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唐诗一样美丽的北京,典雅堂皇幽闲清妙的北京 | 诗意中国之诗意城市⑧

诗意中国——诗意城市

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不读《诗》,无以言。诗意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闲观好山当户碧云晚”;是燕子交颈的呢喃......在这千变万化的世界里,任何东西都蕴藏着诗意,而我们就在这无限的诗意中生活着。

诗不一定只在远方的田野,诗意像精灵一样,在城市的角落流淌,它们就在那里,但是默默地、静静地等着那些驻足的人。大型系列节目《诗意中国之寻找城市的诗意》节目就是要寻找、发现、展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诗意。

中国广播联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诚邀中国广播联盟各成员台于2017年“中秋节”前共同制作推出《诗意中国之寻找城市的诗意》。

“诗意北京”播出时间: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文艺之声 FM106.6

本周日晚《中国大舞台》22:00-22:30

北京有3000 多年建城史,850余年的建都史。在悠久的历史中,以紫禁城为代表的皇家文化,和以胡同四合院为代表的市井文化相融合。正因为如此,在偌大的北京城,诗意的生活就藏在了那些不起眼的街巷胡同,高高的红墙绿瓦和形色匆匆的人流之中。

还记得《城南旧事》和《骆驼祥子》吗?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当年的沈从文就是一下火车,抬眼望见前门楼子,听见鸽哨响起,才决心靠一支笔在北京住下来讨生活。

今天,同样也是一只笔,也同样在前门,大栅栏步行街上,一位对着画板的老人正用着丰富的色彩描绘他的诗情画意,他介绍自己为“手绘老人”。

我叫手绘老人,我的名字叫吴秦昌,是45岁到的北京,原来在陕西省的一个飞机工厂,45岁调到航空部机关以后做外贸做了16年然后退休,退休到现在已经12年过去了,多半辈子在北京。从3年前看见别人画牡丹,到现在呢等于是3年零四个月过去了,画了480幅画,60学画,70人生。

我感觉到70岁以后呢,过得确实是丰富多彩,差不多三天里面有两天出来画画,我住的离这儿很近,但是我这画画呢跑的地方可多了,北京所有的公园我都跑遍了,冬天有一次在玉渊潭,玉渊潭离这儿不太远画画,小雪的节气,我就拿着本儿这样,画了十五分钟,手冻得连笔都捏不住了,我赶快停下来休息会儿接着画,12月初了,已经很冷了。

我是北京一个普通退休老头,既不是学美术的也不是学植物的,你要是说诗情画意说实在的,每一天到这个公园里头看着这漂亮的花儿,闻到花香,你说那诗情画意或者是什么,我觉得确实我是生活过得是很愉快很充实的退休生活,我准备再画上十年二十年,从目前身体看没有问题。

——手绘老人 吴秦昌

时间会让生命衰老,可是记忆的种子,却总要在心上开出花来,于是,老人画布上的花色也越来越鲜艳了。当然这里不是巴黎,不是纽约,每一扇窗前、每一盏灯下,不曾有过海明威、萨特、毕加索消磨时光的身影,但北京却一样产生过无数诗意生活的理想,甚至可能更浪漫。

先锋气息和古典趣味,感性眼神与理性沉思,古老的韵味和现代的时尚早就丰富了什刹海的河岸。在一个平常的日子,银锭桥旁,推开前海北沿11号院的大门,七十年前,客居在这里的郁达夫就感受了故都秋的美好。

《故都的秋》

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大家好,我叫曾子月,是北京交大附中的学生,已经上初二了,我每天的学习挺紧张的,我老妈老催我,各种催,想着她也是为我好,也就忍了,其实在这座城市已经生活了13年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就在这里生活,在这里长大呀。这里有我的老妈,有从小长大的闺蜜,还有朝夕相处的老师还有同学,还有我喜欢吃的各种好吃的,就是我认为北京的秋天就特别特别美,落叶缤纷的感觉,所以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很喜欢的一篇文章,写的就是北京的秋,我时不常会读好听的文章玩儿,因为读这样的文章就会觉得活着特别美好,这应该也算是我做过的特别诗意的事儿之一吧。

——北京交大附中 曾子月

故居屋前种了一棵泡桐,密枝伸展,像盘绕的思绪。目光透过树冠,仿佛可以望见五四时候的晴空。灿烂千阳的诗意北京,即冲淡了郁达夫心中富春江畔的异地乡愁,也热情包容了齐白石老人的冷峻水墨。所以有人说,北京的城市性格是"大而正",唯其大,可以兼容并包;唯其正,就有着无穷吸引力,天南地北,思想也好,器物也罢,都会被这座城市诗意所吸引。

今天,日益丰富的文化设施,便利的交通,舒适的生活让来到北京的各国和各地朋友越来越多了,随着奥运会和APEC会议成功举办,来旅游,来留学,来创业,来生活,已经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出现在各个场面的新鲜面孔不再特别注意了,自然而然,他们成了你的邻居,你的朋友。

Hi I am Francis Wang,I am from Singapore I have been working in Beijing for 4years at least .我觉得在北京的生活非常的幸福,我交了很多中国的朋友,而且我觉得北京非常地方便,这边的交通方式非常多,非常便利,我们家附近有那种流动的公立图书馆,就是我可以从里面借书、还书,然后我经常从里面借我自己想看的书,我觉得读书也是一件非常诗意的事情。

我刚到中国的时候,我不是很熟悉,虽然到现在我还有一些成语不熟悉它们的意思,但是我已经学会了很多,比如:锦绣前程之类的成语,我觉得了解自己祖宗的文化是一件非常重要的道理,我觉得来中国也是一个寻找文化的根的一个过程。

Hello 大家好我是徐鹏,我在北京已经有5年多快6年了。在北京创业,自己做了一间传媒公司。最早来北京呢是因为我在大学的时候来过北京一次,感觉北京的生活节奏都与我老家或者我上大学的地方不一样,整个生活节奏很快,就每天都有新的发现,就是新的挑战,比较刺激吧感觉,比如说我之前也有过别的工作,创业之前,工作会很清闲,每天按时上班,按时下班,然后就感觉那我可能就是一个上下班的一个机器,那我现在的话,在公司办公桌前面坐10个小时,我感觉我是在拯救地球一样,天天会遇到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情况嘛,然后就来想办法来解决这些情况。

前些日子我们给周杰伦做了一张图,然后他的经纪人就在朋友圈各种赞,那我们就很高兴,就感觉非常有成就感,这可能就是我觉得的诗意吧,就在你梦想不断实现的过程当中,就觉得自己可能是一个诗人,在谱写自己的人生,然后把自己的人生写成了自己想要的那个方向。

生活就是一场旅行,没人能在出发前完全预见沿途的风景,但每个人都可以是生活的诗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打开未知,这样的生活更有乐趣。和诗意的生活存在于激情创业中一样,一些看似平淡琐碎的片段也蕴含着诗意的温暖。

作家宁肯

"老舍文学奖"的获得者,著名作家宁肯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当年老北京有这种“破鞋换烟火”,那是70年代,就是你可以拿鞋换他的烟火。我写了个故事:有一个人有一小孩儿,就问师傅,说你有没有小人书?我可以拿东西跟你换,我可以拿我最宝贵的闹钟给你换,一般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一天呢那个收废品的来了以后,真的给他带来两本小人书,他就真的把一个闹钟给了,这个两者之间是不等价的,因为这闹钟十几块钱,一本小人书,虽然当时非常稀少,但是也就几毛钱,但他这个行为我觉得特别反应那个年代人们对书的渴望。

那么后来呢,因为这个孩子得了绝症,他换完以后收废品的还是不断再来,有一次又给他带来小人书,就是以后再给他带来小人书就是无偿的了,最后说把这闹钟还给他,希望你能够继续上学,这是一个特别诗意的行为,空间很有诗意,让人浮想联翩,北京是一个太有诗意的城市了,可以说,如果在全国比起来,它都是最有诗意的。

我觉得首先呢北京呢是一个古城,现在你要是再到什刹海逛这些老胡同,你真的好像是,走在一个古代,不仅仅是风景如画呀,不仅仅是一个花花草草啊,我们通常理解的是,诗意是应该是首先是它是有深度才有诗意,诗意要有独特性,那么北京的这个诗意有独特性,是无可替代的。

的确,北京的诗意在所有中国的城市自有一份独特,您看,澄波映着的钟鼓楼,从不改永乐年间的威仪。阅尽沧桑大街小巷,任凭晨光照来,也不管暮烟散去,那盏照亮我们手捧书卷的灯火,也从来就没有在这座千年古城熄灭过。

“当城市进入午夜,书店就是灯火。”中国第一家24小时书店,美术馆东街的三联韬奋,将夜读的标语贴在显要位置。

我是曹小米,是开服装店的,然后在店里的时候我也会读一些书,我有的时候凌晨也来过,其实我很喜欢看到他们读书的那个状态,就是其实他也不分贫富贵贱,我觉得大家来到这个地方都是平等的,非常有意思,这样的一个书店其实承载了很多的东西,我觉得如果在手里拿着一本纸质的书的时候,那个感觉是不一样的,就是书墨的那个香,还有就是很多人在书里传达的自己那种思想是一个静态或者固态的东西,但是我觉得要比那个花花世界,就是所谓的手机里的那个花花世界让我觉得更着迷其实。

看的书可能都不大一样,但是就是大家在那一刻的时候都非常的安静,北京的诗意,我觉得就在于什么样的人都有,我在北京的鼓楼生活,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胡同里住过很多所谓的名人大家之类的,然后它其实现在都是老百姓们居住的地方,那种感觉非常有趣,可能我们刚走的这个胡同里面,可能就出了好几位可能是政治家可能是文学家可能是思想家的人,但是其实我们自己都不自知,那种有一种很穿越的感觉,有的时候你很难言语,这个我觉得其他的城市不存在这个沉淀或者说让我有那种觉得在一个喧闹的都市里能有一个安静的地方,这就是北京的诗意,这是其他城市给我带不来的一种感觉。

一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其实承载和记录着鲜明的风格,如果是智慧、科学的,便留下了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文明,使之成为全人类弥足珍贵的宝藏。如唐诗一样美丽的北京,典雅堂皇幽闲清妙的北京,就是这样的城市。

闪着光芒的一群白鸽,掠过雕饰的飞檐,在明蓝的天空划过优美的曲线。在秋日浓浓淡淡的柳荫下,蹬三轮的人,拉着游客从身边飞快过去,嗖的一下,钻进胡同。

对,就是这儿,鲁迅先生正伏案写下“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几站地外,蜗居的沈从文正用冻得红肿的手指握住一只水笔,写着一篇又一篇文章……。从钓鱼台到甘家口商场的路上,路西,啊,汪曾祺的家原来离的也这么近。

几百年来,五方杂处,天南海北的人汇聚京城,不管是新移民,还是土生土长,北京的文化就有种独特的力量,只要住上一阵,任谁都会被这座城市诗意的生活所感染包容。

王城如海,宋人张择端用《清明上河图》记录了都城繁华,那种瞬间定格的勾画方式,是最古老的诗意生活的表达;今天,我们就用声音记录,用耳朵阅读,从“晨曦朝露”到“暮鼓沉钟”的诗意北京。

《诗意北京》主创

策划、撰稿:董彬

采访:王雪 王晓磊

播音:董浩

制作:张昊

监制:莫晓芳 陈旻

诗意北京策划、撰稿:董彬

文艺之声记者晓磊 在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对凌晨夜读的读者进行采访

图片来源网络

Hash:f70697e9fd7890dddc405cf120932239baa19442

声明:此文由 文艺之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