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聚焦新中国的“第一”: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

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研制,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原子弹研制过程中,中国人民所表现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鼓舞着中华儿女不断向前。

亲历者说

王乃彦: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时候,我在苏联杜布纳研究所。从使馆拿到核爆的纪录片后,我请实验室的主任副主任等外国朋友一起观看。当时我们实验室的主任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副主任也是苏联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他们看后,非常激动。他们想不到中国会这么快就研制出原子弹。我那会儿知道,和我一起在杜布纳工作过的王淦昌、周光召、唐孝威、吕敏等已经参加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我很希望回国后也能够参与其中。

1965年,中苏关系破裂,我回到原子能院。1965年夏,我来到青海海晏县,参与我国第三次核武器试验。我那时年轻,干劲十足,天天都睡在办公室。

中国成功爆炸原子弹和氢弹之后,敌对势力不断以反对核污染为由,向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中国停止核试验。他们还断言中国再过20年也掌握不了地下核试验技术。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启动地下核试验的筹备工作。1969年,王淦昌领导和组织了第一次地下核试验,当时科研生产受到了严重破坏,王淦昌就到处做思想工作,动员大家积极准备。

1975年,第二次地下核试验,我因为在准备工作中受到了严重的意外照射,被送到医院检查治疗。治疗还没结束,一个通知下来,我们就马上往试验现场出发了。我是室主任,又是党员,本来每一次回收都是我带队,但这一次,领导不同意我进去,我只能到达警戒线。随着一张张照片冲洗出来,我们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数据,大家非常激动。

1976年,第三次地下核试验也圆满成功。

参观贴士:中国核工业科技馆是国内首个系统介绍核科技知识、核工业成就的国家级行业馆,隶属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科技馆坐落于北京西南郊,依托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建设和管理。中国核工业科技馆只接受团体预约参观。预约电话:010—69359276。

1967年6月17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西部地区上空试爆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我国只用了两年8个月,发展速度之快,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亲历者说

杨桢:91岁,见证了“一堆一器”的建成,为氢弹研制提供了关键数据

1951年,我即将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在毕业表格里我填上了“完全、无条件服从组织分配”。个人志愿栏里,第一项我写的是参军,第二项是“用原子能迎接共产主义”。没有想到的是,钱三强先生到清华大学挑选学生时,竟然翻看了我们的毕业表格。当他看到我的时,钱先生笑着说:“这小子还有点雄心壮志!”

我就这么被选去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院前身)工作。同时被选中的几位年轻人,也都是具有强烈投身核科学事业意愿的应届毕业生。

1953年,我赴苏留学。在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读了两年后,一个紧急通知从国内传来,要求我立即办理离校手续,到莫斯科报到,接受原子能技术培训。如此突然,不少人为我惋惜,觉得我之前的研究、唾手可得的副博士学位,都将放弃。但我义无反顾。我更看重的是祖国和人民的信任,以及我从少年时代就梦寐以求的原子能事业。

莫斯科,我见到了钱三强、何泽慧、彭桓武等老师。大家被分成几个不同的专业组,分别在苏方指定的几个单位参加学习。我被分配到回旋加速器上接受培训。

回旋加速器开动时具有强放射性,所以用2.5米厚的重混凝土加铁块建了一个“碉堡”。可作为物理学家,必要的时候还是得进到“碉堡”里头去,而且必须是在加速器开足马力的时候进去。当时我心想:“害怕风险,那我们中国的回旋加速器怎么建?”我不止一次地担任了这个角色。

实习任务完成,钱三强、何泽慧先生等相继回国,开始筹备一个以苏联援建的原子核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即“一堆一器”)为主要设备的、新的原子能研究基地。

1958年9月27日,“一堆一器”建成移交,这是一个值得被铭记的日子,中国从此跨入原子能时代。曾经,中国在原子能方面是外行,没有反应堆、没有加速器,即使想做什么,也没有条件。有了“一堆一器”,就意味着有了基础和能力去开展研究,满足国家需要。自此,我在“一堆一器”上做了大量工作。其中,我在回旋加速器上开展的研究为氢弹的研制提供了关键数据。

1967年6月,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只过了两年8个月。应该说,它集中了从钱三强、何泽慧、彭桓武起几代中国核科学家和全国各方面的努力,而让我们高兴的是,这里面也包含自己的汗水。

Hash:0f9834a500eb23cbd9eccbae8e534b312eb655a3

声明:此文由 中核集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