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网红打卡新地标,这是一个隐蔽的寺庙

这个秋季,赏景去哪里?

当然是咱们房山白水寺啦!

这里不会人山人海

却拥有五彩斑斓的绝美秋景

更是承载了很多人的美好回忆

快随小FUN一起去解锁古朴的寺院秋景吧!

秋水池塘

秋叶落地

白水寺位于房山城西北十二里处的蝎息岗,原名白水兴隆寺,寺前有白水山溪淌过,故称白水兴隆寺,白水寺乃其俗称。白水寺中有三尊石雕巨佛,又俗称大佛寺。白水寺为房山著名的寺院,明清两代白水寺冠以“白水异浆”,列入房山八景。

白水寺建于金代,迄今已有800余年历史。从《日下旧闻考》得知,“白水寺俗名大佛寺,在县(房山)西北十二里,上元游人甚众”。从明人的游记及碑文中,我们还了解到白水寺“僻居山谷,杳乏人踪,谷中秀石屹立,昔人因之为大觉像,高逾寻丈,覆之华宇”。可见,白水寺的石佛造像是就地取材,且有木制结构的大殿。后大殿于明景泰年间被毁,石佛露于荒野。

万历四年(1576),游僧常缘途径蝎息岗,目睹山寺焚圮,石佛暴露,“乃以身自矢,为之募缘”,再建白水寺。鉴于木结构殿宇易于焚圮,这次建寺就山取石,建造无梁石阁,以安俸三尊石佛,并将石佛涂饰金粉,又于阁内绘制壁画。次建弥勒殿,次建禅堂,次建山门,山门题额“兴隆”二字。又建钟楼、库厨等,在寺后的石岗顶上树花岗岩石塔一座。万历十四年(1586)工程告竣。

几年不到次禅游,

昔日风光炯不侔。

老树半山无岁月,

荒芜一院自春秋

石掀桥上人踪少,

苔满碑间鸟篆幽。

古殿云封僧化去,

清溪空对寺门流。

民国以后,白水寺山门、弥勒殿、禅堂、钟楼及寺前石桥建筑皆倾圮,仅存石阁、石佛与岗巅的石塔。1993年,北京文物事业管理局拨专款、房山区人民政府筹集资金修复了白水寺残损的石阁顶,并重建白水寺石桥,历尽沧桑的白水寺焕然一新。

这里人不多,在燕山火车站附近,看似景致不多,但可以随便溜达溜达,胜在人少清静。现在的白水寺森林公园,已初具规模,连绵的山、深邃的谷、突兀的石、清澈的溪,无不令人神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白水寺森林公园生长着各种多姿多彩的林木,那可是几十年不断植树造林的成果。

1984年以来,这里在保留原有木本植物的同时,陆续栽植了垂柳、刺槐、侧柏、桧柏、油松五角枫、火炬等大规格的乔灌木,还定植了一部分苹果、桃等果树。

多年来植树万余株,“八五”期间为了记载植树造林活动,树立了西虎岭绿化纪念碑

身在山中,环顾四周,只见层林尽染,满山美丽的景色,清新的空气,顿时让您有心旷神怡的美妙感觉。

白水寺的石阁、石佛、经幢

白水寺石阁为明万历常缘重修时所建,它是一座由花岗石构筑的仿亭阁式无梁建筑。依山面水,灵秀如画。

石阁南向,建筑平面呈方形,其外观为两重方阁。两重阁体间石檐飞翘,檐角饰石雕嘲风。石檐之上,阁体向内递缩,承托着精美的石制阁顶,顶拖石檐,与下部石檐相映成势。阁内,下部为方形,上部为穹隆顶,中央雕龙头藻井。

阁户南开,成券形。两侧开两洞对称的券形石牖。石户上端的二层阁体正面及左右两侧阁壁正中,各开一洞同样形制的券形小牖,而牖顶恰与阁内释迦石佛头顶齐。光线通过小牖从三个不同方向透进阁内,映明石佛头部。石佛下部则有石户及两侧二牖透进光线。置身阁内,三尊巨大的石佛轮廓清晰。如果没有二层阁的三洞券牖,石佛的上部将一团漆黑。

券形户牖的设置,既突出了佛寺建筑的特征,又增添了建筑的装饰性,同时获得了理想的采光效果。可谓匠心独具。

白水寺石佛是北京地区最大的石佛,为元代雕刻,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研究北京佛教文化佛教造像的重要实物。

走进白水寺石阁,三尊石佛背北面南,合掌垂目,立于盘形石雕莲花座上。这三尊石佛以花岗岩雕制而成,中间为释迦牟尼,左为阿难,右为伽叶。二侍稍前,体稍内倾,作俸侍状。释迦牟尼高5.8米,与北京卧佛寺大铜佛不相上下。阿难、伽叶比释迦牟尼稍矮一些。

释迦二目低垂,螺发,面部丰满圆润,两耳垂肩,神态安详庄重。掌心朝天,左手平托右手于胸际。正披袈裟,两襟挂两小臂直垂而下。阿难袒右,合掌弯指,袈裟左襟挂左小臂于胸中心线下垂至膝。伽叶袒左,双手合十。三尊石佛线条清晰,衣纹流畅,造型古朴,是古代石雕艺术中的珍品。

在白水寺东北面的山顶上,有一座石刻的华表,今人俗称为经幢。是金代遗留下来的佛教建筑。石经幢这种形式是从印度引进的,它是佛教界的一种重要的石刻,大多建在寺院附近的高岗处。自唐代永淳年(682)以后盛行于各地。经幢一般为圆形或棱柱及八角形。据实地勘察,白水寺经幢为花岗岩雕凿而成,形制为四方棱形,每面50公分。经幢高306公分,顶部为四层经幔,从柱基至第一层幔为225公分,从第一层至第四层经幔呈攒尖顶状,由下向上逐渐缩小。经幔第一层至第二层距离10公分,第二至第三层距离为8公分,第三层至第四层距离为7公分,攒尖顶为36公分(另外20公分为各层经幔的厚度)。经幔每层宽出经柱9公分,在经幔的底部还刻有竖道(每层64—40道不等)以装饰美化。按佛教规定,经幔下的石柱上应刻有经咒或密经,但因年代久远,又经风剥雨蚀,已无从知道刻字与否了。经幢底部为圆形,周长为152公分,可见经幢是先在地面上雕凿好,然后又凿石为穴竖在坑中的。

仔细观察,在经幢与石坑之间还有为固定经幢而楔嵌的铁板残片。当地人曾将石经幢附会为穆桂英的拴马桩。如今,石经幢的周围,已绿树成荫,并作为白水寺的一部分加以保护。

此时白水寺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不知不觉地侵染了秋天的色彩,放眼望去,有一种穿越千年的厚重与静美。

金秋十月,微风习习,碧空万里,阳光刺眼却不灼人,在这美好宜人的时节,带上家人,邀几好友,来房山白水寺尽情感受迷人的秋天吧!

Hash:e2a26db6f636ef12d47366787e146f40f99c93ee

声明:此文由 见豆星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