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范旭东、陈调甫等人组建久大精盐厂,结束国人食用粗盐的历史
中国历来所食用的盐多为土法制盐,盐质及其不纯,多掺有泥土及杂质,直至开埠以后,外国人不习惯食用中国所产的土盐,精盐进入中国市场,由于中国没有相应的生产精盐的技术,因此中国精盐市场一直为外人把持,为了挽回利权,中国有志之士一直尝试建立中国自有精盐厂。
范旭东先生回国后不久,由财政部派遣去欧洲考察盐政,通过对德、奥、意等国的考察,深感中国盐质不纯,用途不广,因此他决心先制造标准食盐,然后用盐制碱。范旭东募得资金买下通州盐商开设的熬盐小作坊,开始筹建精盐公司,与当时盐务署顾问、“盐政杂志”主编景韬白商议,在其兄范源廉(当时任教育部长)和师友梁启超等人的支持下,1914年 7 月 20 日申请立案,同年 9 月 22 日批准,设厂塘沽,厂名“久大精盐厂”。
精盐厂的选址要考虑海水含盐量、交通、原料、燃料、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塘沽“舟车交通,盐煤两利,而天气高燥、长年无雨,适合制精盐之条件者”,因此范旭东在塘沽购地 13.5 亩,于 1915 年 6 月破土动工建筑厂房,除锅灶由上海求新工厂制造外,其它主要设备由范旭东亲自到日本调查购买。1916 年 4 月 6 日久大精盐厂竣工投产。经过多次建设,久大精盐厂分为西厂和东厂两个厂区,所产精盐,商标为“海王星”,象征着为广大人民造福。民国十三年(1914 年)在天津市内法租界建立大楼,并将总店移到此处。
久大精盐厂所用原料为附近汉沽等盐滩所产之粗盐,盐滩分自置租用二种,久大精盐公司有盐滩一百七十余万亩,租用19万余亩,年需原料约60余万担。每年生产精盐约40余万担,分为瓶装,黄、绿色等纸包装。瓶装盐、久大粒盐各一万余担;黄色纸包装,约十万余担;绿色纸装五万余担。久大精盐开始日产 5 吨,每年获利五、六十万元。1919 年扩建东厂后,年产量达 8 万 2 千多吨,获利更加丰厚。
出于运输的考虑,范旭东在离海河和塘沽南站都不远的地方建造了久大精盐公司,随着公司的发展,此处后来被称为久大西厂。地基被划分为三大部分,厂区用地、工人宿舍用地和其他用地,建造顺序是从南向北逐渐推进。至 1935 年时久大精盐厂西厂已经完全建成,厂内设有第三工厂、第五工厂、仓库、并设有黄海化学社、图书馆、医院等设施。西厂北部为幼稚园和明星小学校,以及为职工提供住宿的联合村和工人室,装运铁路的西侧则为工人新村。
1917 年在接近盐田的地方设立了久大精盐厂东厂,将此盐田开发为久大自己的盐场,生产粗盐作为久大精盐的重要原料。久大东厂逐渐发展,主要的生产工厂为第四厂、北六厂、南六厂、第七厂、第八厂。原盐通过厂内铁路运至原盐仓库,原盐送入溶解室溶化,再送入沉淀池除杂,除杂后的盐水进入各厂除去钙、镁等离子,最后结晶析出盐晶,通过干燥室干燥后,包装即可出售。
1937 年,日本占领塘沽,久大精盐公司被日本占领,并入华北兴中盐业公司,作为其各种军工工业的原料。在此期间也有一些对久大精盐厂的建设计划,如对久大精盐厂第四厂的修复计划等,但是当李烛尘 1945 年接收久大精盐厂却发现损毁严重。
久大精盐厂的成功,不仅结束了中国人民食用粗盐的历史,而且积累了资金和办厂经验,为永利碱厂的创立提供了条件。
精英阶层的崛起近代工业的发展核心为工业技术的发展,而技术人才作为掌握工业技术的重要载体在近代中国工业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20 世纪初,大批留学海外的精英学成归来,运用所学知识试图寻求中国未来的出路,他们大多在近代中国的军政界、实业界均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有识之士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永久黄”团体的发展也离不开这些掌握先进科学知识的技术精英,该团体中“发起人中学者居多”,创办人范旭东原名源让,字明俊,后改名为范锐,字旭东,湖南湘阴县人, 1908 年进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学习应用化学,1911年毕业回国,其兄范源濂时任北洋政府教育部次长,恰好财政部派他去欧洲考察盐政以及盐厂的制盐设备,范旭东在欧洲见识到西方机器制盐的效率与品质,以及形成的制盐、纯碱、烧碱产业链,决意回国试行。回国后,范辞去公职,自办新式盐厂。自 1914 年起陆续创立久大精盐厂、永利碱厂、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永利硫酸铵厂等一系列化工工厂,从而建立我国的化学工业体系。他是著名的化工实业家,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被称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
另一位非常重要的创办人是陈调甫,他毕业于东吴大学化学系,曾在实验室内用苏尔维法制碱成功,为寻找制碱的重要原料——精盐而与范旭东相识,二人决议筹建碱厂。1918 年成立永利制碱公司后,便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并负责碱厂设计、采购设备及招揽人才之责,终于在次年携带碱厂的设计图纸以及机器设备的订单回国,在塘沽兴建厂房,陈调甫主持施工,三年后完成了土建工程,从国外采购的设备安装调试成功后,终于在 1924 年永利碱厂建成投产,陈调甫在永利碱厂历任制造部长、工务部长、化学部长和视察长等职务。待碱厂的各项工作走向正规后,陈调甫认为他中国基本化学工业的夙愿已经实现,因此于 1929 年在天津河北区建立永明油漆厂,聘用京津各学校毕业生从事研发工作,使用价格低廉的桐油调制成性能良好的新型清漆,成为我国涂料界的名牌产品。
侯德榜就是陈调甫在美国招揽的技术人才之一,后来成为永利碱厂核心技术人员。侯德榜字致本,福建闽侯县人。1911 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堂,1916 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士学位,1921 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由于侯德榜踏实勤奋、学习经历丰富,回国后的陈调甫向范旭东极力推荐他来碱厂工作,但是侯德榜博士的研究方向为制革,对制碱技术并不熟悉,经过慎重考虑后,他给范旭东回信道:“蒙范先生不弃,德榜应将制碱有关技术方面的事,勉强一肩担起。”1921 年,侯德榜回国在永利碱厂任总工程师,他不仅克服苏尔维制碱法的技术封锁,并将其苦心探索的制碱技术出版,公布于世,为永利碱厂的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历任技师长、总工程师、塘沽碱厂厂长、南京铔厂总工程师,永利川厂厂长等职务。
另一位核心领导成员之一李烛尘为湖南水顺县人,1912 年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学习电气化学,1918 年毕业后进入久大精盐公司任技师一职。与其他知识分子与技术人员相比,李烛尘更善于经营管理,因此 1920 年被任命为久大精盐厂厂长,1921 年建议筹办专门的研究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因此成立,1946 年初,进行“永久团体”的复员和永利、久大两厂被劫占的收复工作,l968 年在北京逝世。
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社长孙学悟为中国基本化学工业也做出重要贡献。他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县,1905 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求学,1910 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堂,1915年取得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曾在开滦煤矿任总化学师,1922 年受范旭东的邀请,负责筹办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并担任社长,开创了中国无机应用化学、有机应用化学及细菌化学的研究,促进了永利碱厂的生产技术发展并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被尊称为“孙西圣”。
与“西圣”相对的“东圣”傅冰芝是江西人。1909 年东渡日本留学。1915 年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造船工程专业,后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回国后应范旭东之聘入永利碱厂,致力于中国化学工业,担任永利碱厂机修车间主任一职。曾主管工程与人事管理,创办铁工车间,创建明星小学并首任校长,为永利制碱技术作出重要贡献。
私人研究团体发轫——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天津市塘沽区解放路喧闹的商业中心旁中有一栋二层英式建筑风格小楼,它是中国私人设立的第一个研究社——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20 世纪 20 年代初,范旭东意识到仅凭“实业救国”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工业需立足于科学技术研究,“工业非学术无以立其基,而学术非研究无以探其蕴,是研学一事尤当为最先之要务”,而国内学生仅仅学习原理而疏于实践,从国外回来的留学生由于所学知识不一定适合中国实情,因此所学未必能尽其用,因此范旭东为了解决工业知识与实践脱离的问题,促使学术研究为中国工业服务而在塘沽创立化学工业研究社,“仿欧美先进诸国之成规作有统系之研究,于本地则为工业学术之枢纽,并为国内树工业学术”。
这些精英人士大都接受新式教育、有海外留学背景、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可以将从国外学习的科学知识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打破核心技术的封锁,从而研发出利用中国原材料可以生产的各项产品,很多产品质量与国外产品不相上下,且制作成本低廉,因此为中国自主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与支持。
感恩相遇,承蒙厚爱,我是小周周,喜欢请关注,咱们下一篇文章见!
Hash:f1b94a80f548556669659c97f03f0e41c36ec191
声明:此文由 小周周有话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