本次考古的重要发现。在塘坊遗址发掘中,最下层文化堆积普遍为夏商时期遗存,遗存堆积厚度约20-40厘米不等,并有该时期灰坑等遗迹发现,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陶器残片,陶器以生活器皿中的炊器和盛器为主,主要器物类型有鬲、甗、盆、罐等,陶质以夹砂红陶为主,纹饰见有绳纹、附加堆纹、弦断绳纹等。

京津冀地区燕山南麓夏商时期遗存是中国早期国家时期北方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地域广、内涵丰富、文化特色突出,一直以来是考古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天津考古相继发掘了以蓟州区张家园遗址、围坊遗址、青池遗址宝坻区牛道口等遗址为代表的燕山南麓夏商时期遗存,取得了重要发现,并以典型遗址命名了考古学文化,产生重要学术影响。

塘坊遗址夏商时期遗存的新发现,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天津该时期考古遗存的第一次系统、科学发掘,也是天津考古在蓟州城区范围内继1977、1979年围坊遗址发掘之后,第二次发现揭露出夏商时期遗存。

该遗址的发现和后续整理研究,对深入认识探讨京津冀地区夏商时期燕山南麓同期考古学文化交流、互动和文化格局、演进,都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3座东汉墓葬

东汉墓葬目前已经发现3座,墓葬均为南北向长斜坡墓道砖室墓。

1号墓位于遗址区西北部,南北长17米、东西宽5米、墓室深4.3米,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组成。

2号墓位于遗址区西部,平面呈“凸”字形,南北长8米、东西宽3.5 米、墓室深2.2米,由墓道、墓室组成。

3号墓位于遗址区北部,平面呈“凸”字形,南北总长8.3米,东西宽4.5米、墓室深2.5米,由墓道、墓室组成。

上述3座东汉墓葬墓室上部结构已被破坏,且均打破早期地层和遗迹,根据墓葬规模和形制推测,等级相对较高,目前还在发掘之中。

明清时期平民墓葬30余座

此次考古又一个重要收获是在遗址范围内发掘出明清时期平民墓葬30余座。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墓向基本为西北-东南向,规模一般为南北长2.4米左右、东西宽1.2-1.8米左右、深0.8-1.8米左右。有夫妻合葬墓,也有单人葬,个别墓葬为二次葬。在一些墓葬中常见有头部枕瓦、胸口盖瓦的现象。随葬品较少,常见有陶罐、釉陶罐及铜钱等。

明清时期时间跨越六百多年,这一时期距离现代最近,是人类体质微观演化过程中重要的一环,目前国内考古学界与体质人类学界仍然缺乏对明清时期以来人类遗骸的系统收集、保护与研究,由此产生全新世以来人类微观演化资料的断层。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自2004年开始,以蓟州桃花园明清墓地发掘为契机,与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合作,启动了蓟县明清人骨保护与研究工作。

通过十余年的工作,已采集明清时期人骨标本逾600例,初步建立起华北地区最大的明清时期人骨标本库,并相继开展了人骨的人种学、牙齿形态学、身高推算以及骨病理等综合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引起国内广泛关注。蓟州区塘坊遗址明清墓地的发掘,为已经建成的天津华北明清人骨标本库又增添了一批重要实物资料。

不同时期遗存并存,

来源: 天津广播

Hash:643710056af2f359e014bb1d43144f0f5c2f59cd

声明:此文由 天津盛世华夏文化传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