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1往事丨从黄城根、中关村到大石河畔

今年是原子能院建院70周年,一路走来,原子能院风雨兼程、与国同心,历经蜕变、初心不改。其间既饱含创业艰难百战多的坎坷,又不乏令人荡气回肠的动人时刻;既洋溢着自主创新、奋发图强的主旋律,又体现出开放办院、合作共赢的全球视野。原子能院的发展历程是新中国核科学技术事业沧桑巨变的缩影,是中华民族当代科学精英科技报国的生动写照。本栏目将陆续推出院史故事,尽管远不足以反映全貌,却可管窥原子能院的成长历程。

06

从黄城根、中关村到大石河畔

原子能院创建于1950年,至今已经走过70 年的历程。从北京黄城根聚英到中关村创业再到大石河映辉,原子能院一步一个脚印,为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原子能院的发展历程是新中国核科学技术事业沧桑巨变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当代科学精英科技报国的生动写照。

近代物理研究所东黄城根甲42号旧址

原子能院(前身为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后,就在北京东黄城根甲42号办公。当时,由于有些南方的研究所须迁进北京,在京各研究所也都要扩充实验室和办公室,因此最紧迫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在北京选择一个能有较大发展空间的科研基地。

1950年8 月 24 日,中科院决定由钱三强先行了解情况。几经勘查和比较,确定了以中关村一带为新院址,并于1951年11月初正式动工,1953年底竣工。1954年初,钱三强率领全所从东黄城根迁址中关村,成为中关村科学城中研究机构第一家。1958年,中科院近物所更名为“原子能研究所”,该楼亦随之称为“原子能楼”。

中关村原子能楼

中关村原子能楼是原子能院发展的铺垫期。事业初建,开展科研工作的条件极其困难。国内没有现成的仪器设备及其相应的工业基础,西方国家又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在这种条件下,第一代原子能院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一切从零开始,并在核物理、宇宙线、谱仪、加速器和核电子学、放射化学、理论核物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2016年6月,因原子能楼周边实验办公空间的紧张和缺乏,这座有着63年历史的大楼被拆除。为了展示老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原子能楼的南墙按原貌复制在了新建实验楼南墙,同时在旧址设立了纪念标志物。

原子能科学研究新基地

1955年10月,经中央批准,选定在北京西南远郊坨里地区大石河畔兴建一座原子能科学研究新基地,并将苏联援建的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简称“一堆一器”)建在这里。从1956年5月破土动工到1958年7月,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这座新的原子能科研基地在大石河畔的荒滩田野上奇迹般地屹立起来了。这就是今天原子能院的所在地。

新基地的建成,开启了我国原子能事业新纪元,我国原子能科学技术从此步入迅速发展轨道。基于“一堆一器”,开辟了许多新的科研领域,填补了大量空白学科,相继研制和建成许多新装置和设施,很多重要工作都转移到新基地。1973年,二机部决定将中关村分部全体人员和仪器设备、房屋资产等移交给中科院组建高能物理所。原子能院全部集中在新基地开展工作。

从黄城根、中关村到大石河畔,70年来,原子能院几度迁址,但原子能院“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精神没有变。作为新时代核强国建设的战略科技力量,原子能院将继续传承精神,攻坚克难,团结奋进,创新发展,全方位打造世界先进水平的核科技研究基地,努力建设现代富强文明和谐美好的原子科学城。

来源: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Hash:d50aba403bff3ff14e1122f55d8a2ab32d4882dc

声明:此文由 中核集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