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代的满汉蒙藏碑到新中国的民族团结碑

撰稿:张红

北京河北辽宁等地,有许多清代石碑,使用满文、汉文、蒙古文记录同一段事情,甚至还有藏文以及其他文字。这些多种文字镌刻在一块石碑上的石碑,是典型的民族团结碑,这种石碑在清代比较常见。

在北京雍和宫,雍和门殿和雍和宫殿之间有一块重要的大四方碑,高6.2 米,每面宽1.45 米,上刻乾隆皇帝的一篇重要政论文章,题目叫《喇嘛说》,并建三丈五尺高的正方形碑亭以护其碑。碑北是汉文,西为藏文,东为蒙文,南为满文。

在北京北海公园,就有这样的石碑。北海北岸是藏传佛教皇家寺庙最集中的地方,一共有五座,由西北角向东数,依次为小西天、万佛楼、阐福寺、大西天经厂、西天梵境。《万佛楼瞻礼》诗碑在所有北京刻有藏文的石碑中,是最大最漂亮最有气派的。万佛楼是乾隆皇帝为母亲八十大寿而建造的,头一年正值乾隆皇帝本人六十大寿,万佛楼有庆祝双生日的意思,所以盖得极其讲究。万佛楼碑亦是方碑,体量很大,顶盖和基座硕大,雕工极其复杂,层次很多,不愧是一件大型石雕精品。现在石碑已由万佛楼前原址移至小西天的南侧,靠近北海岸边。碑南侧为汉文,西侧为藏文,北侧为蒙文,东侧为满文,字迹很清哳。

北海琼华岛永安寺中还有一座大型方石碑,叫做《白塔山总记》,也是乾隆皇帝御笔,南为汉文,西为藏文,北为蒙文,东为满文,在中轴线的右侧,有亭子保护。

1951 年,多民族文字的石碑又出现在云南,一座始建于1951 年1 月1 日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见证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民族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950 年,云南召开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会上,有代表提出,要把拥护共产党、民族大团结的盛事用一种各民族都能接受的形式记录保存下来,是以刻石为记建立纪念碑,签字盟誓永远跟共产党走。

48 位党政军和各民族代表,严肃地在民族团结誓词下面分别以傣文、拉祜拼音文和汉文签上自己的名字。民族团结誓词按原样刻在石碑上,竖立于宁洱红场一直留存至今,现已迁至民族团结园,成为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

2006 年6 月10 日,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同年8 月17 日,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工作大事记》。

无论清代的满蒙汉藏文字石碑,还是新中国的民族团结碑,都是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是我国多民族的宝贵财富。

Hash:f1fd86c7d03219d3a004f681de37a94b9baac3a7

声明:此文由 半城烟沙掩垂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