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里的琉璃河

原创: 杨年生

△圣水出上谷。

故燕地,秦始皇二十三年,置上谷郡。王隐《晋书地道志》曰:郡在谷之头,故因以上谷名焉。王莽更名朔调也。水出郡之西南圣水谷,东南流,迳大防岭下。

圣水即巨马河支流大石河(下游称琉璃河),源出北京房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附近。

上谷郡治沮阳故城即今河北怀来县小南辛堡镇大古城城址[1]。从腾讯地形图 鸟瞰,沮阳故城位处今官厅水库之谷口要冲,控扼延怀河谷。

图表24上谷郡治沮阳故城位置示意图

而按注文“王隐《晋书地道志》曰:郡在谷之头,故因以上谷名焉”可知“上谷”显因其地势方位而命名。

圣水谷,今大石河谷。

大防岭,即今房山。“大防岭”和“大防山”是对“房山”的最早称谓,由于洞穴众多,改称“房山”,寓意像房子一样的山[2]。

岭之东首,山下,有石穴,东北洞开,高广四五丈,入穴转更崇深,穴中有水。耆旧传言,昔有沙门释惠弥者,好精物隐,尝煹火寻之。傍水入穴,三里有馀,穴分为二。一穴殊小,西北出,不知趣诣。一穴西南出,入穴经五六日方还,又不测穷深。其水夏冷冬温,春秋白鱼出穴,数日而返,人有采捕食者,美珍常味,盖亦丙穴嘉鱼之类也。是水东北流入圣水。

大防岭东首下之石穴即今房山万佛堂孔水洞

隋郎蔚之《隋州郡图经》载:“防水,在良乡界,有石穴东北洞开,春秋有白鱼,珍美,非常味”与上述注文同。

丙穴嘉鱼:按左思《蜀都赋》:“嘉鱼出於丙穴”(李善注:“丙穴在汉中沔阳县北,有鱼穴二所,常以三月取之。丙 ,地名也。”)

孔水洞地下水面海拔96m,洞口朝向东北。燕山运动形成走向西北和西南两组节理,新构造运动使得山体抬升,在包气带与饱水带接触的潜水面附近形成洞穴,洞穴沿着西北和西南两个方向发育,支洞沿着西北方向发育,规模较小,主洞穴沿着西南发育,规模较大。与注文“穴分为二。一穴殊小,西北出,不知趣诣。一穴西南出,入穴经五六日方还,又不测穷深”描述吻合。1981年一1982年,北京市文物局组织考察,经过3个大型洞厅, 仍没走到尽头, 证实郦道元的描述正确。大石河南岸的北窖一万佛堂一线,依次分布的鸡毛洞、银狐洞石花洞、清风洞和孔水洞,由一条地下暗河连为一个洞系,总长约10km,称为石花洞系。补给点为大石河上游,排泄点为孔水洞[3]。

圣水又东迳玉石山,谓之玉石口,山多珉玉燕石,故以玉石名之。其水伏流里馀,潜源东出,又东,颓波泻涧,一丈有馀,屈而南流也。

玉石口,经Googleearth 校验(如下图),玉石口当位于今辛开口村附近,此段大石河(圣水)河道与注文描述亦吻合。

△东过良乡县南。

圣水南流,历县西转,又南迳良乡县故城西,王莽之广阳也。有防水注之,水出县西北大防山南,而东南流迳羊头阜下,俗谓之羊头溪。其水又东南流,至县东入圣水。

良乡县,故城即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土城址[4]。(2008,北京文物局)

防水:今龙泉河(连泉河)。

羊头阜,按《清一统志》:羊头冈在房山县北六十里,即古羊头阜也。

经Googleearth校验(如下图),注文“(羊头溪)至县东入圣水”有误(因羊头溪在过羊头阜(今羊头岗)后东南流注入圣水之处位于良乡县故城(窦店城址)之西北);故当更正为“(羊头溪)至县西北入圣水”为妥。

圣水又南,与乐水合,水出县西北大防山南,东南流,历县西,而东南流注圣水。又东迳其县故城南,又东迳圣聚南,盖藉水而怀称也。

熊会贞认为乐水即房山南之凉水河。(会贞按:今房山县南三里有凉水河,即乐水也。)另据网友有识之士考证:周口店河即乐水,其与牛口峪水库南的马刨泉河也叫凉水河石楼村东汇合后注于圣水[5]。著名的周口店龙骨山猿人遗址即位于乐水发源地佐近。

图表 25羊头岗与良乡县方位图

经百度地图校验,此段大石河(圣水)河道在汇合乐水后流经了(良乡)故城南,与上述注文基本一致。

圣聚,位于圣水与侠河交汇之北约以今琉璃河绿化广场为中心。

圣聚:燕国都城“聚":琉璃河北董家林商周遗址古称聚,后称圣聚延至北魏,意为几条河流聚集中心地区。按注文“又东迳圣聚南,盖藉水而怀称也”

又东与侠河合,水出良乡县西甘泉原东谷,东迳西乡县城北,王莽之移风也,世谓之都乡城。案《地理志》,涿郡有西乡县,而无都乡城,盖世传之非也。又东迳良乡城南,又东北注圣水,世谓之挟活河,又名之曰非理之沟也。

侠河,今仍称侠河。据网友有识之士考证:“侠河分北侠河、南侠河自韩村河西南合流后也称韩村河或挟括河。但北侠河《水经注》并未提及[6]。”北侠河即侠河北支,发源猫耳山西南山麓。

甘泉原,今长沟镇西北有东、西、北甘池村抑或与之有渊源。

△又东过长乡县北。

长乡县,周振鹤承袭《一统志》之说亦认为故城在今固安县西北[7]。据1998年版《固安县志》沿革篇:三国魏黄初二年,于方城县原阳乡(治所在今县城西北二十余里长安城)旧地置长乡县(治所在阳乡旧治)与方城县同属幽州涿郡,后又改隶范阳郡[8]。故综合考量,长乡故城疑即今固安县城西北二十余里长安城(今属涿州市所辖)。

图表 26汇合乐水后经良乡县故城南

圣水自涿县。东,与桃水合,水首受涞水,于徐城东南,良乡西,分垣水,世谓之南沙沟,即桃水也。

徐城,按注文“于徐城东南,良乡西,分垣水,世谓之南沙沟”结合Googleearth 及相关考古依据综合考量,徐城疑即大石窝蔡家庄村西之蔡庄土城遗址[9]。(2008,北京文物局)

东迳迺县北,又东迳涿县故城下,与涿水合,世以为涿水,又谓之桃水,出涿县故城西南奇沟东八里大坎下。数泉同发,东迳桃仁墟北,或曰因水以名墟,则是桃水也;或曰终仁之故居,非桃水也。余按《地理志》,桃水上承涞水,此水所发,不与志同,谓终为是。

廼(nǎi)县故城,遗址位于今涞水县北关村北300米处。城址近方形,边长约1600米。城垣夯土筑城,基宽5-8、残高1-5米。采集遗物有铁剪、铁刀和泥质灰陶瓦当、筒瓦、板瓦、方砖、瓮、罐、盆等残片[10]。(2013,河北文物局)

奇沟,熊会贞认为即涿州之岐沟,在今涿州岐沟村附近,位于涿州市区西南约15公里处。(会贞按:《辽志》,涿州有祁沟河,今谓之歧沟。[11]),但从Google earth鸟瞰(见下图)若按熊氏所言则岐沟东八里处为南拒马河河道,显然难经考量;而孙继民在《南涿水试考》一文中依托注文“涿县故城西南奇沟东八里大坎下”结合地形地貌及与涿县故城的方位等综合考量奇沟在边各庄、石佛东城坊一带。(“从《河北省地图集》第106页《涿县、新城县、容城县雄县图》看,今涿州市西(微偏南)边各庄、石佛、东城坊三村围成的三角之内确有一河流泉源,恰好处于台地之下,符合“大坎”和“土山下”的地貌;河道蜿蜒伸向东北,于市区西北汇入北永定河主河道,符合涿水“东北径涿县故城西流,注于桃”的流向②。从地图看涿水的发源地应该在边各庄、石佛、东城坊一带[12]”)相较之下孙氏对“奇沟”的考订更翔实具体;但鉴于史料之不足征,奇沟地望本文姑且存疑。

此处郦道元据世人所说“(涿水)出涿县故城西南奇沟东八里大坎下”比对《地理志》:“桃水上承涞水”判定涿水非桃水,进而指出“桃仁墟”应是“终仁之故居”。(此水所发,不与志同,谓终为是。)

西乡故城,即今长沟城址[13]。(2008,北京文物局)

图表27侠河与圣水交汇处(圣聚)

又东北与乐堆泉合,水出堆东,东南流注于涿水。涿水又东北迳涿县故城西流,注于桃。应劭曰:涿郡故燕,汉高帝六年置,其南有涿水,郡盖氏焉。阚骃亦言是矣。今于涿城南无水以应之,所有,惟西南有是水矣。应劭又云:涿水出上谷涿鹿县。余案涿水自涿鹿东注㶟水,㶟水东南迳广阳郡,与涿郡分水。汉高祖六年,分燕置涿郡。涿之为名,当受涿水通称矣,故郡、县氏之。但物理潜通,所在分发,故在匈奴为涿邪水,山川阻阔,并无沿注之理,所在受名者,皆是经隐显相关,遥情受用,以此推之,事或近矣,而非所安也。

广阳郡,按《水经注》卷十三“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邱,因邱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邱矣。武王封召公之故国也。秦始皇二十一年灭燕,以为广阳郡”可知广阳郡郡治即注文之蓟城,大致以广安门为中心[14]。(2008,北京文物局)

而关于蓟城笔(广阳郡)笔者大致有如下论证:

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以蓟城为都,考古资料显示蓟城应在发现陶井最密集的今北京城西南部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但以蓟丘位于古蓟城之西北隅推断曾为燕国都城之蓟城规模应不止于此。

赵其昌先生认为晋以后的蓟城位置可以确定,依据其一是1965年在八宝山发掘的西晋古墓墓志载“假葬于燕国蓟城西二十里”;其二为1974年考古工作者曾在白云观附近的“蓟丘”发掘,发现了一段古城墙的西北角,在此城墙下压着3座东墓,说明该城建造年代不早于东汉;再联系其他调查结果,基本可确定晋以后的蓟城位置。此外赵其昌先生从古井圈以上同期文化层的消失和出土陶片被磨光,推测早期蓟城应毁于永定河洪水。但不可忽视的一个个史实是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曾下令拆毁六国都城城廓,由于嬴政痛恨太子丹遣荆轲刺秦,故将燕都蓟城率先拆毁;由此战国蓟城为秦始皇所毁的可能性亦较大。

图表 28岐沟村东八里为南拒马河

当然今北京白云观附近的“蓟丘”,是否为注文所谓之“蓟丘”仍待考量。此外从上述注文可知应劭和阚骃认为“涿”之名源“其南有涿水”(孙继民将此涿水比定为南涿水);但郦道元认为“涿”之名更大程度上是与㶟水支流涿水有关。(“自涿鹿东注㶟水”孙继民将此涿水比定为北涿水[15];备注:孙氏在《南涿水试考》中认为:“今涿鹿县南部的东、西灵山古称涿鹿山,南北涿水因分别发源于涿鹿山南北麓而得名。)

桃水又东,迳涿县故城北,王莽更名垣翰。晋太始元年改曰范阳郡,今郡理涿县故城。城内东北角有《晋康王碑》,城东有《范阳王司马虓庙碑》。

涿县,按《一统志》,故城今涿州治。

桃水又东北,与垣水会,水上承涞水,于良乡县分桃水,世谓之北沙沟。故应劭曰:垣水出良乡。东迳垣县故城北。《史记·音义》曰:河间有武垣县,涿有垣县。汉景帝中三年,封匈奴降王赐为侯国,王莽之垣翰亭矣。世谓之顷城,非也。又东迳顷,亦地名也,故有顷上言,世名之顷前河。

杨守敬认为此处郦道元将垣县故城误认为武垣城是错误的,因为武垣城与涿郡相去太远且无水道相通。(武垣城在河闲府西南三十八里,去涿甚远,水道亦无相通之处,恐涿郡又自有垣县也。)而按《一统志》,垣城在涿州北亦佐证杨说,但具体位置不详。

顷,青岗遗址或与之有关[16]。(2013,河北文物局)

又东,洛水注之。水上承鸣泽渚,渚方一十五里。汉武帝元封四年行幸鸣泽者也。服虔曰:泽名,在醲逎县北界。即此泽矣。西则独树水注之,水出逎县北山,东入渚。北有甘泉水注之,水出良乡西山,东南迳西乡城西,而南注鸣泽渚。

甘泉水,上文的“甘泉原”疑其本为“甘泉源”(甘泉水之源),今长沟镇西北东、西、北甘池村名亦当源此。

鸣泽渚,经Googleearth作方位、海拔校验,结合注文甘泉水、西乡故城(即今长沟城址)等地望可知鸣泽渚范围大致为今夹河村一带的低洼地域,如下图所示:这一推定与网友有识之士的详考亦基本相当。(夹河村毗邻的坟庄村南七十年代曾从地下数米出挖很厚草炭曾为肥出售,说明该地数米处过去淤积大量植被后被於埋视为过去湖泊的沉积物,为湖泊的湖底[17].)

渚水东出为洛水,又东迳西乡城南,又东迳垣县故城北而南入垣水。垣水又东,迳涿县北,东流注于桃。故应劭曰:垣水东入桃。阚骃曰:至阳乡注之。今案经脉水而不能届也。

守敬按:《汉志》武垣县颜《注》引应说同,与上垣水出良乡本一条,郦氏分引之。

桃水东入阳乡,东注圣水。

守敬按:《汉志》,涿郡良乡县,垣水南东至阳乡入桃。南东当作东南。今案经脉水而不能届也。

圣水又东,广阳水注之,水出小广阳西山,东迳广阳县故城北。

广阳县故城,即今长阳镇东广阳城古城遗址[18]。

又东,福禄水注焉,水出西山,东南迳广阳县故城南,东入广阳水,乳流东南,至阳乡县,右注圣水。

据网友有识之士介绍福禄水在良乡西今称刺猬河;而广阳水,则出卢沟桥西太平岭,及云岗航天大院,今称小清河,小清河过广阳村(广阳县故城)。

圣水又东南,迳阳乡城西,不迳其北矣。县故涿之阳亭也。《地理风俗记》曰:涿县东五十里有阳乡亭,后分为县。王莽时更名章武,即长乡县也。案《太康地记》,涿有长乡而无阳乡也。

《寰宇记》谓汉阳乡县故城在固安县西北二十七里。晋置为长乡,高齐天保七年省并入涿县,其城亦谓之长乡故城。与《注》阳乡即长乡之说合,观《寰宇记》亦谓云云,知别有长乡城以应《地形志》说也。

圣水又东,迳长兴城南,又东迳方城县故城北,李牧伐燕。取方城,是也。魏封刘放为侯国。

长兴城,具体不详。

方城县,按《一统志》,故城今固安县西南方城村。

圣水又东,左会白祀沟,沟水出广阳县之娄城东,东南流,左合娄城水,水出平地,导源东南流,右注白祀水,乱流,东南迳常道城西。故乡亭也。西去长乡城四十里,魏少帝璜,甘露三年所封也。又东南入圣水。

据熊会贞考证“白祀沟及下娄城水”当时均已湮没。(会贞按:白祀沟及下娄城水,在今永清县西北,并湮。)

常道城,又名苌道城。即今河北廊坊市旧州镇西北五里北常道村。《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甘露三年(258),陈留王奂“封安次县常道乡公”即此。[19]。

圣水又东南,迳韩城东。《诗·韩奕》章曰:溥彼韩城,燕师所完。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郑玄曰:周封韩侯,居韩城,为侯伯,言为猃夷所逼,稍稍东迁也。王肃曰:今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世谓之寒号城,非也。

韩城,守敬按:《地形志》方城有韩侯城,与王说同。今名韩寨营,在固安县东南十八里。世谓之寒号城。

圣水又东南流,右会清淀水,水发西淀,东流注圣水,谓之刘公口也。

△又东过安次县南,东入于海。

圣水又东,迳勃海安次县故城南,汉灵帝中平三年,封荆州刺史王敏为侯国。又东南流,注于巨马河,而不达於海也。

安次城,西汉高祖初年置安次县隶属幽州渤海郡,治今廊坊市古县村。(2013 河北文物局)

鸣渚泽的大致方位及甘泉水的流向图

琉璃河

[1]河北省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分册(中),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207页

[2]吕金波:《<水经注>中有关北京地理的科学思想》, 《城市地质》,2015年第1期,第8页

[3]吕金波:《<水经注>中有关北京地理的科学思想》, 《城市地质》,2015年第1期,第9页

[4]北京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下),科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288页

[5]摘自网友有识之士的新浪博客:《水经注》圣水今昔图解。

[6]摘自网友有识之士的新浪博客:《水经注》圣水今昔图解。

[7]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97页

[8]《固安县志》,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8月,第50页

[9]北京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下),科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288页

[10]河北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卷(下),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585页

[11]《水经注疏》,第1103页.

[12]孙继民:《南涿水试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3期,第11-24页

[13]北京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下),科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21页

[14]北京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下),科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288页

[15]南北涿水因分别发源于涿鹿山南北麓而得名;

[16]摘自网友有识之士的新浪博客:《水经注之鸣泽渚》

[17]摘自网友有识之士的新浪博客:《水经注之鸣泽渚》

[18]北京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下),科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288页

[19]朱昌春:隋唐运河北京段桑干河故道地名考(六),民政部中国地名研究所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Hash:e55a36f6b24b5e16b173542921fba77cdc88aa9f

声明:此文由 水经注里的名胜古迹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