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旭:寻找身边的记忆——我的沈城访古之旅 | 读者
编者按:自去年12月3日官微“中华书局1912”发起征稿活动以来,很多小伙伴发来了自己的得意作品。我们依例在周五周六连续推送大家的优秀文章。今天我们推送的是辽宁读者赵旭的作品,希望您喜欢并分享!另外告诉您一个好消息,【读者】栏目的优秀文章将适时结集由中华书局出版,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跟着妈妈逛街。那时候城区改造还没有大规模展开,妈妈拖着残疾的腿,领着我在胡同里穿行,在老式门房前停留,给我讲那些历史掌故,告诉我这里是翰林胡同,那里是杨宇霆公馆……最常去的地方是小河沿,那里曾经是沈阳城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周边更是古迹林立。看似一座无名的破旧小楼,也许当年就住着一位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路边墙角立着的一块无名的旧石碑,也许就记载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昔时人已没,今日物犹然。历史的记忆,不会那么容易消失的。
1998年,我在一所高中任教。课余时间,经常到中山路上的《辽宁日报》社和《沈阳日报》社去找编辑聊稿件,闲暇时就在周围闲逛。那里民国时代的建筑很多,那些独门独院的二层楼,爬满了墨绿的藤蔓的墙壁,紧闭的院门增添了它们的神秘感。在阳光明媚的下午,拿着一个甜筒冰淇淋,悠然地靠在一根电线杆上,望着那些不知名的门户,猜想里面曾经住过的人,发生过的事,非常惬意。
随着城区改造的进展,许多古建筑的身影从不为人知的深巷中凸显出来,一大批旧址也被复原。天齐庙、堂子街、杨宇霆公馆,抚近门外的三陵衙门,东关教会中的朝鲜文《圣经》翻译处,大南门附近的基督教青年会旧址,一个个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2007年,我在朝阳街上散步,无意中拐进一条小巷,竟然发现了东三省总督衙门,那是一座颓圮的二层小楼,显得有些寒酸,但谁能想到,一百多年前,这里竟然是东北最高权力机关所在地呢。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用心,历史的记忆就会瞬间浮现。
朝鲜文《圣经》翻译处
2008年,我教授《红楼梦导读》课程。当时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曹雪芹祖籍在辽阳,其中一个很有力的证据就是当地有块石碑,上面有曹家人的名字。可是,在我印象中,沈阳商业城后的长安寺中也有一块碑,上面还有曹辅和曹铭的名字呢,而且时间要更久远一些。为了得到确证,我多次去长安寺查访,却没有收获。后来,一位僧人告诉我,那块碑的确存在,上面有明代成化二十三年的《重修长安寺碑记》,不过已经被送到北塔碑林去了。这是我第一次知道碑林的存在。第一次踏入北塔法轮寺,在这不大的空间里,我却很长时间没有找到碑林。后来,无意中推开一个角落的小门,才发现别有洞天。这里是僧人的起居处,靠着墙的两廊中堆放着许多石碑。这里就是我一直寻找的碑林!好多石碑倒在地上,残破而无人问津,旁边有一些说明性质的铁牌,可基本上和身边的石碑对不上号。我仔细地查看,发现了好多曾苦苦寻觅的文献,如老君堂碑、山东庙碑,甚至还有一块倒在草地上的康德元年的“奉天省城小东边门”的残迹。这些都是研究沈阳乃至东北风俗民情的最珍贵的资料啊,可惜被堆放在这里无人理会。我也发现了那块明代成化二十三年的《重修长安寺碑》,可惜已经风化得不像样子了,只能模糊辨认出“沈阳中卫指挥曹铭”的字样……那天从北塔出来,心里堵得很。直到2017年5月,这些古碑被送至塔湾地区的盛景碑林正式对外开放,我的心才算有了些安慰。
原位于长安寺后迁入法轮寺内的成化二十三年《重修长安寺碑记》,上有沈阳中卫指挥使曹辅、曹铭的名字,现不知存于何处
2014年5月间,我跟随文保志愿者团队考察了沈阳市郊的永安桥和新民境内的巨流河火车站。也许是1963年9月30所立的“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的身份显赫吧,永安古桥保存尚属完好。站在桥头,我想到了刘鹗,这位一心以实业救国的小说家于1905年9月经此桥进入沈阳城,并在沈阳完成了《老残游记》的精华部分。想象当年他在此处遍地稀泥中的窘相,再看看今日平整畅通的马路,不禁莞尔。而在巨流河火车站,我们发现了许多古老的青砖,上面清晰地刻着P.M.R和I.R.N.C的字样。据专家考证,“P.M.R”就是京奉铁路的缩写,“PEKING”(北京旧时的拼法)“MUKDEN”(盛京的满语读法)“RAILWAY”(铁路),其名最早见于1907年8月。而I.R.N.C则是Imperial Railway Northern Coast的缩写,即皇家北洋铁路。北洋官铁路局成立于1891年,撤销于1894年,这些砖显然产生在此期间。这些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青砖此时大多堆在地里,或者被垒入农家的房舍围墙,甚至猪圈和茅厕里了。面对这些古迹斑斑的青砖,有些同行者拾起一些打算收藏,我也不例外。但在出发前,我还是怀着敬意把它送回了地里。土归土,它在此已经百年,这里已经与它成为一体了,那么就让它在此安息吧。毕竟我已经通过它触摸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这就足够了……
永安桥,刘鹗从此路进入沈阳
在课堂上,我多次和学生们谈过这些古迹,有欣喜,有遗憾。欣喜的是青年们的文保意识正在提高。2015年11月5日,在沈阳市文保协会的关怀下,我们沈阳大学成立了辽宁省内首家大学生文保志愿者团队,有了组织以后,学生们进行了多次有目的的沈城古迹的采风活动。这些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青年人有的是热血和激情,她们利用业余时间去走访,认真记录,并且以极大的勇气、精力和耐心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先后完成了《石光永恒——北塔碑林采风录》这样的一些小册子。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极大的欣慰,自己一直想做而没有精力去做的事情,这些孩子们替我做了。但我也知道,这点滴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很多古老的记忆正在消失,很多遗憾依然存在,例如被误读成“德胜门”的德盛门,“萃升书院”周边被错误地命名为“翠生社区”的园区,正式开放的盛京碑林中已经看不到《重修长安寺碑记》的踪影……还有1637年在明代永利闸旧址上建成的永济桥,而今却只剩下半截桥面,桥下满是垃圾,散发着臭气,只有离桥面十几米外那块1989年10月1日于洪区政府所立的“文物保护单位”的碑还能证明其身份,提醒着人们它已经有近五百年的历史……
沈阳是一座历史名城,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东西都已经消失,只剩下记忆。而先辈留下的东西,吾辈后人实有为先正辩诬,且将之挖掘整理保存之责任,否则,就如金毓黻先生所言:“我先正有明且清之言,而不知保存之,是亦后生之耻。”这个耻辱,是我们后辈所无法承受的!
作者简介:赵旭,沈阳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沈阳大学文保志愿者团队指导教师。
【读者】栏目的优秀文章将结集出版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征稿启事
致小伙伴们
中华书局
小伙伴:
你好!
感谢你对中华书局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华书局1912”的关注与支持。过去的600多天里,你我每天在微信的后台交流、在留言里对话,小编思慕你的才华已久。给我们写下那些最能绽放你生命光彩的文字吧!只要是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个人原创且没有发布过的,我们都非常欢迎(字数3000以内,书评、读后感,或随笔最佳)。
我们将会每周五、周六在微信上推送你的大作。稿酬以书代(定价200元左右/篇)。
投稿邮箱:3035462229@qq.com。来稿请在邮件标题中写上文章的题目和作者署名,内文若有精美图提供更好。图、文请以附件形式发送。
小伙伴们,还等什么?!
友情提醒:大作发来后,若两个月内中华书局官方微信没有推送,请自行处理。文章一旦被我们采用,请将所选图书和详细收件地址、电话等信息发送到投稿邮箱。(书局官网首页右下方有电子书目可供下载)
*各位尊敬的读者:选书寄书工作正在陆续进行,让您久等了!
(统筹:启正;编辑:松露)
Hash:97ae46d82a4dc22333e0f184d59f6635ee968820
声明:此文由 中华书局191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