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名镇——秦镇

关中名镇——秦镇

西安西南方向约25公里处沣河西岸有座古城,名秦渡镇。很早以前也有称秦渡津的。

文献载南北朝时期,后秦弘始三年(401),皇帝姚兴及文武百官由京城(汉城)赴户县草堂寺听取鸠摩罗什讲经,在此设立渡口,称秦渡。后来唐代亦有秦渡之说,唐诗人高骈寄李遂良诗云“吟社客归秦渡晚”,明代宣德年正式定名秦渡镇,简称秦镇。

大多数秦镇人愿意说其历史更早,说秦镇即周丰京,并列取清代《古今图文集成》、现代《户县志》部分说法佐证。

我也是秦镇人,对此我有不同看法,并不断在考证(另有撰文)。《古今图书集成》说:“秦渡即古丰地,沣水之西岸,丰旧城在焉”;《户县志》载:“秦渡镇为西周时代的丰京,周文王伐崇后建都于此”(344页)。

原来的秦镇有内、外城墙,据说外城为清康熙四十五年修,光绪年间完成。我小时候经常和同学绕城玩耍,一圈下来需半个上午。内城修的更早,椐说是秦“当阳宫"旧城,在我记忆中内城圈着党家堡、寺刘堡和中城堡三个堡子。秦镇呈扇形丁字街道,南、北两街紧邻沣河象张开的扇底,西街交汇于南北街中间,人称丁字街口,此处在地理上并非镇中心,但由于是交通枢纽,所以自古是商贸中心,风水宝地。秦镇有五座城门,清代外城修好时,人们在西门门额书有“丰京盛地”;北门书有“襟带镐京”;洪南门书有“沣水凝辉”;大南门书有“终南佳胜”;土南门书有“千岩竞秀”匾额。镇内有九楼十三堡(即九座古楼,十三个村子),全镇处处古色古香。所以说:秦镇是一座古城,是一个古渡口。

秦镇是个历史悠久的商贸集镇。民间有是“陕西四大镇”之一说法。古代客商由关中入秦岭、进巴蜀,由于秦镇是沣河上游渡口为交通要道,一时间商贾云集,成为京广杂货、土产山货、粮食棉油的集散地,明代达到鼎盛。经过清康乾盛世,雍正年间商店门铺较以前增加数倍,手工业作坊也形成了地方特色。抗战时期,秦镇未经过战火蹂躏,加之山西河南过来了不少生意人,商贸活动得以超常发展,三条大街两边全是木门板门面商铺。粮食店、杂货店、中药店、文具店,酒馆、制麻、制皮、造酒、酿醋、竹木器铺、裁缝铺等商铺和手工作坊多不胜数,而且形成了很多有名字号,如:晋隆昌、祥泰隆、顺义和、协盛茂、郭明鹤……等。有些人把生意做大后不但买房置地,还在四川甘肃等地开了分号,现在秦镇西北五、六里的闫花园、薛花园村实际是那些成功商人的后花园、及宗族墓地

解放后1956年进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绝大多数有土地的生意人弃商归农,只有少部分人参与了公私合营。一些从外省市在此落户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成为城镇市民,大量门面房关门停业成为住家户,商品贸易仅局限于官办供销社和公私合营后的合作社统购统销,每逢双日为集(曾一度改为二、五、八逢集),四邻八乡的人们会在这一天上街进行土特产交易。六十年代割资本主又尾巴,不许私人经商,(叫投机倒把)所以街市比较冷清。但每年由政府主导的为期一周的物资交流会还算热闹,在这期间,本省、外阜(四川、甘肃、山西等)的商家,不但将三条街道占满,连北门外沙河滩也会临时搭起上百座帐篷。白天车水马龙、人头攒动,晚间唱大戏、演电影,那可真是我们孩子们的节日,连上学都不安宁,经常逃学、旷课到沙河滩去看“耍把戏”、“练硬功”。

改革开放后秦镇再现生机,但商业中心向西、向北偏移,南街变得很冷清。经商者自由发展,那种传统经商环境和模式已荡然无存。

现在的人们只知道秦镇的米面皮子好吃,殊不知过去秦镇“薛家的炉齿面”、“杨家的砂锅臊子面”、“张家的水晶饼”、“刘家的鸡蛋醪糟”、“马家的腊羊肉”、“张家的锅锅肉盖碗米饭”、“卓家的大黄盘米面皮子”……那可是香飘四里、誉满长安

秦镇是个水乡。镇东边紧邻“八水绕长安”之沣水,河中水清沙白,两岸鸟语花香。沣河、?河在城南交汇,每到雨季涨水,从东边?涌来的河水为黄浊色,从南边沣河太平河上游来的河水清澈,从交汇处一直到入渭口阴阳清晰、“泾渭分明”。1947年由陕西省水利专家李仪址设计建造的“关中八惠渠”之一“沣惠渠”,在南门外筑坝拦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旺水期多余的水从水磙上湍流而下,形成两百多米宽急流甚为壮观,到了夜晚几里路外都能听到水声,沣河似乎在和天地对话,为人间唱歌。旱季,水坝上也不会干枯,晨夕水平月亮、鸟语蝉鸣,偶然有一些鱼儿跃出水面形成涟漪,显得特别幽静。沣河两岸树木繁茂、芦苇葱葱,一年四季红、黄、绿、白,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在镇南、镇北各有一座石板桥。南桥由双石板搭建,只能行人。石板花纹显梅花状,人们称其为“白梅”;北桥由三石板搭建,可过架子车。石板上显竹叶状,人们称“青竹”。在北石桥北面为古“广济桥”遗址,据说“广济桥"唐代首建,后来又多次毁修,如今在原址建起了西户公路跨河大桥。

过去,秦镇是沣河中一个半岛,经常在洪水期成为“水围城"。上世纪不但城外南、西、北边有护城河和许多涝池,而且城中还有十几个小湖泊。距镇西南三里地的高地上有个村子叫“滹沱村”(滹——池也,沱——潭也),由此可见秦镇是一个十足的水乡。在这些水中、岸边生存着许多动、植物,使这里生态均衡、环境优美。我小时候经常在这些池溏中抓鱼蟹,有时还能?到只有南方才特有的生物——荸荠菱角

因为是水乡,所以多种水稻,才有“李十二发明米面皮子”的传说。

秦镇是一个文化之乡。在镇内过去不但有兴国寺、关帝庙、城隍庙、药王庙、还有福音堂和一些道观,释、儒、耶、道四大教在那儿都有道场。一年到头庙会不断,尤其在四月初八释迦摩尼诞辰日和八月初六古会,几个庙观更是香火缭绕、旌旗招展。解放前秦镇西街就有官办小学,在南街、北街还有几家私塾。所以这里出了不少文人、名人。如:原新华社研究员、中国新闻摄影家协会主席蒋齐生;陕西文化名人薛思达等一系列在全国各地政界、文化界很有影响的人士。

秦镇古戏楼就有两三座,这地方是个戏窝子,看戏、懂戏、唱戏的人很多。在这里经常会给演唱好的演员喝彩、放炮、披红,而对表演差的演员则叫“倒好”,一些市、县剧团的演员对此都心有余悸。据说有一次某剧团在西街戏楼演出《火焰驹》,饰演李炎贵的演员一边唱一边做摇辘轳绞水动作,反摇向下放了十几圈,正摇只向上绞了两圈水就上来了,这下引起了台下观众的闹哄,甚至有人将砖头扔到了台上。在陕、甘、宁、青、新凡流行秦腔的地域,各市、县级剧团都不难找到秦镇人的身影。

秦镇的社火是灯社火,晚上点着灯笼蜡烛,用八仙桌抬着一组组戏装人物伴随着锣鼓满街转。这里的锣鼓鼓调比较快,偶有松弛。快时象沣河波涛一浪高过一浪,慢时似涓涓细流悠闲文气。秦镇人始终交织着文、商、水的个性,文的优雅,商的智慧,水的猛烈和柔情。

秦镇如今已今非昔比,古镇、水乡面貌基本消失,九楼、古城墙荡然无存。大南门只能见到最近几年复修的城楼和一丁点儿清代城墙,南街还能看到一些旧式木板门面房,但这些房都已成为危房。秦镇人都很后悔没能保护好原古城面貌,他们只能在闲暇聊天时发发感叹!

现在紧邻秦镇沣河东岸,已成为西安高新开发区,韩国三星集团在那里己成气候,目前高楼耸立,工厂雏形已见端倪。据说,目前有一、两个大投资集团多次考察秦镇,欲在这里开发古镇兴办文化产业。作为一个秦镇人,我由衷祈祷秦镇能抓住机遇、突出古镇特色再度繁荣。最后我以自己还是孩提时描写秦镇的顺口溜结束本文:

终南山下沣水畔,

风景如画古城园;

秦王过渡村镇起,

三街形丁九楼显。

鸳鸯戏水鱼掀浪,

红黄纷飞瓜果香;

波?暮月笛曲响,

雨后虹悬芦荡上。

Hash:faddb7286df93b51b6aca54bd1e45685c29567e0

声明:此文由 钢桶包装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