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副中心4处不可移动文物上榜《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
顺流而寻传承千年历史,行走河畔融汇八方气象,连接古今涌动文化脉搏……水波为曲、桨帆当歌的大运河文化是城市副中心最鲜明的名片,为这座千年古城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记。
浩瀚的运河文化历史中,红色文化是其中尤为关键的一环。日前,市文物局公布了《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包括2111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和158处不可移动文物,城市副中心有4处不可移动文物上榜,分别是通州兵营旧址、平津战役指挥部宋庄旧址、二四九炮校旧址和大沙务革命烈士纪念碑。
这4处文物涵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中共党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通州旧兵营是爱国将领冯玉祥一手筹建的营盘,后来又成为解放军总参部机要局所在地,为中国解放事业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做出巨大贡献;平津战役指挥部旧址,反映的是国共决战时期和平解放北京、攻克天津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新中国成立、完整保护古都北京贡献卓越;二四九炮校旧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第一座炮兵技术学校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建设历史见证;大沙务革命烈士纪念碑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拉锯战前沿,六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的坚定信念,是后人理想信念教育的典范……
日前,北京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通州区政协特邀文史委员、通州区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任德永走进北京广播电视台“运河之上”栏目,详细介绍这些红色遗迹为大运河文化注入的文化基因和革命元素。
通州兵营旧址
登上钟警楼回顾“点兵沙场”的岁月
翻开《通州文物志》,关于通州兵营旧址的文字描述写的是:冯军驻通营盘,全北京唯一保留完整全貌的旧兵营建筑,地址是通州旧城南关窑场村10号院。那么,南关窑场村10号院究竟在哪儿呢?
其实,窑场村早在清朝便已形成村落。清朝初年,军队驻扎在此,就地建窑烧砖,兴建了东营、西营、南营等营房。清朝乾隆初年,该村以窑场为名,称“窑场村”。这个隐匿闹市的通州兵营旧址在玉带河大街南侧的一条胡同里,现在的地址是东营前街64号,是已经停办的陶情中学校址所在地。目前此地不对外开放,旧址外是一圈围墙。
任德永介绍,地势高差让这里比周围的一层建筑略高,当初在此地兴建营盘也是因为这里易守难攻。
院内兵营的筒子楼建筑仍能依稀看出全貌。兵营分东、中、西三路向南延伸,占地面积20亩。中轴线上则是典型的仿明清四合院建筑,北部是一排挑高五六米的大礼堂,东西部各一排9间制式营房,南部则是标志性建筑钟警楼,看上去十分威武。
钟警楼高15米,有一楼三用之说。任德永表示,钟警楼这种建筑在古建史上可谓独树一帜。该建筑一层是通道、二层是警楼,分里外两间,外间外设砖砌栏杆,站在此处可阅兵、巡逻,里间为警卫值班室,两面设瞭望孔。三层是钟楼,用来吊钟,钟声能通过楼身的圆洞四处扩散,敲钟可报时、报警,紧急集合部队。钟警楼下面是兵营的南大门,门外是一个宽大操场,士兵在这里操练,沿着“人”字形台阶登上钟警楼二层平台,可以俯瞰演兵场全貌。遥想当年,冯玉祥将军站在这里检阅士兵,视察号令,演兵场上的士兵排兵布阵,挥汗如雨。
东西两路跨院各有六排青砖平房,是营房所在,每排15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2年10月,北洋政府担心冯玉祥势力发展有所威胁,将其明升暗降,找了一个闲差,让他担任陆军检阅史,冯玉祥从西北带来三个旅到北京,其中两个旅入驻南苑兵营,第七旅则开至通州南门外驻旅第四营官兵营地,就是此地。抗日战争开始后,宋哲元第二十九军也把营地设在冯玉祥部队的旧营地,旧营地遂被称为“老四营”。
提及通州兵营,可能许多人并不知晓,可是说起“老四营”以及爱国将领冯玉祥,不少居住在此的老人耳熟能详。当年,冯玉祥常在这里军训,他的部队常到附近的农村植树造林、建桥修路,深受百姓欢迎,至今潞城镇南刘村依然使用的一座小石桥就是当时的兵士搭建的。而且,冯玉祥的夫人李德全也是通州人。她是通州复兴庄人,也就是现在的永顺镇,夫妇二人还在这里创办培德学校,教育官佐家属、子女。
“相传二人的婚礼就是在兵营礼堂举行的,李德全披白头纱,冯玉祥穿官服,喜宴每桌都是四菜一粥,分别是炒鸡蛋、素炒豆腐、肉片炒白菜、半只烧鸡和小米粥。”任德永说。
此处旧址后来又发挥过很多作用。1948年12月,通州全境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机要局搬到此处,一些重要战役如平津、淮海战役等档案也存放在此。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机要局搬到西山,解放军252医院迁至此处,许多抗美援朝的伤员在此接受治疗。之后,解放军263医院也曾在此多年。1980年,此地归铁道部卫生研究所使用,后为陶情中学使用,现已关闭。
2001年9月,通州兵营旧址成为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平津战役指挥部旧址
宋庄两跨院悄悄指挥解放战争大决战
73年前一声号令,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的平津战役打响了,激战64天,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各个歼灭。而这次战役的指挥部就在如今位于通州区宋庄镇宋庄村的平津战役指挥部旧址。
据《通州文物志》记载,平津战役指挥部旧址曾是一处地主庭院,建于民国初期。辽沈战役后,东北野战军入山海关,发起平津战役。1949年1月2日,平津战役指挥部设于宋庄。当年,强攻天津、围击新保安、解放张家口等几场重要战斗都是在这里运筹指挥,和平解放北平城的谈判代表也是从这里派出。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等在这里一面筹划与傅作义谈判,一面指挥战役,小小的宋庄村就是指挥这场大决战的“心脏”。
如今的宋庄文艺气息浓厚,画家集聚、文艺街巷扎堆。但很多人不知道,这里还有着浓厚的红色基因。驱车来到宋庄村中街北侧,“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映入眼帘,绕过屏风,眼前是一处灰瓦红门的两跨院,这便是赫赫有名的平津战役指挥部旧址了。该建筑左右各一门楼,分别对应面南并列的两所同制三合院,面积360平方米。
抬头仰望,两门楼风格迥异。从建筑特点上说,平津战役指挥部旧址的特别之处,是采用箍头脊与歇山脊结合的方式,不同于任何一种古代建筑形式。任德永解释说:“这如同旗袍+西装的‘混搭’风,难得一见。”歇山顶又名九脊顶,顾名思义有九脊,典型建筑就是天安门城楼。而箍头,有“箍住柱头”的意思,是枋与柱在尽端或转角部位相结合时采取的一种特殊榫卯结构,有更强的抗压和稳定性。
推门而入,砖雕飞檐,步步锦棂门窗,如意石阶。正房五间,进深一间,屋顶为硬山合瓦清水脊;厢房各三间,进深一间,形制、装修若正房。鞅子路井二间,进深一间,屋顶为硬山仰瓦箍头脊,门窗俱同正房。两个三合院跨院呈轴对称,还有21间后照房,共有30余间房。
当年指挥部设于此处,执行和平解放北京之重大战略部署。任德永说,之所以在这儿,是因为宋庄重要的战略区位优势。这里位于交通动脉京榆旧线北侧,左手天津右手北京。北京和平解放以后,这里还曾作为乡、公社、镇等当地机关驻地。
据了解,2015年,平津战役指挥部旧址启动修缮,对旧址的古建筑进行抢救性修复,整修30多间东西跨院的正屋、厢房和后排房,重新铺设地面方砖,重新做地下排水和防水,恢复建筑原样。此外,还将对原有的文物进行布展,未来有望面向公众开放。
大沙务革命烈士纪念碑
潮白河畔“六烈士”的故事后世流传
潮白河经北京东部边沿自北向南湍流过,流经通州境内的末端一个小村庄就是大沙务村。在村北的树林中,耸立着一座庄严的烈士纪碑,是当地人民群众为纪念解放战争时期牺牲在潮白河畔的六位烈士而建。碑正面八个红漆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背面记述着烈士的生平与事迹。每年清明前后,当地的干部群众都要到此扫墓,缅怀先烈。
那这段英雄的历史是如何挖掘并保护的呢?据了解,1969年时任大沙务村党支部书记的周宝奎,遍访村里的老人考证这段历史,带领群众立碑纪念并于1984年重修。纪念碑朝北,底座为两层水泥台,碑高200厘米、宽108厘米、厚50厘米。
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要来临。冀东地区党委向各解放区下达土地改革复查指示。通县县委针对早期土改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具体复查计划,决心把通县解放区的土改工作进行到底。当时,潮白河对岸香河县境内的国民党军队经常过河骚扰解放区,县委选派18名精明强悍武装工作队员秘密进驻大沙务村,把守解放区的东南门户,保障大沙务一带十几个村庄复查工作的进行。
当年9月的一天,大沙务村和往常一样平静,谁也没注意村东北角几个翻身户家里来了十几位客人。年轻的队员一边收拾房子,一边与房东拉家常。傍晚,下起了小雨,武工队长冒雨到村南主要路口布好暗哨。
武工队进驻大沙务虽然是秘密的,但也没躲过敌人的耳目。他们夜间在武工队驻地插上燃着的麻秸秆儿作为标记,连夜泅过潮白河,到香河北门外向国民党地方部队告密。香河县保安第十九总队纠集了一个营的兵力,连夜向大沙务进发。
12日凌晨,敌人分两路摸进大沙务村,一路沿潮白河西岸向武工队驻地扑去,一路穿过村子中街向东北角包抄。队员白永泉、贾德正、王大宝、刘森、周孟术、小杨六位同志为掩护群众转移,停止撤退,在碾棚前鏖战。为了掩护背有文件挎包的周孟术撤离,六十多岁的刘森负伤掩护,期间与周孟术趁机滚下土坡撤离。而白永泉、贾德正子弹打光了,身负重伤的小杨同志喊了声:“快撤!”便抱着枪消失在战火中。在与敌厮打中,白永泉、贾德正被捕。而跑到潮白河边的刘森、王大宝,帮助周孟术用泥土装满文件包,将其抛入水中,沉入河底,接着向河对岸游去。就在这时,追敌赶到,一片枪声,鲜血染红了潮白河水,三位战士壮烈牺牲。
正当敌人返回时,突然一颗子弹从草丛中射出,一个敌人应声倒下,随着第二声,第三声……敌人分两路向草丛摸去,一齐向目标开枪,直到贴近一看,才发现年仅二十多岁的回族战士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他就是在突围中身负重伤的小杨同志。
敌人将负伤的白永泉和贾德正气急败坏地带回营地,用铁丝和破布单分别绑在两个木桩上,一桶煤油从白永泉头部、颈部浇下,渗进了裹在身上的破棉褥里,而贾德正因流血过多,早已休克。刽子手用刺刀将贾德正的腹部挑开,另一名刽子手从白永泉脚底点起火来,两位战士壮烈牺牲……
今年清明人们前来祭奠,80岁的周宝奎又一次向大家讲起了这段历史。“为了保障解放区土改复查工作顺利进行,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六烈士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的赤诚丹心永昭后人。”周宝奎动情地说。
二四九炮校旧址
苏俄式建筑留住当年红色记忆
通州区新华南路39号,矗立着一座低调的厂区——北方智能微机电集团有限公司。这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下属企业,同时也是一处文物保护单位——二四九炮校旧址。
该旧址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明永乐七年,此地设朝廷军仓称西仓延续至清代。光绪二十七年北运河停漕,此仓废,后为军阀部队所占。“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将军率部入关,曾于此驻守,并建有阅兵台。1935年12月,伪冀东政府成立,日寇驻通守卫队驻此,并建有炮楼。日本投降后,为国民党部队营地。1948年,通州全境解放,解放军5232部驻此,从此成为军产。1952年,解放军第一炮兵技术学校在此办学建住宅楼6栋。上世纪70年代,炮校迁走后,成为北京北方红旗机电有限公司所在地,后更名为北方智能微机电集团有限公司。“这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的第一座炮兵技术学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建设历史见证。”任德永说。
目前,厂区内仅余两栋红色建筑,一处位于西院办公区,一处位于东院家属院。家属院为一栋筒子楼,是解放初期典型住宅形制。唯一保留下来的办公楼在西院办公区,该办公楼坐北朝南,至今仍在使用。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上下两层共30余间房,水泥风雨廊上还铸有浮雕五星图案,棕褐色木窗、楼门以及水泥地面,瞬间将人拉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这个办公楼建于上世纪50年代,原为炮校办公楼,是典型苏俄式建筑,代表那个时代的红色建筑记忆。”该公司后勤保障部副部长张昊介绍说。该建筑左右呈中轴对称,楼门规整,2015年曾进行屋面修缮,“你看这屋顶的瓦,比普通瓦大得多,是当年特意从山东定制的。”
办公楼门口两侧各矗立一排石楠树,办公楼掩蔽其中静谧非常。该厂区曾被评为花园式厂区,绿化面积占整个厂区的65%以上。如今厂区办公楼林立,各个年代建筑汇聚,是一处集军工科研、生产、办公为一体的基地,古为今用,焕发勃勃生机。据悉,今年厂区还要配合文保部门对红色建筑进行进一步保护修缮。
据统计,截至目前,城市副中心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登记项目238处,分为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石碑、石刻、其他六类。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包括大运河、通州燃灯塔与通州近代教育建筑群;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包括李卓吾墓、通州清真寺、通州兵营旧址;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44处。
不止这4处红色遗迹,城市副中心正在同步对其他不可移动文物开展修缮保护。“诸如位于燃灯塔南侧的通州区文庙,年内有望对外开放,这是城市副中心参照国家相关要求,按不同级别进行优先保护的案例。争取建一处对外开放一处,展示大运河文化魅力,向市民展示革命文物的纪念意义。而且,通过保护规划,还可充分挖掘首都特色红色资源,成为全市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任德永说。
END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微信号 : wenmingtongzhou
新浪微博:@文明通州
Hash:1e8341bdeee5065a367f4000d6fd81f5b252a6b4
声明:此文由 京津冀消息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