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镜头下的黄浦区经典历史建筑
上海是国际大都会,也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为数众多的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彰显了这座城市兼收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老城厢的所在地和近代租界的分布区之一,黄浦区的历史建筑汇集上海市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之精华,囊括人民广场、外滩、老城厢和衡山路——复兴路四片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成片历史风貌,是上海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凝固缩影。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与各区合作举办的“历博杯”上海市“我身边的历史建筑”摄影大赛已举办多届。2019历博杯上海市“我身边的历史建筑”摄影大赛将聚焦历史建筑类型极为丰富的黄浦区,日前已正式启动征稿。(文末附征稿启事)。“澎湃新闻”带你看镜头下的黄浦区典型历史建筑。
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 (金质奖)往届摄影大赛作品
红色文化建筑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是幢砖木结构的石库门建筑,弄内有砖木结构联立式两层住宅23幢,均为坐北朝南,一客一厢式布局。主弄位于东侧,上有过街楼,支弄入口处有券式门洞。6号占地面积87平方米,建筑面积176平方米,外墙清水青砖间红砖带饰,砖缝嵌白色粉线;小青瓦双坡顶,山墙顶部作半圆处理。门罩作简化的希腊神庙造型;门楣为白色牌匾,书四言吉语,两侧砖砌方壁柱悬垂,饰凹槽。黑漆大门配黄铜门环,门框围花岗岩条石。进门过天井为客堂,侧为厢房,后为楼梯间、后天井及厨房。
旧址建于1915年。1920年8月22日,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领导下,俞秀松、李汉俊、陈望道、叶天底、施存统、袁振英、金家凤、沈玄庐8名青年在上海法租界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开会,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俞秀松担任书记。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对全国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起到了发动和指导作用。在团的临时章程中曾明确规定:在“正式团的中央机关未组成时,以上海团的机关代理中央职权”。此处当时还是华俄通讯社和外国语学社的所在地。外国语学社学员多时达五六十人,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罗亦农等人都是从这里踏上革命征程的。
1961年3月4日,旧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4月,旧址纪念馆建成并对外免费开放,2009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9年元旦,纪念馆正式闭馆整修,将以全新面貌迎接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及新中国建国七十周年。
三山会馆
三山会馆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由福建旅沪水果业商人集资兴建,是同业用于讨论商务、祭祀天后的地方。“三山”由旧时福州城的“越王山、九仙山、闽山”而得名。建筑坐北朝南。二层砖、石、木建筑,屋顶为硬山式,外墙高大,约11米,形似城堡。前楼东西山墙呈马头形,戏台凸现前楼之后,藻井下方有八幅上海城门木雕图案,长7米,宽6米,高近11米,为申城仅有。主体建筑妈祖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铺作斗栱,长19米,宽14.5米,高近10米,硬山顶。大殿所有柱子的下部三分之二为花岗石圆柱,上部三分之一为木柱,这在上海会馆建筑中是罕见的。东、西厢楼前有走廊,前楼有围墙,墙门呈月洞门式,上部装饰为葫芦形。会馆所有外墙都为红砖白石灰勾缝。
三山会馆是沪上唯一保存完好对外开放的晚清会馆建筑,也是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唯一保存下来的遗址。会馆主体建筑占地1000平方米,雕梁画栋,别致秀丽,富有艺术价值。解放前后会馆曾被用作学校校舍。1986年,因市政工程建设南移30米重建。2008年市、区政府拨专款实施了会馆始建百年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物修缮工程,会馆砖雕门楼的修复和大殿内汉白玉“天后”神像的重塑,人物故事栩栩如生,重现当年风采。
会馆是社会发展的见证,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之际,在三山会馆旧址旁新建上海会馆史陈列馆,以详实的历史文物、文献史料、会馆遗址陈列,系统地揭示了会馆、公所对上海经济发展和移民城市形成的地位与作用。
三山会馆1959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0月移建竣工,对外开放,现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历史文化景观。
江南文化建筑
上海文庙大成殿
上海文庙是上海中心城区唯一的一座祭祀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的庙学合一的古建筑群,是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圣地。上海文庙建筑群布局严谨,气势宏敞,极具民族特色。有两条纵轴线贯穿其中:一条是从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到崇圣祠,这是文庙的祭祀线。另一条是从学门、 仪门、明伦堂到尊经阁,这是学宫线。文庙也称学宫,是古代上海的最高学府。东园内,儒学署、魁星阁、天光云影池连成一片,亭台楼台,错落有致;小桥流水, 绿树掩映,具有浓厚的江南园林风格。上海文庙已建成固定的、规模型的尧缔茶壶展、奇石、赏石展,还有全本论语、明清楹联、上海县籍进士、古碑展示等四大碑刻系列展览,展品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念,拓展了上海文庙的文化内涵,传承了儒学思想,是综合考察中国历史文化的又一场所。
文庙现占地面积1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有棂星门、大成门、东西廊、石露台、大成殿、崇圣祠;学宫线上有学门、仪门、明伦堂、尊经阁、听雨轩、魁星阁、天光云影池、儒学署等主要建筑。建筑形制仿曲阜孔庙,为砖木结构。现存清同治年间(1862-1874)的青铜编钟、铜钟、石碑等文物。大成殿是文庙主体建筑之一,建于清代。高14.4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台基长17.4 米,宽16.5米。重檐歇山顶,九架梁,五铺作斗栱,前为落地门,二旁为木格棂窗,中置孔子像。前有石平台,长16米,宽9.86米。
上海文庙于2002年4月27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境阁
明代,倭寇经常侵犯上海,烧杀掠抢,人民深受其害。为抗击倭寇,经报请朝廷批准,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建起了上海城墙,范围即今中华路、人民路,俗称“环城圆路”。万历年间(1573-1620),于上海县城北门箭台上建关帝殿,供奉关帝。清嘉庆二十年(1815),沿大境台而上,增建杰阁三层,二、三层为抱厦。庙殿三层重檐,庑殿顶,飞檐翘角,颇具古建筑艺术之美,成为当时上海城的一处胜景——“江皋霁雪”,为“沪城八景”之一。道光十六年(1836),在庙东又建了一座石牌坊,由两江总督陈鸾题“大千胜境”,殿阁得名“大境”。两侧楹联为“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辛亥革命后拆城墙、填城壕筑成马路。由于当时拆城指挥部设在大境道观,故该段城墙得以保留。现存城墙30 米和大境道观等古建筑,建筑占地面积1002平方米。1994年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维修。2005年,在露香园路旧区改造中,又发现一段约80米长的古城墙,已采取了保护措施。
1984年5月4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大境阁主体建筑为关帝殿,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二坡顶,四铺作斗栱,长12米,宽7.5米,高近11米,坐东朝西。
海派文化建筑
国际饭店
国际饭店原为盐业、金城、中南、大陆四家银行联合设立的储蓄机构四行储蓄会所在地,由四行储蓄会投资建造并经营。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陶馥记营造厂承包全部建筑工程,民国二十年(1931)开工,1934年竣工并开业。大楼落成后,底层作四行储蓄会西分区分行营业场所,二至十九层供国际饭店营业,故以饭店名命名。国际饭店大楼为旧上海最高建筑物,在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远东第一楼”。195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大楼顶中心旗杆确定为上海城市坐标原点。
国际饭店建筑整体属于装饰艺术派风格。大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176平方米,建筑面积15650平方米,地上22层,地下2层,标高83.8米,钢架结构。整幢大楼呈帆船型,三层以下以钢筋混凝土浇制外墙,以青岛产黑色花岗岩贴面。四层以上外墙全部镶贴棕色泰山面砖,在二、三层和十四层凸出圆角处设落地玻璃窗,表现出强烈的立体感。四层以上用贯通整个立面的高大壁柱和竖向窗框强调垂直线条,十五层以上逐层四面收进呈阶梯状,突出大楼的高峻感。立面的简洁装饰和竖直的线条,突出了这座摩天大楼的现代气息。大楼室内的装饰及地板均采用柳桉木、柚木,制作精良。内部设施豪华现代,门窗五金、卫生洁具均由国外进口,共设六部电梯。
2006年5月25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圣三一基督教堂
圣三一基督教堂又称“红礼拜堂”,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是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在上海最早建造的教堂。后因屋顶坍塌,于清同治五年(1866)重建,由英国著名建筑师、英国拉斯哥大学建筑群设计者乔治·吉尔伯特·斯科特爵士设计,英国番汉公司承建,1869年8月1日举行开光典礼。清光绪十九年(1893)在教堂北侧增建方形塔楼和连廊,后来又增建了塔尖和门斗,加添了彩色玻璃。
圣三一基督教堂建筑整体属于哥特复兴式风格,许多细部体现了罗马式风格。教堂坐西朝东,占地面积为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300平方米,教堂高约17米,砖木结构建筑。教堂平面为拉丁十字形,中部为高敞的中厅,两翼为较低矮的侧廊,侧廊外和教堂前部还有一道券柱式长廊。教堂的入口在东端中央,入口前有三连排券柱廊,正中开半圆券,两侧为尖券,入口上方山墙面上装饰大玫瑰窗。教堂内部主厅和侧廊间以尖券列柱划分,柱上方墙面开尖券窗洞。主厅屋顶以木拱支撑木构桁架,侧廊屋顶位于主厅两侧窗洞之下,以木梁支撑屋顶。祭坛上方吊顶作六分拱形式。教堂东北侧连接塔楼。塔楼总高度为48米,其中塔身为22米。墙身以清水红砖砌筑。券身由红砖和灰砖间隔砌筑,色彩对比鲜明。山墙上方和檐口以下砌出尖拱形装饰,拱券的券身和窗洞部位均装饰多重线脚。
1989年9月25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4月由政府拨款,对教堂进行了一次全面修缮,并于2017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
历届摄影大赛作品欣赏
东湖路70号住宅1(银质奖)
东湖路70号住宅2(银质奖)
龙华寺1(银质奖)
龙华寺3(银质奖)
链接:
征稿启事:
报名投稿须知:
(1)征稿内容:反映上海市黄浦区历史建筑的摄影作品(详见拍摄对象目录)。本次大赛拍摄分为三大主题: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所有拍摄对象请从清单中选取。
(2)参赛对象:摄影专业人士及社会公众。
(3)作品内容积极向上,符合大赛主题和内容要求,视角独特,寓意深刻。
(4)摄影作品为单片或组照,参赛主体为个人。各种类型相机拍摄的作品均可参加本次大赛。组照作品4-6张为一组,单幅参赛作品建议10张以内。
(5)作品必须为本人原创,不侵害任何其他方的版权、肖像权等合法权益,涉及的著作权、肖像权事宜由作者自行负责,如发现抄袭、盗用等情况将被取消参赛资格,并需自行承担相应的侵权赔偿责任。作者投稿即视为已经明确此项。
(6)投稿作品提交格式为JPEG文件,欢迎大图投稿(收稿邮箱支持)。获奖后,作品原则上须提供不小于5000×3000像素的原始图片,否则组委会有权取消获奖资格。本次大赛谢绝电脑合成作品。
(7)本次大赛接受手机拍摄作品,作品原则上须提供手机所拍摄的最大像素文件。
(8)本次大赛不收取参赛费用,作品获奖即表示作者同意授权给组委会作品的使用权。组委会拥有获奖作品的使用权,获奖者许可组委会将其获奖作品用于宣传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出版、展览、宣传、在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媒体上发布、广告营销、文创产品开发、授权旅行社等其他方免费使用等方式使用获奖作品进行旅游宣传),不再另付稿酬。凡是投稿者视为已知晓并同意此规定内容。
(9)投稿前请下载“参赛报名表”(文末可下载)并请准确清晰填写表单内容,打“*”为必填项。如填写不清或者填写错误将视为无效投稿。“参赛报名表”必须与参赛作品同时提交。本次大赛接受电子投稿以及纸质投稿(纸质件恕不退还),参赛者可择一投递:
电子投稿:在征稿规定时间内编写以下邮件信息发送到huangpuwenwu@163.com
邮件标题:拍摄建筑名称+作者姓名+联系方式
邮件内容包括:参赛报名表、参赛作品文件(将文件打包压缩后发送。文件大小需小于30M,以便邮件正常接收。)
现场纸质投稿:在征稿规定时间内将“参赛报名表”以及参赛作品一起寄至: 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567弄7号后门,历博杯收件处,联系人:赵小姐、傅小姐。电话:021-53520897(现场接待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6:00)
(10)作品征集时间:2019年1月8日-2019年2月28日。
作品评选以及展览:
由组委会组织专家评委于2019年3月上旬进行公正、公平评选。摄影大展及颁奖仪式将在6月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举办。获奖以及入围作品入2019历博杯上海市“我身边的历史建筑”摄影大赛(黄浦区)作品刊。
*注意事项:请各位摄影师保护好历史建筑。如建筑属私人产权,望拍摄过程中尊重并服从所有人或管理方意愿。
(详细情况请见以下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IDuYnbeAPuWfZul5BNp5g)
Hash:066fc1609de06be867bb0d082949f6240a9ef3f3
声明:此文由 澎湃新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